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華榮
[摘 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基本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核心任務。教師應抓實預習指導活動,以此引發(fā)學生調用自身的經驗參與學習,還要關注數學閱讀、數學實踐操作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帶著飽滿的熱情去探索數學奧秘,從而讓學習效率更高。
[關鍵詞]經驗;數學;預習;閱讀;情趣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4-0069-02
數學學習是學生充滿個性的探索之旅,也是學生重組經驗、提升思維的體驗之旅。因此,以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體積和容積”的教學為例,依托學生的經驗儲備,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習成為學生快樂的體驗,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教學片段一】以預習為導,促進學習
師:課前我曾布置了預習單給大家預習,還記得嗎?
生1:一是準備一組玻璃杯和幾塊小石頭;二是閱讀課本,看看課本中關于體積的介紹;三是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學著比一比它們體積的大小。
師:說得很全面!那我們應該怎樣研究體積的相關問題呢?
生2:可以和課本中一樣通過做實驗來比較誰的體積大。
生3:可以利用課本中的概念。
……
師:方法有的很好,有的需要改進。我也準備了一種方式,想知道是什么嗎?
生(齊):想!
【思考:“以學定教”是一種時髦的提法,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如果教學遠離學生,就會變得晦澀難懂,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欲望。教學中以回顧預習綱領為切入口,給學生一種親切感,一種源自內心的認同就會生成,使學習不再有陌生感,學生的學習就會飽含激情。同時,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學習愿望,匯報自己將要選擇的方法,無形中也使數學變得更加親切,更具吸引力。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具備學習和探索愿望,也會不斷積累經驗,積淀學習方法?!?/p>
【教學片段二】以趣味為引,促進思考升級
師:我給大家?guī)砹艘粋€不太新穎的動畫故事,請大家認真看,仔細想想故事背后隱藏著什么數學知識?
(課件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短片)
生1:我小時候就知道烏鴉很聰明。
生2:這里好像和我們要研究的體積有聯系。
生3:往瓶中投放的石子越多,水上升的高度就會越明顯。
……
師:是?。∵@些現象背后所隱藏的數學知識是什么?
生4:石子有體積,它會把水排開。
生5:放入瓶中的石子越多,水被排開的體積也會越大,所以水會升到瓶口。
……
師:真了不起!烏鴉喝水的根本道理就是利用石子來增加體積,使水不斷上升。體積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研究和學習它。
【思考: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為媒介引入“體積”,給學生以真實感,貼近學生的經驗。同時,情境的創(chuàng)設遠離了簡單的情景化,啟迪學生挖掘故事中的數學問題,深究現象背后的數學本質。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不僅滿足了學生多重感官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深思現象中所隱藏著的數學問題。特別是讓學生自主闡述觀點這個環(huán)節(jié),看似浪費了時間,顯得不夠緊湊,但細細品味,就會豁然開朗:學生能慢慢感知到烏鴉喝到水,其本質不是水的增加,而是石子的增加,石子體積的聚集造成了排開水的體積的增加,從而將水抬升,使烏鴉能夠喝到水。學生的各種匯報,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促進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為學生科學構建體積的模型提供了經驗積累和感知儲備。
【教學片段三】以實踐為媒,促進思維蛻變
師:我們已經認識到任何一個物體都是有體積的,不過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這里有兩個大小差不多的土豆,你有辦法區(qū)分出誰的體積大些,誰的體積小些嗎?
生1:用兩個杯子,都裝水,把土豆分別放進這兩個杯子,哪個杯子的水上升得多,這個杯子里的土豆的體積就比較大。
師: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2:要注意一定要裝一樣多的水,保證水面的高度是一樣的。
生3:杯里的水要適量,水太少不能把整個土豆淹沒,水太多了土豆又會讓水溢出杯外。
生4:我們應該用兩個一樣的玻璃杯,都放滿水,然后把土豆分別放入杯中,水會漫出來,再用量杯量出漫出來的水是多少,漫出來的水越多的,相應的土豆的體積大。
生5:是的。這就是我們預習時學到的“排水法”。
師:真是不錯的方法。如果自己做這個實驗,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6:要輕拿輕放,不要把水潑灑開來。
生7:接漫出來的水時,要仔細認真。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實驗。
(學生分組做實驗。大約兩分多鐘后,實驗完畢,學生都分出了兩個土豆的大?。?/p>
師:在實驗的過程中,杯子里的水沒有增加,為什么水位會上升呢?
生8:因為土豆要占空間,是土豆把杯子里的水位推高了。
生9:體積大的土豆排開水的體積也就大,所以上升得更高些。
生10:體積小的土豆,排出的水就會少。
……
【思考:將新知的學習牢牢地建立在學生自讀、自悟等活動基礎上,無疑會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自覺地去思考、去研究,從而實現思想的交互、智慧的碰撞。教師充分依托學生在前一部分的積累,讓學生在閱讀中反思,在交流中升華。特別是“排水法”的引入,有“烏鴉喝水”的經驗支持,也有學生思維的提煉,學生的思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盡管學生對實驗的方法各抒己見,但都能圍繞“排水法”去謀劃和探究,學習更有指向性。土豆體積的比較實驗,不僅讓學生能夠及時梳理體積的定義,更能讓學生體味體積的本質,明白任何物體都會占據一定的空間,有大有小。實驗中水面的上升或漫出水的多少,在表象上有力地支撐了課本中的知識,也給學生最直接的感知,使學生明白:體積越大,它占據的空間就會越大,在玻璃杯中就會排開更多的水?!?/p>
【教學片段四】以自讀為根,促進學習嬗變
師:什么是容積?請認真地閱讀課本,有問題的可以與同桌議一議。
師:通過自學,你知道什么叫容積嗎?
(大多數學生能按照課本內容較好地復述容積的定義)
師:你對這句話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生1:什么叫容器?
生2:什么叫“所能” ?
生3:體積包含容積嗎?
師:問題都很不錯。已經知道什么叫容器的同學說說自己的觀點。
生4:就像可樂瓶一樣,里面可以裝可樂。
生5:我們教室也可以看成一個大容器,里面可以放桌子,也可以坐人。
……
師:你是怎么理解課本中的“所能容納”呢?
生6:剛才杯中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這里所能容納的就是這么多的水。
生7:應該是杯子里裝滿了水,這時水的體積就是這杯子的容積。
師:真棒!那這杯子的體積與它的容積一樣嗎?
生8:不一樣。這杯子的體積比它的容積大,體積比容積多了一層。
生9:這杯子的體積要從外面量,包含那一層玻璃,而杯子的容積要從里面量,沒有玻璃,所以體積與容積不一樣。
……
【思考:幫助學生建構容積的概念,并使其在學習中感知到體積與容積的差異,這是一個頗為艱難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自學、學會閱讀,使其在讀的過程中感悟體積和容積的差異,在讀中把握準容積的本質。案例中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困惑,引發(fā)新一輪的學習關注,也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保證學習的實效性。其次,引導學生通過深度解讀“所能容納”,明白杯子的容積是內部的體積,杯子的體積是容積與玻璃的體積和,這些爭論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讓學習流淌著靈動的色彩。
體積與容積的聯系與區(qū)別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上難以突破的關鍵點。案例中,教師緊扣“體積包括容積嗎?”這一疑問,組織學生討論、實驗和辨析,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富有實效,更具智慧。】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