趙勇
摘 ?要:楊再隋教授在解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時認為,新頒布語文課程標準全部內容包含兩方面,即“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和 “以文為本,著眼于語言文字的運用”,前者是課程的共性,后者是課程的個性?!耙匀宋谋尽痹谡n堂上就是“以生為本”?!耙陨鸀楸尽本褪菍W生從“學會”到“會學”、“樂學”的相機引導,就是在語文課堂中“多學少教”。因此,“課改”之下,首先“改課”。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6-0143-01
《盧溝橋烽火》就是一篇記敘文,它記敘了抗日戰(zhàn)爭的史上著名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記敘文記敘事件的經(jīng)過,就要有順序,把它記敘得生動,就要有描寫。研究過文本和編者的意圖后,我把“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并運用文中關鍵詞語復述課文?!痹O定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把課后第2項練習選擇為主要的“教學內容”,把“多學少教”的意識貫穿整個教學中??v觀整個課堂過程,教學目標定位清晰,教學內容精選適當,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學生置于“臺前”,思維活躍,訓練扎實;教師藏于“幕后”,不做講解,適時點撥,教師教的輕松,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以生為本,學生“學”在前,教師“教”在后
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fā)展的全部憑借,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chuàng)造的本能。語文課程最適合學生自學,科學研究表明,人生來就具有學習語言的天賦,據(jù)語言學家平克的研究,兒童不僅具有語言本能,還有文法的本能,語言表意的本能。學生自己學是不能低估的。
因而,讓學生先學,學生學后有疑,學后有困,學后有隔著紗帷看事物的隱約和朦朧,此時教師“教”,教師“導”便水到渠成。如本課教學中,不急于進入文章講解中,先讓多數(shù)學生大膽質疑,教師從中可以充分了解“學情”,學生通過預學,已有新學習的基礎,部分學生預學的程度會超出教師的“想當然”,這樣,教師再重新調整、優(yōu)化教學活動,就真實而有效了。
2.以生為本,教師 “課文分析”要“少”
多學少教,就是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法,把自己隱藏起來,少分析。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只是在“教課文”,沒有實現(xiàn)“用課文”的理念。教師要廢除“分析式”的陳舊方法,提倡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上述案例中,教師并沒有過多的話語,更沒有對文本進行過度的分析,學生在自學、討論、合作中完成學習,效果也很好。
教師的“少”教,還體現(xiàn)在對教學內容的精選上。一篇課文,老師們認為要教學生的內容太多,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老師只能“一講到底”,生怕哪個知識點、訓練點遺漏。其實大可沒這個必要,這樣的教學效果人人得見。當下 “教什么”確實比“怎樣教”還要重要些!”“文本的秘妙”、“年段的要求”、“教學的目標”、“編者的意圖”、“學生的特點”都可以幫助我們精選教學的內容。少一些無關緊要教學內容,就少一些喋喋不休的分析,學生語文實踐的時間和機會就會實實在在多一些。
3.以生為本,學生 “語文實踐”要“多”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罢Z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因而,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我以為“語文實踐”的主陣地是課堂。在課堂上要有“四多”:
第一,“書聲瑯瑯”。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堂要給讀書的時間,要把讀書貫穿整節(jié)語文課中。讀書要有層次,初讀時要“正確”,再讀時要“流利”,品讀時要“有感情”,提倡自然,不要矯情做作。上述案例朗讀的重點放在能讀出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上。
第二,“浮想翩翩”。想得多,就學會思考發(fā)展思維了。讓學生多思,首先,要給學生質疑的機會,“預學”遇到的問題,“共學”時產(chǎn)生的問題,“延學”時產(chǎn)生的問題都要問,一問到底,問出思維的深度,問出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多思,其次要及時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到點明方向,點贊精彩,點撥思路,點燃自信。其次,讓學生多思,也要給足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閱讀課堂需要理性的安靜、豐富的安靜,學生的思維在靜思默想中就會被激活。
第三,“議論紛紛”。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有“小組”(同座或前后幾個學生),又有“大組”(全班學生),課堂上要充分運用?;W時,你一言,我一語,思想在自由開放中碰撞,有火花,就又會有生成,又會有新的學習活動。小組合作時,討論的 “話題”要精選,討論的過程要調控,討論的效果要隨時關注。
第四,“筆尖沙沙”。這里強調的是多做書面練習,包括字詞的書寫,語段的理解,課堂小練筆等。在上述案例中,通過做批注,寫幾句話,就是訓練學生書面表達能力。通過動筆,還能有效落實新頒布課程標準關于“識字寫字”的要求,保證每天語文課安排10分鐘的寫字時間,增強學生的寫字意識。由于強調人人動筆,可以保障課堂是班級所有學生的課堂。
關注、研究和變革課堂形態(tài),解決語文教學高耗低能,就是要轉變教學觀念,強化學生意識,努力實踐“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任丹丹. 創(chuàng)新理念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08)
[2]王志國.小學語文作業(yè)布置要講究藝術性[J].學周刊,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