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順,管大成
摘 ? 要:學生要想成為學習的主體,會說善寫是關鍵,而學會批注是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體現(xiàn),如果經(jīng)歷三個維度,將更具實效:一是通過預習課文寫批注,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二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反思式的批注,會加深學生對文本和主題的理解;三是通過課后融合式批注,圍繞文章主旨,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既是對課文學習效果的反饋,也是學習運用于生活的真正體現(xiàn)。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批注;閱讀教學;學習方法;觸類旁通
中圖分類號:G623.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34-0013-04
閱讀批注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常用的自主學習方法,它是在閱讀教學時經(jīng)常被教師反復采用的。尤其到了高年級段,語文課堂上給課文做批注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法,它能增強學生的思維,促進自學能力的提升?!墩Z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薄熬哂歇毩㈤喿x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薄澳芫唧w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這些學習目標都能通過合理有效的批注來不斷達成。為什么批注教學一直被關注,但并沒有取得實質(zhì)性的效果和進展呢?教學中很多老師在用,只是“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而并不一定追求真正的目的和效果,更有甚者,只是采取了這種形式,說明在課堂上運用過了。這樣的批注教學往往只是浮光掠影、嘩眾取寵而已。要想讓批注教學發(fā)揮真正的作用,甚至成為學生克服學習障礙的重要“武器”,需要顯現(xiàn)出以下三個維度。
一、預習式批注,體現(xiàn)內(nèi)心初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課前的預習亦是如此。課前的預習方式,五花八門,但往往停留在讀讀課文,查查字典,組組詞語,寫寫生字等方面,就算有一些填空或者問答題形式的預習作業(yè),但并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是被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yè)“牽著”鼻子走,學習并沒有真正發(fā)生。
所謂“批注式預習”是指學生通過批注這一學習方式來預習課文。新的知識對學生有一種奇妙的吸引力,尤其是沒有讀過的故事和人物,學生急于走近他們,這為良好的“批注式預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預習式批注”主要體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
(一)認識和理解課文的字詞
學生的這種預習方式,首先要讀準生字,讀通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接著就從課文的開頭看起,對自己不懂的字詞可以圈畫出來,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的就自己思考后在書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不會讀的字和不能理解的字詞也可以查閱字詞典,把不能理解的字詞記錄下來,并想一想與自己心中理解的異同,這就形成了與標準意思的接近過程,長期以往會對字詞理解有一個正確的格式和規(guī)范。
(二)對文中重點句子的賞析
由于學生只是讀了幾遍課文,加之對作者和寫作背景不夠了解,所以對重點句子的品析雖然也很豐富,但只是流于表面的理解,而且部分學生理解還出現(xiàn)偏頗和差異。這是在學習的最初階段所允許的,也是很正常的,這些預習批注可以借助微信發(fā)到班級語文學習群,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或者在課堂教學中對這些理解有誤的學生進行單獨的分析和引導,讓他們理解正確的價值觀和句子所體現(xiàn)的真正內(nèi)涵相一致。
(三)通過分段概括段落的主要內(nèi)容
部分學生會在課文旁邊寫下自己對段落大意的理解和概括,如果這是建立在自己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需要在班級中大力表揚和提倡的。如在《牛郎織女》一課中,學生在第一自然段作出了“從第一段可以看出牛郎的哥哥嫂子特別壞,但是那頭牛很知人性”這樣的預習批注,第一句批注是學生對第一自然段開頭哥嫂對牛郎刻薄虐待的概括,而第二句則是對段落中間人牛親密無間關系的凝練。這樣的預習式批注是中高年級學生一種重要的語文學習能力,雖然學生概括的可能還不夠完整和準確,但這是他對課文段落有了一個“閱讀—認知—分析—概括”的過程,思維的含金量很高,需要大力提倡。
二、反思式批注,促進內(nèi)化運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鬃拥倪@句名言告訴我們學習離不開反復地認真思考,思考的越多,知識就會觸類旁通;思考的越深,知識就會融會貫通。閱讀教學中,學生進行批注時也要反思,即課堂上對文本內(nèi)容的反思、對作者表達方式的反思、對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反思,都可以作為批注的內(nèi)容進行表述。
(一)思考文本內(nèi)容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學生通過對書本精彩語段的朗讀進而對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自己的想法,不僅思考句子的意思,更要思考作者為什么寫了這些內(nèi)容,或者這些句子向我們傳達了怎樣的內(nèi)涵,有的句子淺顯易懂,無需反復琢磨,但有些事關文章主題或者人物特點的句子很有必要對其“精雕細琢”。如在《將相和》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體會廉頗這樣的一句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的意思,有學生就在書旁借用藺相如的口吻寫到“因為我用了智慧,而你卻用了蠻力,智慧和謀慮才是治理國家和帶兵打仗的關鍵之所在?!边@樣的心里話藺相如不能說,否則顯得自高自大,而學生替他書寫出來既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作用,也內(nèi)化了文本的內(nèi)容,一舉兩得。
(二)深思作者表達方式是向深度學習邁出的重要一步
學習不僅要關注“學什么”,更要關注“怎么學”。教材的課文文體種類繁多: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散文、詩歌、小說……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每種文體,更要關注它們的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除了讓學生知道記敘文著重敘述和描寫、說明文有各種各樣的說明方法、議論文圍繞論點例舉論據(jù)展開論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詩歌語言的對偶與反復、小說人物的細膩刻畫和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更應該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去獨自品味每種文體獨特表達方法的巧妙。單單老師的講解和告知,學生接受的只是一串符號和信息,他們并不能真正理解“舉例子”“列數(shù)字”這些說明方法的妙用,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作業(yè)中寫成“舉列子”“例數(shù)字”這樣寫錯字的笑話;更不能領悟詩歌中“反復”的韻味和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所以為了接近學生的發(fā)展區(qū),還是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寫一寫他們自己對這些表達方法的理解和感受,看學生理解到那個程度,再圍繞實際水平進行有效地教學,方得語文教學的“本味”。
(三)關注作者內(nèi)心世界,追求語文學習之道
批注對于小學生不僅僅是點評別人的作品,而更重要的是會大大提高小學生的語言理解水平和應用能力,極大地發(fā)展思維能力。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很多都是在特殊的背景或環(huán)境下寫成的,短到一首小詩,長至一篇散文或者小說,都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密不可分。有學生品讀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一詩,批注時作出了“為什么李白只感覺到船的輕和快,而感覺不到三峽兩岸山石的兇險呢”這樣的疑問。這樣的疑問是走向詩人內(nèi)心的,是走進詩歌的靈魂所在的。再深入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李白“歸心似箭”與“中道遇赦”最真實的體現(xiàn)和浪漫的演繹。
三、融合式批注,生成準確表達
批注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在寫書本的內(nèi)容,而是書中的字詞句段帶來的體會和感悟,要融入讀者的個性化思維,并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觸發(fā)生活中各種與之相關聯(lián)的情節(jié)和意境,引起內(nèi)心的感觸,再把這種感受用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才是語文學習所追求的“妙境”。
(一)詞語之融合,盡得語言之本味
綜合起來看,通過再批注,對這一部分善于學習的學生,在充分地朗讀和課堂學習之后,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之下,不僅知曉詞句的含義,更會正確并巧妙地進行運用,內(nèi)化為自己的言語體系。句中的重點詞,如果只給它找一個近義詞,或者即使說出了它的意思,哪怕能造個句子,但在生活中我們對詞語不是去解釋詞語或是造句,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我們的話語系統(tǒng),在各種語境中進行準確合理的表達。所以,教學真正的發(fā)生不是教師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知識,運用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有效地思考,再巧妙地運用知識,達到內(nèi)化并進行表達的程度,這才是學習所追求的實效。學習沒有思考和融合,只是單純的“給予”和“灌輸”,是無效的,無數(shù)事例印證了這一點。
(二)句段之融合,解得形式之妙趣
我們的語文課本,無論是從知識體系還是形式體系,都是豐富多彩,趣味無窮的。從內(nèi)容上來講,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無所不含;從形式上來講,排比對偶、過渡照應一應俱全。對于句段高層次的批注,不僅是要得其意,更要觀其形,得其妙。對于對偶和排比這樣的句式,只要稍加品讀,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句中的存在,但如何寫在批注中,這需要抓住這些修辭手法的特點,如對偶字數(shù)相等,詞類相當;排比句式要相仿,有相同結(jié)構(gòu)的詞串聯(lián),這樣寫起來才會準確合理,自然生動。當然,對于品讀這樣的方法,學生首先要在文中畫出相關句子,再可以寫出它的作用,并指出“承上”的是哪一句,哪一個詞可以看出;“啟下”的是哪一句,哪里得以體現(xiàn),再仿寫兩段話,中間用句子進行過渡。對于“照應”或者其他的寫作技巧也可以如此類推,進行解析和仿寫,這樣的批注才富有厚度,才能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三)主旨之融合,拔高思想之深度
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他要表達的主旨,在學習課文時教師會或多或少的加以滲透和提醒,但如果學生只是知曉文章的主旨,哪怕是死記硬背掌握了,學習就可以結(jié)束了嗎?真正的學習其實才剛剛開始,這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這些道理讓我們明白什么,讓學生自己說,說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要拔高,也不要強加,以免擾亂學生的思維,適得其反。最關鍵的一步,文中的道理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哪些體現(xiàn),此時引發(fā)學生交流,在適當交流的基礎上,再用便簽或者書簽的形式在文中寫下生活的故事和對人、事、物的獨到見解,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短可幾十字,長則數(shù)百字,這樣有感而發(fā),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經(jīng)常經(jīng)歷這樣有深度、廣度、效度的批注的練習之后,學生的寫作水平會不斷提高,他們才能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這樣的整理過程,不僅僅是補充記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中學會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共同進步,使批注學習的成果最大化。
總之,批注在學習上的運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浮光掠影,流于形式,為了批注而批注,而是要精益求精,力求創(chuàng)新,無論是在形式上、字數(shù)上,還是在方法上都要圍繞實效性進行拓展,讓學生學會批注,善用批注,樂于批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才會真正的發(fā)生,讓學生在回歸母語的路上妙筆生“花”,且行且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