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萍
摘 要:2018年以來,教育部多次召開會議,著手提升本科教育質量,對大學生進行合理增負,提升學生學業(yè)難度,為社會補充高素質、高學歷的新鮮血液。本文分析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大背景下教學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新政策下改革的相關建議,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進一步促進我國高校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教學管理;合理增負;教育改革
一、 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現狀,教育改革的背景
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強調,中國教育里“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局面應該扭轉,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yè)挑戰(zhàn)度。高校本科教育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階段,“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高校必須圍繞“刻苦讀書”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在大學生學習中,提升大學生的學業(yè)挑戰(zhàn)難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專業(yè)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zhàn)度的“金課”。必須改變輕輕松松就能順利畢業(yè)的情況,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
二、 當前教學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 我國高考政策后大學普遍存在嚴進寬出的“傳統”
高考的重壓之下,進入大學后,很多學生會以為自己已經“高枕無憂”了。睡覺、逃課、玩游戲、社團活動、追劇、談戀愛成為大學生的新寵,他們無心上課,無心學業(yè)。通識教育類課程無聊,專業(yè)課不想學,選修課能不上就不上,交作業(yè)、寫論文也是東拼西湊,照抄照搬,其中很多人計劃著“等混個畢業(yè)證再說”。
高校長期形成的“嚴進寬出”的制度,畢業(yè)的淘汰率很低,而在高校擴招政策后,學生資源的質量降低、教育改革相對滯后,高校向社會輸出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學生不能適應新時期對學生學習的要求。
(二) 制度意識缺乏的社會環(huán)境,高校學生考試作弊、高抬貴手等諸多現象
社會環(huán)境直接會影響社會群體的行為方式,在我國制度規(guī)矩意識相對缺乏,這樣對我們的大學生會產生不良影響。相對比在國外,高校學生如果考試有作弊行為是要受到嚴懲的。雖然國內高校也有嚴格的處理作弊行為的相關規(guī)定,但是執(zhí)行過程卻不盡如人意。監(jiān)考老師高抬貴手,學生問老師要人情,甚至利用各種關系威逼利誘,到最后真正得到處理的學生少之又少,這就導致了更加惡劣的校園考試環(huán)境,更加深了大學生對于考試的僥幸心理,不認真學習課程,把心思都花在了其他地方。
(三) 在過度依賴學生評教的教學評價機制有待改善
現在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更多地依賴于學生的評價,但由于大學生的自限性,評價的過程必然會有不公平公正的現象出現,比如,學生會因為有些老師的嚴格要求給其很差的評價,也可能因為有些老師會討好學生得到很高的分數。有些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新聞上經常出現老師說兩句就想不通跳樓的事情,也讓老師越來越不敢“管”學生了,教師的職業(yè)操守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
三、 在新政策下教學管理改革的相關建議
鑒于我國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有必要停下腳步,反思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善于總結,及時改進。
(一) 準確定位高校教育,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本科教育
堅持國家政策導向,做好學生品格的培養(yǎng),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有用的人才。我們需要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認真學習政策精神,組織高校管理人員和教師一起學習,相互交流,促進教學管理思政先行,從學生的思想入手逐步為大學生加負。
(二) 轉變陳舊觀念,學習先進教學管理方法,促進教學管理多樣化
高校必須認真貫徹國家決策部署,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把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作為高校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加知識儲備,提高專業(yè)技能。大學生增負之前,我們應該從高校管理者層面,真正認識到大學生增負在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意義,同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抓管理,抓課堂,抓學生,建立長效機制,在全校形成自上而下、從教師到學生的全面改革,真正把大學生增負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三) 立足社會需求,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將就業(yè)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結合,在課程設置中,需要加入本專業(yè)的就業(yè)指導課程,或者是本專業(yè)相關的與就業(yè)相關的課程,搜集與所開設專業(yè)相關的就業(yè)信息,挖掘就業(yè)視角,根據市場培養(yǎng)出迎合市場需求的實用型人才。教學模式多樣化、增強實踐課程體系占比,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完善課程設置,改革考試形式,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提高課程專業(yè)度,增強個性化培養(yǎng)。從課程的設置上確保學生課程相關知識的完整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利用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引入案例教學、問題教學,鼓勵學生進入角色,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高校要推進“四個回歸”,把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作為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回歸初心,真正讓學生刻苦學習,讓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高等教育的最高理想,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
參考文獻:
[1]王莉莉,陳克正,任素貞.高校教學質量自我評估系統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4):101-104.
[2]王承淑.教學質量監(jiān)控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5,7(4):112-116.
[3]李艷萍.彈性學分制下學校及院系教務管理轉變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