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愛輝
摘? 要: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具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的特點。學者王力認為文言文是用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寫的作品的語言,從先秦諸子到唐宋古文,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不少經典的文言文作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挖掘文言文資源展開教學,將促使學生進一步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資源;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7-0102-01
1.比較辨析,深化思維能力
思維發(fā)展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在閱讀文本,展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fā)展,并提高思維品質的能力。文言文作品的特點是在簡練的語言中展現(xiàn)出了深刻的內涵,追求微言大義,不少作品都思維縝密,體現(xiàn)出規(guī)范的章法。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展開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就鼓勵學生展開比較和辨析,嘗試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
以學習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小石潭記》一課為例子,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將其和《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和辨析,提出問題:“這兩篇文章都是寫景類的文章,那么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想情感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學生就圍繞這些文章的異同點展開了深刻分析和探究。如有學生提出:“這三篇文章雖然都是寫景類的文章,而且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候的處境大致相同,都處于被貶謫的狀態(tài),但是它們的風格和體現(xiàn)出的情感卻有所不同?!蔽矣止膭顚W生具體說說在哪些地方有所不同。學生發(fā)現(xiàn):“《小石潭記》體現(xiàn)出一種悲涼孤獨的感覺,而《醉翁亭記》展現(xiàn)出一種豁達的心緒,給人苦中作樂的感覺,《岳陽樓記》則體現(xiàn)出作者在逆境中還沒有忘記自己的國家,將自己的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痹谶@樣的深刻分析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辨析活動,學生可以辨析作品的行文思路,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摘取其中經典的詞句,讓學生辨析作者為何要選擇特定的詞語等。這些方法都能讓學生在辨析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進而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賞創(chuàng)并舉,加強審美鑒賞
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也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展開積極體驗、欣賞、評價和表現(xiàn),學生一方面可以欣賞作品,說說作品文辭的妙處,其次則可以展開創(chuàng)作,通過仿寫、撰寫欣賞性文章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十七課《記承天寺夜游》文章雖短,但是卻耐人尋味,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我指導學生展開賞析,說說這個作品展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態(tài),體現(xiàn)出怎樣的思想魅力。首先可以讓學生圍繞“月亮”這個意象展開分析,說說在作者懷著怎樣的心情賞月,為何“月色入戶”而夜不能寐,但是觀月后卻能坦然。學生首先分析了月亮這個意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寓意,發(fā)現(xiàn)月亮是一種永恒的象征,同時也是士大夫超群拔俗的人格化身。學生在認識到這一點后,就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了。學生提出:“作者將月亮當成是物我兩忘的啟示之物。面對月亮,浮想聯(lián)翩,故此難以入睡。在觀月后,感受到了和朋友交心的過程,體會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故此才會產生這樣的心情變化?!蔽铱隙藢W生的想法,并鼓勵學生嘗試展開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圍繞“月亮”這個主題展開寫作,創(chuàng)作與之有關的散文作品,學生也可以說說對于作者的這篇文章有何心得。
在賞創(chuàng)并舉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豐富的情感,體會到作品的想象力,感受到作品的思想魅力,并結合生活實踐體會到作品中的人生哲理。久而久之,學生的賞析能力就會得到顯著提高,學生可以在體驗性創(chuàng)造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3.厘清文道,弘揚傳統(tǒng)文化
文化傳承的素養(yǎng)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傳承包括學生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也包括學生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態(tài)度。文言文中往往承載大量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如果能讓學生嘗試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作品的主旨,就能讓學生理解文章中所承載的“道”,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內涵。
在指導學生學習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第十課《陋室銘》的時候,我先給學生介紹了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當時遭到了貶謫,并遭到了當?shù)毓倭诺牡箅y,當時作者卻并不在意,依然怡然自得,還創(chuàng)作了這篇文章。在了解了這些背景資料后,學生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如何借助陋室抒發(fā)自己的心情,表達自己安貧樂道的胸懷。我鼓勵學生擴展開來,說說在歷史上還有哪些人物具有如此高尚的情懷,具有“貧賤不能移”的品德。如有學生提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我覺得他也是一個十分清高的人?!边€有學生提出:“范仲淹窮得一天只能吃稀粥度日,但是也沒有忘記將天下大事為己任?!边@樣學生就認識到,這種高潔的品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學生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在文言文中展現(xiàn)出的“道”,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內涵。
厘清文道能讓學生從文言文作品中提取出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信息。學生可以了解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高尚的品德,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氣質。這樣學生就能對文言文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能感受到蘊藏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積極挖掘文言文資源,利用文言文教學的機會促使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同時也促使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朱先敏.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樂學四步法”[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05)
[2]李惠.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學周刊,2017(2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