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瑋薇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資助育人工作不斷發(fā)展,資助方式也由傳統(tǒng)的保障型向發(fā)展型轉變,多元化獎勵性項目的實施,對當前資助工作的開展研究是一種新的探索。
關鍵詞:多元化獎勵性項目;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校
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優(yōu)化,高校資助工作更應把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工作放在資助工作的重要位置。資助模式正在改變,單純的保障型資助方式已經不適應資助發(fā)展的需要,探索新型的資助方式尤為重要。
一、現行資助模式及其優(yōu)劣分析
目前高校的資助項目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一些學校設立自強獎學金,這些項目中,國家獎勵性資助所占比重較少,助學形式所占比重較多。現行資助模式的優(yōu)點:受助范圍廣,要求低,最大化地資助每個貧困家庭的學生,保障每個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缺點:1.獎勵性項目較少,獎勵范圍小,激勵效果不佳。很多貧困生積極上進,成績好,但關于貧困生的獎勵項目很少,勵志獎學金前后兩年的獲得者基本相同。2.助學金門檻低,等靠現象較重。拿不到獎勵性獎學金的同學占大多數,但是他們知道在校期間都可以獲得助學金,所以一些成績稍弱的同學就出現等待現象,不再爭獎學金,對自身學業(yè)也不上心,甚至出現“掛科”現象。3.貧困同學之間成績差異明顯,兩極分化嚴重。很多班級出現班級前幾名是貧困生,班級后幾名也是貧困生的現象。
二、多元化獎勵性項目的可行性分析
(一)概念及特點
多元化獎勵性項目的概念:借助大數據平臺,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設立以獎為主、以助為輔,以勞動獲得為主、以被動受益為輔的資助項目。
特點:1.獎勵項目增多且有針對性。首先根據目前貧困生的狀況,有針對性地設立獎勵項目,對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可以設立難度系數高的獎勵項目,同時提高獎勵金額;對于成績中等的同學設立難度系數適中的獎勵項目,獎勵金額也適當調低;對于受助的同學,設立最低標準。同時也可以對創(chuàng)業(yè)或者具備研究能力的同學設立專項基金。
2.受助的申領方式由被動轉為主動。目前的各項獎助學金以評定為主,學生的參與度低。而設立項目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分類別地申請各項獎助學金,這樣可以增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強意識。
3.獎勵形式多元化,鼓勵勤工助學方式。目前各大高校都有勤工助學崗位,但是這些崗位僅限于學校范圍,并且補助的金額有限。多元化獎勵項目的設立,改變了傳統(tǒng)的獎勵方式,項目設立時可以以工作崗位的形式,招聘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入職,通過這些崗位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盡早適應社會,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
4.資助的管理方式變化。在原有資助管理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大數據平臺,借用大數據平臺整理和發(fā)表資助項目、資助基金項目和資助崗位,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申請不同的項目。而平臺管理的難度系數較高,需要政府的監(jiān)管、學校維護和社會的支持。
(二)多元化獎勵性項目的構建
1.構建理念。資助項目的構建改變了傳統(tǒng)的等靠獲得資助的方式,在實施過程中也是以資助育人為根本,以學生為中心,在保證不讓任何一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基本理念上,培養(yǎng)一批道德高尚、能力強勁、家貧精神不貧的大學生。總之,資助項目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精神生活豐富的學生。精神世界充實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挫折,他的抗壓能力、對生活的調整能力都會很強。因此,在項目的開展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格,讓學生有更高的誠信意識、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奮斗意識,樹立依靠努力和勞動才能獲得收益的觀念,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引導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構建要求。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逐步實現,高校資助由保障型資助逐步轉變?yōu)榘l(fā)展型,資助方式由單一模式向多樣性發(fā)展。多元化獎勵性項目的實施,在構建中需要的支持保障如下。
(1)政府的推動和支持。首先,資助中心增加獎勵性資助金額,降低受助金額,為無償受助設置最低受助要求。在項目設置時,團隊性項目數量要多于一般性個人獎勵項目。其次,建立完善的項目管理系統(tǒng),例如資助管理系統(tǒng)、資助項目管理平臺等,這些大數據系統(tǒng)的有效管理是保障項目順利實施的關鍵。最后,鼓勵和促成項目的建成。資助項目除了由政府設立的這部分,還可以鼓勵學校、社會團體設立。尤其是崗位項目有了社會團體的參與,對貧困生各項能力的培養(yǎng)大有益處。
(2)學校的宣傳和鼓勵。首先,學校要加大各項資助項目的宣傳工作,可以通過學校系統(tǒng)推送、座談會、講座等形式,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講解如何申請各類別的項目。其次,健全項目審批和管理機制。學校資助中心對項目申請人的資質條件要設立一定的考核標準,對項目申請人或者團隊達不到條件的情況及時提醒,要求他們做出整改,對崗位項目的不良反饋及時進行處理。最后,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學校申請獎勵性項目,減少社會打工的時間,為經濟困難的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經濟受補、能力鍛煉、安全保障的環(huán)境。
(三)構建挑戰(zhàn)
資助形式的轉變,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會帶來挑戰(zhàn)。1.人力管理需求量大。資助模式轉變之后,資助系統(tǒng)的維護、資助項目的管理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何有效地安排人員,保障資助項目的實施,就變得非常重要了。2.系統(tǒng)的完善需要時間,一個平臺的建立需要多次檢驗和完善,多次調研和實踐是資助平臺建立的基礎。3.資助項目的質量把控。資助項目的篩選、資助項目的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參與度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進行把控,這些對于新項目的建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三、探索多元化獎勵性項目的意義
(一)有利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首先,資助方式的改變,對這些尚處于青春期、內心敏感的學生而言,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經濟幫助,而不是不勞而獲。能夠獲得資助且使自己能力得到鍛煉的資助模式,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既能緩解他們心里的不適感,也可以讓他們有被公平對待的感覺。其次,在這種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下,也有利于激發(f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激勵他們開發(fā)自己的潛力和主動培養(yǎng)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再次,多元化獎勵性項目,不是簡單的個人性項目,很多團體性項目的設立,使那些性格內向、不愿表達的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團隊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二)受助時間更靈活
受助獲得時間不再固定。傳統(tǒng)的受助時間基本都是固定的,尤其是大額的資助都是集中在每年的10月、11月,但這種多元化資助形式的受助,是根據學生申請的項目決定的,例如崗位項目,可能每周都可以獲得受助。
參考文獻
[1]劉許亮,柴杉.基于精準認定的高校精準資助體系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9):27-28.
[2]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8(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