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摘要: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tǒng)文化滲透教學?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提出關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措施,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國民意識。
關鍵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語文教學;滲透;措施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匯聚著先人們的智慧,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所以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智力和思想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在此階段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素養(yǎng)的熏陶,隨著時間的流逝,可以在其生命深處積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教師作為文化傳承與推廣的媒介,必須重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下面筆者就簡單談一些教學經(jīng)驗和具體做法。
語文教學注重聽、說、讀、寫。聽和說是基礎,但凡聽說能力強的學生,讀寫能力也較強。反之,聽不清、道不明的學生,讀寫能力也會受到限制。所以這四個方面聯(lián)系緊密,不可偏廢。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常規(guī)的語文教學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其自然也就對課堂內容失去了興趣。如今的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新課標強調:“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重視學生學習味趣選擇”,強調“自主學習”。對于語文課堂中關于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教育,教師應竭力做到生動活潑,情趣盎然。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以各種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親身參與,切身體會,如此,把學生吸引進來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聽
教師要讓學生多聽,善聽。要向學生傳遞傳統(tǒng)文化知識,首先語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在教學中能嫻熟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技巧,適時地調用自身的文化積累,同時要注意淡化滲透痕跡,力求貼切自然,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從聽覺上刺激他們??唆斊账箍▼I說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完全不會觀察,可以這樣認為,他們的眼睛不用來看,耳朵不用來聽。教師的任務就是教他們學會看、學會聽。”如在講授《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時,我從網(wǎng)上下載有聲詩歌播放給學生聽,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讀出作者真摯自然的情感,進而把學生帶入詩中,讓學生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來體會出實踐的重要性,以及“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的真知灼見。
二、說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羊跪乳、鴉反哺”的感恩文化,我也一直提倡“愛要大聲說出來”?,F(xiàn)在的孩子們很不擅長表達對父母的愛,總覺得對父母說一句“我愛你”是一件很害羞的事。古代教育家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每周我都會開展一次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班會。我曾經(jīng)開展過以“百善孝為先”為主題的班會,在班會上我向孩子們講了“百里負米”“鹿乳奉親”的典故。為了鼓勵學生表達愛,我首先營造出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讓班里的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每個孩子利用自己扮演的角色說出想對父母說的話。通過這樣的游戲,我告訴孩子們行善行孝不能等,一定要大聲地說出來、勇敢地做出來,并讓學生說出他們所聽過的有關“孝道”的小故事,告訴他們“父母悅,即為孝”,讓大家都來說一說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有沒有盡到對父母的“孝”,彼此分享自己的孝心小故事,讓他們說出想對父母說的真心話。班會結束后,學生反響很強烈,有的孩子表示以前覺得父母所給予的都是“應該的”,現(xiàn)在懂得了什么叫作“珍惜”。有很多家長給我反饋說通過每周一次傳統(tǒng)文化的班會,孩子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回家后不僅會主動幫大人分擔家務,作業(yè)也比以前寫得認真了。
三、讀
詩,是體現(xiàn)一個民族文化底蘊的最精練的語言;讀詩,是理解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最便捷的方法。中國傳統(tǒng)的古詩詞不僅意境優(yōu)美,而且語言精練、思想深遠。節(jié)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過程。為此,教師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yǎng)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xié)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佳境。如在讀杜甫的《望岳》這首詩時,可以利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式,開頭第一句中的“夫”字要輕讀,以一句設問統(tǒng)領下文。第二句的“青”字寫出詩人遠望的立足點,“未了”極為生動形象,要略為重讀。這兩句要用欣賞的語氣,要讀得舒緩。第三、四句讀時要略帶夸張的語氣,一個“鐘”字生動有力,而“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讀時聲調要從舒緩轉為高亢。第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動,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讀時語速要再次放緩,語氣中顯示著對大自然的敬畏。最后兩句要進一步放慢速度,讀出遐想無限,回味無窮的感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要讀得字正腔圓,鏗鏘有力,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那種“身臨其境,豪邁壯志”的藝術風格。每學一篇詩詞之前,我會讓學生先預習,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讓學生揣測作者所想表達的意圖或情感,然后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用進入情境的語氣來朗讀文章。我還組織學生開展“課前五分鐘古詩誦讀”活動,指導孩子們閱讀課內外的古詩,并教會了學生如何賞古詩文。我要求學生做到課前誦讀,課內賞讀,課外積累感悟。通過這些活動,許多學生不但迷上了古詩詞,對民族文化的其他內容也開始感興趣了。
四、寫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本身也蘊涵著強大的文化內涵。我經(jīng)常教育學生:“中國人要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寫字?!比藗兂Uf字如其人,所以我很注重文字的書寫規(guī)范。每周我都會開展一節(jié)鋼筆或是毛筆的書法課,但書法教學不像圖畫那樣有生動的色彩,也不像音樂那樣有優(yōu)美的旋律。書法只有黑白兩色,線條抽象,而且需要反復的練習,常規(guī)的書法教學會讓孩子們感到興趣索然。于是我利用多媒體播放王羲之、顏真卿等不同時代名家的作品,告訴學生漢字不僅僅是幾千年歷史傳承的記錄工具,更是多彩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認真書寫每一個漢字不僅是對文化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傳承。書寫漢字要做到“橫平豎直方塊字”。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鑒賞能力,我在講授漢字書寫的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所寫漢字的一筆一畫,掌握筆畫順序、位置及筆畫特點,然后告訴學生用筆應有輕重之別、快慢之分,寫字不能只求正確不求美觀,更不能急于求成,要讓整個字結構美觀。最后我通過電腦動畫演示漢字每一筆的規(guī)范書寫,讓漢字教學充滿生機,使學生更直觀地品味到漢字的魅力,進而追求姿勢美、字形美、書寫美。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的根基,失去了根基的發(fā)展是不可能長久和繁榮的。作為最有朝氣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群體,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接納和傳承具有重大的意義。如何將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這是一個艱巨而長久的工作。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增加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讓他們切實地從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讓傳統(tǒng)文化走進課堂,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責任編輯:吳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