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 要:兩次大戰(zhàn)期間,殖民地政府逐漸接管殖民地教育,受“去殖民化”主張和漢普頓-塔斯克基教育模式的影響,殖民政府積極探索適應熱帶非洲環(huán)境的教育模式,提出以“適應性”理念為核心的教育政策,該政策是英國“間接統治”政策在教育方面的體現。本文主要考察“適應性”教育政策的實施過程,并對其實施結果進行評價,思考非洲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殖民主義影響。
關鍵詞:“適應性”教育政策;實施;評價
一、英屬非洲殖民地“適應性”教育政策實施的源起
(一)“去殖民化”主張影響
兩次大戰(zhàn)期間,隨著殖民政府對殖民地教育的干預,很多非洲知識分子和殖民官員都認為這種移植模式下的教育過于歐洲化,在這個過程中,非洲本土價值、社區(qū)聯系和精神信仰都在慢慢喪失。到了19世紀20年代,國際聯盟的一些活動呼吁重新考慮非洲人的權利,提高他們的生活條件,1919年在巴黎召開的泛非會議上要求每一個非洲兒童都有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權利,當時的自由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工人黨都提出“去殖民化”主張,如1921年,在一年一度的工人黨會議上提出反對殖民地的工人剝削,提倡保護其傳統文明和社會弱勢群體,他們重新發(fā)現了非洲人的價值,認為應提高其技能,來彌補一戰(zhàn)期間損失的勞動力,促進殖民地經濟的發(fā)展①。受時局變化的影響,殖民當局決定進行廣泛的教育改革,制定適合非洲民眾發(fā)展的教育政策,而什么樣的教育更適合廣大黑人群眾?也成為一個不斷爭論的話題。
(二)漢普頓-塔斯克基教育模式的影響
以“適應性”理念為核心的教育政策主要是受美國南部黑人教育經驗所影響,即當時影響甚廣的漢普頓-塔斯克基教育模式。當時南方種族歧視盛行,黑人被認為是落后低能的種族,那種精英的學術教育只適合白人,而掌握實用的技能才能發(fā)揮黑人的優(yōu)勢。1881年,曾就讀于漢普頓學院的非洲裔美國人布克·T·華盛頓創(chuàng)辦了塔斯克基學院,繼承了阿姆斯特朗的工業(yè)教育思想,這兩所學院在當時受到美國各界的追捧,被奉為適應性教育的典范。而將這一思想和教育模式擴展到非洲的是杰西·瓊斯,他曾在漢普頓學院任教,十分贊同這種發(fā)展實用技能以適應南部各州農村黑人社區(qū)的需要的做法,認為這種適應性教育模式必定也適合非洲黑人,于是致力于將實用主義教育移植到非洲。
二、“適應性”教育政策的形成過程
(一)適應性教育政策的先導:菲爾普斯-斯托克報告
受適應性教育理念影響,菲爾普斯-斯托克基金會推動非洲的教育改革,在美國浸禮會國外傳教會的建議下,菲爾普斯-斯托克于1920年成立了第一個非洲教育委員會,由杰西·瓊斯帶領,組成六人考察小組調查西非、南非和赤道非洲做調查工作,調查其教育體制、教育歷史和現狀。1922年,該委員會發(fā)表報告《非洲教育-西非、南非和赤道非洲研究》。通過調查分析,委員會對非洲的教育形勢深感擔憂,并在報告中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教育的諸多問題:(1)各級學校缺少良好的組織和監(jiān)督機制;(2)教育政策在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間缺乏平衡性;(3)不同的殖民地教育機構和他們的代表缺少合作;非洲本地人很少有參與教育決策的機會;(4)教學條件差,教師水平低,教學方法陳舊;(5)高等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大學稀缺,課程偏向古典文學,很少適應非洲本地情況。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瓊斯和他的同僚們都認為“適應性”教育理念最切合實際,應該考慮到非洲本地人的需要,建立面向家庭和社區(qū)的教育模式。②這次報告的成果得到了認可,不久,菲爾普斯-斯托克基金會派出第二個委員會到東非、中非和南非地區(qū)考察,并于1925年發(fā)表報告《東非教育-東非、中非與南非研究》。
盡管這兩次報告對非洲來說極具意義,但也存在著根本的缺陷。它們沒有考慮到非洲人民的政治愿望,要求政治上的參與,比如1920年,西非精英知識分子將自己稱作英屬西非的全國代表大會,要求增加自決權和建立西非大學。
(二)適應性教育政策形成的標志:1925年白皮書
菲爾普斯-斯托克委員會報告的內容成為熱帶非洲土著教育咨詢委員會政策的基礎,該委員會于1923年倫敦殖民署建立,維斯徹(Vischer)是其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重要成員有:盧加德(Lugard),奧爾德姆(J.H. Oldham),錢德勒(Michael Sadler),詹姆斯·柯里。③往往一項政策的出臺需要多方的協調,傳教團、白人移民、殖民地政府和倫敦殖民署四方之間相妥協和協商。一般由這些成員商討政策的問題,為政府提供參考建議并負責起草教育備忘錄,熱帶非洲土著教育咨詢委員會成為英屬非洲殖民地制定教育政策的主要機構,雖然1929年拓展為英屬殖民地教育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依然致力于為非洲制定具體的教育體制、課程、考試體制,以適應當地發(fā)展的需要,其制定的教育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1925年《英屬熱帶非洲教育政策報告》,也稱白皮書,將適應性教育理念上升為一種制度,得到官方的認可和資助。1925年白皮書涉及到這幾方面的內容:(1)教育的適應性;(2)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3)師資培訓;(4)職業(yè)和技術教育;(5)婦女和女童教育;(6)休閑娛樂與交往④。
這份雙重的教育政策一方面是強調面向大眾的實用性教育;另一方面是為培養(yǎng)非洲領導者和技術人才的精英教育。但顯然,殖民地政府的適應性政策主要側重于實用性教育,對高等教育并不重視。之后咨詢委員會發(fā)表了一系列的報告:1927年非洲土著語言教育,1935年非洲村社教育,1943年非洲社會的平民教育都強調面向大眾的實用性教育。發(fā)展非洲村社,重視農業(yè)和衛(wèi)生,將教育、非洲經濟的發(fā)展與傳統更緊密的聯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本土意識和實用性的技能。
三、“適應性”教育政策的實施
英屬殖民地所制定以適應性理念為核心的教育政策影響深遠,雖然具有雙重教育性質,但在適應性理念指導下,強調的是面向非洲村社和家庭的教育,表現為發(fā)展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實用主義教育,注定其實施主要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方面,高等教育被忽視,殖民地時期非洲只有寥寥幾所高等學府。
(一)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承擔著兩項社會任務:幫助維持傳統社會的良性運作以及教育大眾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的變革,具體體現在課程和師資培訓兩方面。
1.課程
早期適應性教育政策付諸實踐的推動者是教會,教會的初等教育最初以學術教育為主,后來由于資金問題,轉變?yōu)槊嫦虼迳绲慕逃?,通過利用本地資源,開設工農業(yè)課程,維持教會學校的運轉,比如在烏干達的教會學校,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接受工農業(yè)技術培訓,組織到農場和種植園學干農活,修建公路和校舍,既能減輕學校的財政負擔,又通過培訓學得一技之長,促進村社的發(fā)展。當時像這種自助性辦學的做法被認為是很好地實踐了適應性教育政策并得到政府的資助,但也有很多當地的小學沒有政府資助,由于缺乏師資和相應的教材,當地部落村社的寓言故事、文化習俗和土著語言都成了教學內容。20世紀30年代,殖民地政府對初等教育實施改革,也主要在適應性教育模式的框架下,圍繞課程和師資培訓,減少8到6年級的入學人數以減少農村外出人口,鼓勵青年留在村社從事農業(yè)活動,其中對小學課程的改革主要遵循三個原則:面向環(huán)境、面向工作和面向村社,課程內容主要圍繞衛(wèi)生知識的傳授、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能的培訓,非洲土著語、文化習俗、歷史傳統的學習等⑤。
2.師資培訓
1925年,在菲爾普斯-斯托克委員會的建議下,吉恩斯(Jeanes)教師培訓機構在肯尼亞建立,該機構也是吸收美國南部黑人工業(yè)學校培訓教師的經驗,以適應非洲課程改革的要求,其教師主要來自漢普頓學院、塔斯克基學院和類似工業(yè)師范學校的畢業(yè)生,作為示范教師,通過巡回指導的方式幫助當地教師提高工藝勞作的教學水平。
在吉恩斯,教師接受兩年的培訓,培訓內容囊括各種當地村社發(fā)展所需的技能和理念。吉恩斯教師和妻兒一同接受培訓,丈夫接受園藝、手工藝和急救知識,妻子接受家政、烹飪和育兒方面的指導,回到村社后,吉恩斯教師四處走訪,指導叢林學校教師推廣新的耕種方法,改善村社衛(wèi)生和住房條件,傳統部落的寓言故事、音樂也得到整理和學習,作為教學內容,以保護非洲傳統文化。在肯尼亞1932年年度教育報告中很詳細地提供這些活動:建造有頂的廁所,治病,上學和家訪,挖井和造廁所,修繕房屋,滅鼠、捕鼠,大掃除日,健康宣傳大會,成立合作社和銀行,植樹,改進糧食儲存、犁、磨房,處理垃圾和龔坑,使用牛車,縫紉機,利用學校圖書館,上夜校等等。
20世紀30年代大約有160名吉恩斯教師接受了培訓,繼肯尼亞之后,其他地區(qū)也紛紛成立這種機構,吉恩斯教師培訓機構得到殖民署的推崇,但許多教會人士和殖民地官員卻認為這項工作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缺少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接受培訓的教師回村后是否積極工作就不得而知,另外,吉恩斯教師也常常與當地保守的部落長者發(fā)生沖突,各種因素影響工作的實施。
(二)中等教育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除了殖民地政府在尼日利亞、肯尼亞、黃金海岸、烏干達等地區(qū)建立了幾所中等程度的學院,教會也提供了一些培訓師資和非洲領導人的中學。其中1924年成立的阿基莫塔學院是第一個實施適應性教育理念的實驗性機構,也踐行了殖民地的雙重教育政策。在其成立之初,原本是要發(fā)展成為漢普頓-塔斯克基教育模式,但由于當地非洲人要求建立高等教育的呼聲很高,反對將它發(fā)展為純工農業(yè)學校,因此,在校長弗雷澤領帶下,阿基莫塔學院建立了雙重教育模式:學術型的英國公學模式和漢普頓-塔斯克基工職業(yè)教育模式,兩者并行發(fā)展,尋求一種平衡。
學院實行住宿制,提供中學和小學程度的教育,中學完全使用英語教學,課程方面提供基督教宗教課程和領導人培訓,包括農業(yè)、非洲歷史、地理、英語、數學、自然科學、體育和公民教育。小學就強調土著語言的學習,課程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公民、算術、自然研究和體育??梢钥吹贸鲈搶W院所實行的是兩種教育模式-學術的和非學術的,但仍突出適應性的教育理念,注重農業(yè)方面的教學,如中學課程提供有國土理論教學和動植物研究,還有課外實踐,種植經濟作物等。
(三)高等教育
以適應性為主要理念的殖民地教育政策并沒有給予高等教育應有的重視,1925年白皮書提到高等教育應負責培養(yǎng)非洲未來的管理人才,專業(yè)技術人才以及其他高層人士,如果條件允許,高等教育的大門應該向所有達到大學入學標準的非洲學生開放,但它指出非洲高等教育設施雖然急待擴充,但應汲取印度的經驗教訓,即嚴格控制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避免盲目性,考慮到經費的限制,非洲高等教育近期不應有太大發(fā)展,因此,基于教育的適應性,發(fā)展高等教育還未提上日程。1933年,殖民地教育咨詢委員會任命了一個以詹姆斯·柯里為首的下屬委員會對英屬黑非洲的高等教育進行考察,并發(fā)表了柯里報告,提出在非洲建立大學的迫切性,但并未付諸實施,直到二戰(zhàn)后,英國實行非殖民化政策,考慮非洲殖民地發(fā)展高等教育的要求與需要,其官方成立了殖民地高等教育委員會,阿斯奎斯任主席,1945年發(fā)表了《阿斯奎斯報告》將柯里報告的建議付諸行動,建立倫敦大學同殖民地學院的合作關系。之后,與倫敦大學有著附屬關系的大學學院在非洲成立,如伊巴丹大學,處于倫敦大學的控制之下,嚴格執(zhí)行倫敦大學的入學和學位授予標準,服務尼日利亞、加納、塞拉利昂、岡比亞四國,課程內容也移植英國大學,過于注重歐洲古典科目,課程的本土化在緩慢的進行著。
四、對英屬非洲殖民地“適應性”教育政策的評價
以適應性理念為核心的殖民地教育政策一經提出便得到殖民官方的追捧和支持,是殖民官方和教會合作的產物。但這些政策的實施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效,期間還遭到非洲民眾的批判,歸根結底,這種帶著種族偏見和殖民心態(tài)的政策造成殖民者和非洲人之間的矛盾,且理論和實踐也缺乏諸多聯系,如實施過程中缺少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許多教師缺少培訓,能力難以達到其政策要求等。
從殖民地教育政策理念來看,它之所以能得到殖民官方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推崇,一方面它提倡保存非洲的傳統文明,提供面向村社的教育,避免過度歐洲化的教育模式使非洲人崇洋媚外,脫離非洲本土文化,能夠滿足非洲人接受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吸取了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實行學術教育政策失敗的經驗,滿足殖民者的殖民利益,同時能減少教育方面的財政開支。
實質是帶有種族偏見的殖民政策。正如吉恩斯教師培訓學校第一任校長所說:“從很多事實來看,我們認為最好的,也許并不是非洲人想要的。”殖民地政府僅僅是把教育作為其政治統治以及獲取經濟利益的工具,其宣揚白人種族的優(yōu)越性,黑人族群的愚昧落后,在非洲地區(qū)形成一種殖民地文化心態(tài)。因此,其自以為傲的適應性教育政策雖然面向非洲大眾和農村村社,著眼于非洲本土人民的實際需要,也產生一些效果,但本質上仍然是種族歧視的產物,將非洲黑人看做低人一等,與白人區(qū)別對待,認為他們不適合跟白人接受同樣的博雅教育,認為實用性的工業(yè)和職業(yè)教育更能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隱藏在這種教育供需矛盾的事實背后,是殖民者的種族偏見與非洲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之間的沖突,殖民者并沒有真正考慮非洲人的需求和情感,這種“適應性”的教育其實是西方人所認為的非洲的需要,是帶有殖民主義烙印的殖民政策。而大多數非洲人真正想接受的卻是是西方式的精英教育,并希望通過這樣的教育改變自身命運,躋身上層社會,而不是低人一等的實用主義教育。殖民主義者和非洲人之間的沖突是其教育政策沒有理想效果的根本原因。
注釋:
①Ann Beck. Colonial Policy and Education in British East Africa, 1900-1950. The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1966.
②Udo Bude. The Adaptation Concept in British Colonial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1983
③Godfrey N. Brown. British Education Policy in West and Central Africa.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1964.
④Rennie Smith. Education in British Africa. Journal of the Royal African Society.1932.
⑤Udo Bude. The Adaptation Concept in British Colonial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