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劍飛
【摘要】 物理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并且要求學生的思維對新知進行深入的加工,才能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效。而在“五步教學法”這一方法的使用中,恰好能夠順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利用新知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對新知進行深入的加工,可以讓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水平獲得同步增長。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學中,“五步教學法”的應用展開了論述,提出了幾點應用措施。
【關鍵詞】 初中物理 五步教學法 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098-01
0
一、微課輔助預習,培養(yǎng)預習熱情
在當前教學中,學生現有預習的習慣,更有不少學生將預習看作是自己學習中沉重的負擔。但是,在物理學習中,預習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新課學習中即將涉及到哪些知識點、需要以哪部分的知識作為基礎、學習的重難點是什么。所以,預習活動將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對此,立足于學生的預習習慣發(fā)展現狀,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為幫助學生有效開展預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導學案和微課視頻推送的方式幫助學生有重點的預習,通過導學案幫助學生建立更加明晰的自主預習活動,把握即將學習的重難點。另外,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向學生推送一些與即將學習的新知相關的、較為簡短而富有趣味性的視頻,幫助學生獲得更充分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折射現象,教師在導學案中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收集整理與折射相關的現象,了解折射的規(guī)律并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如何設計實驗以驗證。同時,在微課視頻中幫助學生認識折射的現象,如“潭清疑水淺”、“筷子在水中被折斷”、“海市蜃樓”“叉魚要叉下方”等,從而豐富學生的物理認知、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通過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收集到的豐富資源,讓學生初步感知到自然現象的神奇,體驗到人們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索和應用自然現象總結出來的勞動規(guī)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
二、搭建學習平臺,引導合作探究
互動課堂是幫助相互啟發(fā)、集思廣益的前提,也是針對化解決學生個性問題的重要方式。對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讓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充分探索在,在彼此交流中有效增強其學習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杠桿的平衡條件》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設計實驗并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對此,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設計實驗方案,以幫助學生探索新知。在學生的交流探索中,教師參與學生中,幫助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了解學生在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探索中制約學生提升的難點,引導學生數及時記錄實驗數據,分析并總結實驗的結論。
三、引導自我展示,釋放學生活力
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后,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是挖掘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索中生成的學習資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由學生生成的教學資源,無論正確與否,都能幫助學生有效辨析問題、強化學生對新知的理解。例如,在探索杠桿平衡的條件時,一部分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展示出來后,其他同學發(fā)展該小組的學生只完成了一組實驗就得出了實驗結論,這種錯誤的實驗方式也是考試中的??碱}型。此外,也有部分學生在實驗中的探索結果是:當L1=2cm,F1=3N時,L2=3cm,F2=2N.此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杠桿平衡的條件是L1+F1=L2+F2。顯然,這種結論的得出也暴露出學生在合作探索中存在的一類典型的問題。對此,教師將其作為生成性教學資源,對學生的學習結果不置可否,讓學生在展示自我中暴露出問題,由其他同學逐步糾錯,讓學生在新知學習中便利用同學生成的錯誤,有效辨析,在拓展課堂新知生成量的同時,也釋放了學生的學習活力,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精設達標訓練,優(yōu)化學生認識
在新授課完成后,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精心設置達標測試,引導學生在達標訓練中檢測自己在新知學習中的知識獲得情況和對新知的理解情況,從而彌補學生認知中存在的漏洞,有效提升學生對新知的理解。例如,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在幫助學生認識密度測量計的工作原理之后,教師設置習題“一艘航船自長江流入海洋后,其浮力的大小 (變大、變小或不變),船身將會 (上浮或下沉)”,雖然這道題目相對簡單,但是對于剛開始探索物體的浮與沉的學生而言,并不算簡單。此類問題的設置,讓學生能夠結合受力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還能引導學生結合物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等量,幫助學生優(yōu)化認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五、有效拓展延伸,提升學生能力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有效的課后延伸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深化對新知的理解。所以,在完成新授課之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布置豐富的教學任務,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上文中《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演示浮沉子這一實驗器材,并引導學生在課后利用塑料藥瓶和大可樂瓶等物體,讓學生在探索制作浮沉子的過程中,認識排開液體體積的大小對物體所受浮力的影響,也在學生的動手中,切身感知體驗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總結
五步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順從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幫助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輔助預習、搭建學習平臺、引導自我展示、精心設置達標尋內斂和有效拓展延伸等措施,發(fā)揮五步教學法的功效,優(yōu)化初中物理教學。
[ 參 考 文 獻 ]
[1]包青梅. “五步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許光明.初中物理新教材五步教學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0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