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瑩
摘? 要:在學前教育中,陶行知教育思想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生活即教育”思想是幼兒一日生活的核心指導思想,我們應該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發(fā)現(xiàn)教育契機,教師善于觀察、總結(jié)傾聽,為孩子創(chuàng)造教育環(huán)境、機會,以生活化材料的投入來助推游戲進展,從而促進了幼兒自主游戲中自主性的發(fā)展。
關鍵詞:學前教育;生活即教育;游戲;自主性
【中圖分類號】G 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9-0040-01
1.游戲中教師之所觀
在幼兒戶外自主活動中,我們應該善于觀察、總結(jié)傾聽,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作為指引方向,發(fā)現(xiàn)自主游戲中的“引發(fā)癥”,主要是指在游戲中,由于教師對生活化新材料的作用缺乏充分了解,致使在投放后引起的一系列隱患。
(1)小小帳篷被擠爆
案例描述:活動開始,方老師首先講解今天活動的內(nèi)容。還沒等老師講完,孩子們就你推我,我推你,不斷地往帳篷處擠。站在帳篷周圍的孩子不斷搖晃著帳篷,當帳篷的門一打開,有的孩子顧不上脫鞋子就進入到帳篷,大家爭先恐后往里鉆,原本穩(wěn)固的帳篷在孩子們的擁擠下變得搖搖晃晃。老師看到后慌亂地說到:“還有其他地方可以玩的,我們不要擠?!笨墒呛⒆觽兏静焕頃?。教師臉上露出一絲緊張和無奈的表情。
(2)幾顧茅廬終無果
點兒來到女孩們的娃娃家中,她蹲下來指了指帳篷,對女孩們說完話就離開了。女孩們聽了后便站起身拿著手中的廚房用具,走向帳篷。圍著帳篷走了一圈看了看,將鞋子脫掉要進入,可帳篷內(nèi)的男孩沒有同意。娃娃家中也無一人,這樣的冷場局面持續(xù)了數(shù)分鐘。此刻,我們回望娃娃家,空無一人,貌似“解散”了。
在娃娃家中的幼兒原本能有秩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角色游戲。但是由于帳篷的影響,使得娃娃家中的幼兒也想進入帳篷的想法得以萌芽,而在她們游戲的中途,其他幼兒時不時加入她們的游戲,然后又離場。
2.游戲后教師所悟
也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原因,教師在游戲現(xiàn)場很容易忽視問題所在或者發(fā)現(xiàn)了也不知所措。那么帳篷投放是否恰當,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組織了一次小組討論。教師們也呈現(xiàn)出兩派觀點:一種是不投放。原因是她們認為如果本次游戲中沒有帳篷,那么游戲開展將會更加順利和深入。另一種是投放。原因是教師創(chuàng)設的游戲環(huán)境,是為了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幼兒朝著教育所希望達到的目標發(fā)展。
筆者認為,缺乏刺激性、新異性的環(huán)境材料會剝奪兒童感官的辨別力,削弱思維的積極性,但過分的刺激也會引起兒童興奮和恐慌。因此在自主游戲中投放新型材料后,教師做出適當?shù)膶б攀顷P鍵。
3.悟之后教師所為
本案例中針對新投放材料帳篷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提出了“防、治”兩步導引策略,指的是像醫(yī)生治病一樣,根據(jù)某一癥狀,利用“預防、治療”兩個階段立體、全方位的解除病癥,在游戲中減少不良因素的存在。
(1)防:預防疾病——防止問題要有前瞻性
常言道,病在于防。如果預防好了就不存在后面的病遺癥。案例中教師對新型材料帳篷的投放只考慮到孩子可能會感興趣這一方面的結(jié)果,而忽略了新材料會給兒童帶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及由此產(chǎn)生的幼兒不能自控的興奮度和可能出現(xiàn)的混亂、不可控的場面。如果教師在游戲之前能充分考慮到這些后遺癥,在游戲之前做好了預防工作,就會大大減少后面所帶來的引發(fā)癥。如:一是,事先了解,減少新鮮度。教師事先給孩子們打好預防針,如觀看帳篷實物或圖片,掃視其他材料,讓孩子們明白今天游戲中有新材料帳篷,除了帳篷還有很多很多好玩的材料,讓他們對各種材料的分布心中有數(shù),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的去迎接新鮮事物。二是,足夠數(shù)量,來滿足需求。教師游戲前可以多準備一些帳篷,大的、小的,多備一些。這樣如果出現(xiàn)帳篷的吸引力足夠大,可用帳篷的數(shù)量來滿足更多兒童喜歡新鮮的需求。
(2)治:治療疾病——解決問題要有針對性
既然因了解不夠,數(shù)量不夠,導致生病了,那就該治療。而且是對癥下藥的治療。案例中由于教師對投放新材料所帶來的引發(fā)癥前瞻性和預見性不夠,由此產(chǎn)生的現(xiàn)場,我們覺得教師有必要介入導引了,需要針對性地“治”。
第一,語言診治:嘗試商量,聲音輕輕地玩?因為當時帳篷內(nèi)孩子只是打打鬧鬧,沒有明顯的游戲情境,因此教師這時候介入應該不會產(chǎn)生負效影響,相反的在與孩子們商量后,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不應該影響到同伴的游戲,而且還有可能在解決吵鬧問題的同時還增進了帳篷內(nèi)孩子們游戲的有效進程。
第二,陣地診治:臨時調(diào)整,異地遷移。如果在商量之后帳篷內(nèi)仍然是吵鬧不斷,那么教師可以和這些小朋友一起把帳篷移至走廊的另一端,即讓帳篷內(nèi)的孩子繼續(xù)滿足他們的玩鬧需求同時又不影響到同伴。
第三,需求診治:臨時增添,滿足需求。如果帳篷異地,依然效果不明顯,可以考慮是否能夠增加帳篷數(shù)量,來自然分散幼兒,從而緩解需求矛盾。游戲中病的癥結(jié)在于帳篷內(nèi)太吵、帳篷太少而導致影響到其他同伴游戲的開展,因此只要教師把這個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即可,三種診治方案按需推進。
“防治”這兩步導引策略呈遞進狀,也就是防、治兩步順序不能打亂。
無論是新帳篷的投放還是其他游戲中其他新材料的投放,教師都可以用“防治”兩步導引策略來減少材料投放后所帶來的負面問題,而“防治”兩步走正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從而推動游戲更好更有效的開展,讓新材料真正在游戲中發(fā)揮它的正效作用,讓幼兒的自主游戲開展的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譚德禮.論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