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學生物學教學是幫助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提高生物學習能力和實踐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微課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tǒng)實驗教學的不足。本文討論了微課的選題與設計,
同時結合具體案例對微課如何解決學生實驗過程中的困惑和易混淆的實驗步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討論了設計生物探究性實驗的開發(fā)步驟。
【關鍵詞】中學生物?教學設計?微課?案例開發(fā)
引言
由于中學相關生物實驗條件與場地的限制,
造成部分實驗不能順利展開。而微課教學利用其形象的感知,對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起到了良好的輔助和促進作用。微課將日常教學中無法通過現場實驗傳授的知識,通過微課向學生進行講述,降低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促進了師生之間的多方位交流,提高了生物教學的實效性。本文結合作者多年的教育經驗,提出了“微課”在中學生物探究實驗教學中的一些應用策略和方法,希望對促進我們的生物課程教學帶來一些幫助。
一、微課在中學生物探究類實驗的意義
微課的運用不僅能有效地解決實際教學問題, 同時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對教學中出現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行微課制作, 不僅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分享, 為學生解惑, 啟發(fā)教學。同時微課作為一種媒體,
也更加適應現代生物教學手段的豐富性和創(chuàng)新性,對提升學生的生物認知和生物運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微課在中學生物探究類實驗中的案例開發(fā)——“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1.教材分析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消化和吸收”中的主要內容。主要探究的是饅頭在人口腔中變甜的原理,其難點是進行唾液的收集和研究多種因素下的探究性實驗。初中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物知識與能力,但面對探究性實驗還較為陌生。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來完成實驗的探究過程就值得我們思考。為此,我們利用“微課”作為載體來完成實驗導入和相關知識點的設計。同時,可以將錄制好的微視頻在課前通過班級qq群分發(fā)給學生,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這樣不僅讓探究實驗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同時解決了課堂時間有限的問題。不僅可以留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探究時間,同時也解決了本實驗的時間與空間限制。
2.錄制“微課”視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可以依據“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任務需求,在課前制作好相關的探究實驗微課。一般微課時長約為2 min,首先可以利用flash動畫把生活中:“饅頭在人口腔中進行咀嚼,最后感受到甜味”進行展現。然后提出問題:“饅頭為什么變甜了呢?”接著,通過視頻進行相關資料的呈現。(1)淀粉于麥芽糖的特性:淀粉是構成饅頭的主要成分,淀粉本身并沒有甜味,但是唾液淀粉酶可以將淀粉分解為有甜味的麥芽糖;而淀粉遇到碘時則會變藍,麥芽糖遇到碘時則不會變藍。(2)來源與作用條件:唾液淀粉酶主要存在于人的口腔唾液中,而口腔溫度約為37℃。(3)唾液的收集:用干凈的涼開水對口腔進行洗漱,然后在口腔里含上一塊消毒棉絮,大約1
min后用干凈的鑷子將棉絮取出并將唾液收集到小燒杯中。
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就可以理解實驗原理,解決自己在實驗中遇到的操作難題。同時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以下推測:(1)饅頭變甜是否與牙齒的咀嚼、唾液的分泌有關呢。(2)饅頭變甜是否與分解形成的麥芽糖有關。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就會做出各種假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讓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到實驗探究環(huán)節(jié)。
3.師生互動,促進新知識的探究
教學過程中,首先向學生講解實驗中應該遵循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演示相關的操作步驟(水浴加熱)。然后,學生進行實驗材料與器具的準備,并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第一步,取新鮮的小饅頭塊,并切成大小相同的A、B、C 3小塊,然后將A塊和B塊用刀切碎(進行牙齒咀嚼的模擬),C塊則不做處理。第二步,準備3支清潔的試管,分別標為甲、乙、丙,然后將A塊放入甲試管中,同時注入2 mL的唾液并攪拌,將B塊放入乙試管中,同時注入2 mL的清水并攪拌。最后,將C塊放人丙試管中,同時注入2 mL的唾液,不攪拌。第三步,將3支試管同時放入37℃的溫水中約5~10
分鐘。第四步,取出3支試管,分別滴入2滴“碘液”并搖勻。然后觀察并記錄3支試管中的現象。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探究的主動權,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結語
總之,中學生物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學科,當前我們的生物教學由于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教學手段單一。實驗教學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們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手段,通過“微課”創(chuàng)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從而提高我們生物課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亞鳳.中學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小作家選刊, 2016, (30) .
[2]閆春燕.中學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教育界, 2016, (4) .
[3]陳穎.中學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 2016, (23) .
[4]黃彩秀.中學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發(fā)現 (教育版) , 2016, (6) .
作者簡介:張慧麗(1973.10-),女,陜西商州,碩士,中學一級教師 ,研究方向:基礎教育,微課制作,翻轉課堂,班級管理.
(作者單位:楊凌區(qū)第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