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梅
摘 要:新課改的改革后,我國對于學生的成績不再強調為重點,而是更多的提倡“素質教育”,從我國新課改的目標來看,我國的教育如今更多的是提倡學生的綜合能力有些教師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去嘗試運用支架式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也深刻的體會到了支架式教學模式不僅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顯著的優(yōu)勢,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本篇主要是對高中地理中——“山地的形成”這一節(jié)為教學設計應用。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
一、支架式教學主要是什么模式并且有什么基礎環(huán)節(jié)
支架式教學模式存在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要觀點是,在教師的創(chuàng)設的特殊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運用自己已知或者是學過的知識,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求知,然后再探索中對知識建立新的認知。建造主義學習主要是希望通過學生自主的探求過程把已經學習過的經驗和現(xiàn)有的新知識進行結合,相互的運用,然后去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支架式教學主要的組成要素和基礎環(huán)節(jié)有以下幾點:①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提出目標。這個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于所學的內容有一個基礎框架,知道要學習的是什么內容,怒表,做到學習有方向,而教師需要對能力目標心理有一個清楚認知、解讀。②組建基礎框架,指導學生思索。這個階段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進行問題探索。③獨立完成學習,自主思考④共同合作探究。學習可以分成小組,對于有疑問的問題進行探討,教師進行鼓勵學生去探究難以解答或者有爭執(zhí)的問題。⑤教師總結評價。最后就教師需要運用專業(yè)的知識去總結本節(jié)的問題難點,以出現(xiàn)問題的錯誤點,然后對學生本節(jié)課的表現(xiàn)鼓勵然后評價。
二、對于支架式教學模式進行實踐
采用“山地的形成”為例,大膽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出目標
在學習本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簡單的對學生說明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然后可以采用看圖的方式,或者是多媒體實景,把需要學習的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可以準確的了解學習目標。
“山地的形成”的的學習目標:①掌握斷層、褶皺的涵義,冰潔知道如何形成的。②了解火山是怎樣形成的,內部有哪些構造。③通過列舉例子論述地形特別是山地地形對于交通運輸有哪些影響。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能夠搭構建知識,教師也可以適當?shù)挠^看一些多媒體,給學生更加直觀的去接觸和了解所學知識,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所以在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對要傳授的知識爛熟于胸,然后設計過程,采用提問的方式給學生,這樣可以更好的使學生提高興趣,更有利于促進學習知識結構形成。
在學習“山地的形成”一這節(jié)課之間可以給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一些游客旅游的觀光照,然后讓學生著重挑出那個是以山地為背景照的,同時播放《桂林美》歌曲,讓學生們可以在一種愉悅、輕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然后通過觀看后進行提問:“我們剛剛觀看的都是哪里呀?有學生說是桂林、成都等,然后說那么你們看看這些地方的山有什么不同的嗎?哪些地方不一樣啊?通過教師這樣輕松的引進知識點,可以讓學生放松,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去描述所看到的山有哪些不同之處,然后是什么原因使得山體不一樣呢,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組建基礎框架,指導學生思索
在進行學習使,教師要善于讓學生組建基礎框架,學習盡量使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要求來進行。比如:在今天的教學中會涉及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倒置地形。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一邊的講解一邊的繪圖做示范。
然后學生之間進行探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上臺繪制示意圖。再引申出下一個問題,這種地質現(xiàn)象是怎樣發(fā)生的,有該如何解釋呢?
(教師通過演示,那水管作為比喻,當水管向上被隆起時,褶皺張裂;當水管被向下彎曲,底部的螺紋則會變得越來越緊。)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去理解,教師通過比喻為學生搭起腳手架,這樣對于學生去探究“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
3.獨立完成學習,自主思考
在支架式教學中,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教師在學習開始僅僅是啟發(fā)和誘導,學生需要自己去學會分析問題。在學生學習探究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膸椭鷮W生建立知識框架,最好是學生可以自己獨立完成。
4.共同合作探究
支架式教學認為,在學習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所學習的知識得到更深的記憶,不容易被遺忘。
5.教師總結評價
對于學生小組探討之后,教師可以進行這樣的提問:對于我們今天的旅程馬上要結束了,你們都有什么樣的收獲啊?學生們都一一訴說自己今天學習的收獲,教師可以針對于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評價,對于不完善的地方,及時的補充,讓學生可以有更深的理解。
教師補充完知識后,可以設計一些練習環(huán)節(jié),從而強化知識,比如:在本章節(jié),學生知道山地是如何形成后,教師可以樣學生把今天所提到到的幾種地形畫出來,然后上課堂下的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更深入的了解學生的本節(jié)學習情況,同時學生也可以對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總結
針對以以“山地的形成”—課教學為例,運用了支架式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建學習知識框架,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們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最有意義的當屬給學生自主交流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fā)現(xiàn)學習,而不是通過教師的硬性灌輸理念,幫助他們單純的學習知識而已。學生們在學習時,還是極具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而是缺少讓他們獨立思考的環(huán)境和尊重而已。所以,支架式的教學模式,則更好的滿足了這個缺陷,以學生為主體,從教師的教變成學生自主的學,把課堂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發(fā)展:挑戰(zhàn)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3-25.
[2]張霞,呂宜平.巧用$支架%探索中學地理課堂教學[J].地理教育,2011(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