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顏國英 徐曉梅
[摘? ?要]以“密度”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為例,分析“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具體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可將“密度”一課拆分為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設計及課堂活動中注意引導學生完成各部分知識的自主建構,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做好準備。
[關鍵詞]任務;密度;科學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0-0036-03
一、引言
為了進一步落實 “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適應教育改革趨勢,2017年我國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提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并實踐于各個學科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四個方面[1],其中“科學探究”是義務教育中發(fā)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學生獲得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重要途徑。而“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升科學探究能力。本文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學為例,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呈現(xiàn)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評價任務”[3],結合科學探究的“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將“密度”一課拆分成6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任務驅動幫助學生建構密度概念,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教學思路
“密度”是初中物理抽象度較高的概念。課標要求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密度,并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4]?!袄斫狻睂儆谡n標中要求掌握的最高程度,本課的比值定義法、密度的概念對學生來說有些困難,所以密度概念的理解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本節(jié)課依據(jù)“任務驅動”理論來開展對密度知識的探究,從而達到“理解密度”的課標要求。通過任務驅動,將密度概念的獲得過程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得到發(fā)展,同時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探究”這種學習方法,使其擁有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和能力。
本節(jié)課將“密度”拆分成6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情景是任務的來源,“從情景到問題”為學生呈現(xiàn)任務,得到所研究的問題;“從問題到猜想”明確任務,為任務制訂計劃,指明研究方向;“進行實驗,收集證據(jù)”調動學生收集、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增進、強化探究能力,完成任務;“交流得出結論、獲得新知”多元全面地評價任務完成情況;深刻理解密度,深化任務結果;“聯(lián)系生活,解決問題”將所學內容拓展遷移。按照“情景—問題—猜想—證據(jù)—交流—結論—理解”的順序建構密度的概念,教學思路如圖1所示。
三、教學過程
1.從情景到問題
情景:向學生展示三幅圖片。相同體積的兩球放入水中,木球浮在水面、鐵球沉在水底(圖2);相同質量的棉花和鐵塊置于天平左右兩盤(圖3);小白人分別拿體積小的木箱與背著體積大的木箱(圖4)。
問題:
(1)相同體積的木球和鐵球哪個重?
(2)相同質量的鐵塊和棉花,哪個體積大?
(3)小白人背同樣的木箱,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嗎?
讓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規(guī)律(如表1),并繼續(xù)向學生提出問題:
(1)同一物體的質量與體積是否存在某種關系?
(2)體積不同的兩個不同物體能比較質量嗎?如何比較?
【設計內涵】
(1)通過生活中的情景,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規(guī)律,幫助學生建立問題意識,感受生活與物理的緊密聯(lián)系,同時滲透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從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入手展開教學,呈現(xiàn)任務,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2)所得規(guī)律用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使學生建立起識表、讀表、作表的能力,同時啟發(fā)學生用表格的方式表述內容,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將物體放進水里比較重力與用天平比較重力進行對比,擴展學生的思維,同時讓學生對以后學習杠桿以及浮力也不會感到陌生。
2.透過問題,提出猜想
猜想:
(1)由于同種物體體積越大,質量越大,猜測質量和體積成正比。
(2)體積不同的兩種不同物體,比較質量,沒有意義。如果要比較兩個物體的質量,需將兩物體的體積變?yōu)橐恢拢娇蛇M行比較??衫脭?shù)學工具,選取體積“相同”這一標準值,即將物體的體積都化為1 [m3],比較單位體積的物體的質量。
【設計內涵】
(1)猜想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步,教師引導學生大膽、有理有據(jù)地猜想,明確研究的任務方向。
(2)引導學生將物體的體積化為1 [m3],將數(shù)學與物理兩學科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同時引申出比值定義的含義。
3. 進行實驗,收集證據(jù)
(1)提供實驗器材:一角硬幣3個、五角硬幣3個、天平、量筒、刻度尺、細線。
(2)請班級內各小組同學根據(jù)提供的器材,設計可行的實驗,請同學們考慮:如何測量硬幣的質量和體積?你有幾種方法?設計完后在班上與老師和同學一起交流。
(3)全班最終共同制定取材簡單、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各小組同時進行實驗,注意規(guī)范實驗操作,并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4)獲得數(shù)據(jù),整理數(shù)據(jù),表示數(shù)據(jù)(教師給出呈現(xiàn)數(shù)據(jù)的表2)并初步分析是否能證明自己的猜想。
【設計內涵】
(1)讓學生獨立設計實驗較為困難。教師需對每小組的實驗設計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學生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逐漸提升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2)具體可以學生熟悉的硬幣作為實驗器材,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
(3)測量硬幣的體積有多種方法,可以用排水法,也可以用刻度尺測量硬幣的直徑及厚度,計算硬幣的體積。
(4)學生獲得數(shù)據(jù)后,將其分類、整理,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推理,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科學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交流得出結論,獲得新知
交流:
小組間圍繞實驗過程、實驗中遇到的困難、得到的結論展開自評、互評、師評,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通過實驗能夠證明我們之前的猜想嗎?
(2)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同一個常數(shù)嗎?這個常數(shù)代表什么?
(3)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嗎?說明什么問題?
(4)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受體積、質量影響嗎?
新知:
(1)任何一個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質量與體積成正比,且比值為一常數(shù)。
(2)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同一個常數(shù),這個常數(shù)就是該物質的密度。不同物質,密度不同。
(3)密度是物質的屬性,不受體積和質量影響,只與組成物體的物質有關。
【設計內涵】
(1)學生小組交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觀點,自我反思、取長補短,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獲得新知。
(2)通過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解釋論證等思維能力。
5.深刻理解密度
(1)密度表示物體單位體積的質量,也就是表示物質在物體中分布的疏密程度。用同樣面積的一片菊花與一朵菊花舉例說物質的疏密程度,這樣更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出“密度”這一疏密程度的內涵。請學生再舉一些表示物質的疏密程度的例子。
(2)密度數(shù)值上等于物體的質量與體積之比,但密度與質量、體積無關,這種表示密度的方法叫作比值定義法。通過下面的例子,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比值定義法。
(3)閱讀密度表。通過密度表,你能利用實驗鑒別杯中的液體(圖7)是純水還是海水嗎?你是怎么做到的?
【設計內涵】
(1)用同面積的一片菊花與一朵菊花表現(xiàn)出物質的疏密程度,準確把握密度的內涵,通過舉例深化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建立物理觀念。
(2)閱讀“密度表”,引導學生提煉里面的信息,利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鑒別杯中的液體是純水還是海水。
6.聯(lián)系生活,解決問題
通過課本上有關密度例題的分析講解,指導學生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判斷鉛球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地質專家根據(jù)礦石樣品的密度分析它的組成成分,從而判斷是否有開采的價值[6]。
【設計內涵】
引入生活實例,進一步評價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掌握情況,將物理知識擴展遷移至生活實際,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牛利平.任務驅動教學法初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6):109-110.
[3]? 王瑋. 創(chuàng)新教學操作全手冊[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 邢紅軍.初中物理高端備課[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6]? 蘇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編寫組.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蘇教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