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女
【摘要】通過利用“焦點討論法”指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證實學校運用焦點討論法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利用焦點討論法“O-R-I-D四個思維層面”開發(fā)閱讀教學的“四階段”,即“描述階段”“解讀階段”“批判階段”“創(chuàng)造性階段”的中年級閱讀課教學模式。繼而從課堂向家庭延伸,讓“閱讀四階段”由課堂走向家庭,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形成“家校一體化”閱讀指導模式,推進學生閱讀小組和班級讀書共同體的閱讀模式的建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焦點討論法 ?閱讀素養(yǎng) ?四階段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097-02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學會讀書,學會理解;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提高學生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焦點討論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為內容的研究活動,包括閱讀課堂教學研究,課外閱讀活動研究,課外閱讀以學生讀書小組和班級讀書會等形式進行教學指導的實踐研究。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時效性,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焦點討論法包含“O-R-I-D”四個思維層面:
客觀性層面(Objective):處理信息和感官的覺察;
反應性層面(Reflective):有關個人的反應和聯想;
詮釋性層面(Interpretive):關于意義、重要性和含義;
決定性層面(Decisional):關注解決方案。
一、“焦點討論法”走進課堂,新課導入更有趣
我們常在聽課中看到新課導入教師費盡心思,但總是達不到把孩子吸引到課堂中來,有的甚至“南轅北轍”,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玩一些新把戲,比如上《刷子李》老師就先來個表演魔術,這跟課文好像不沾邊吧,孩子們是樂得哈哈笑,有的交頭接耳說“破綻”?,F在看來導入課文如果只是為吸引觀眾,那層次似乎太淺了,顯得也有些浪費時間,課文導入應該可以更有趣。
對于這一點,在“焦點討論法”第一階段“描述階段”的實踐操作中,我們可以這樣做,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們在充分閱讀文本之后,針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提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會創(chuàng)設一些游戲環(huán)節(jié),可以先四人小組合作出問題,把一些簡單的問題先在小組里解決,把另外小組認為有一定困難或者想考研其他小組的問題做成問題條,收集好這些小紙條,我們就會進行“抽題”游戲,可以由學生主持,指定小組回答或者搶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一般是針對課文內容和課文信息的處理,是初步感知上的疑問。比如:“課文里有哪些人物?”“一開始發(fā)生了什么?然后呢?再之后呢?”孩子們通過互相提問,對課文的內容就有了整體的認識。課程標準在中年級在閱讀教學的目標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問答中對課文內容就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然后再讓學生練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訓練的目標很快就能夠完成,而且學生在課堂中一直是處于主動學習的狀體,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高。
二、“焦點討論法”走進課堂,文本品讀更深入
關于文本的解讀,很多人認為這應該是教師的事情,關孩子什么事?似乎課堂上只要教師領著學生邊讀邊品味就夠了,這樣的“品”就像老人“喂食”嚼爛了再給小寶寶吃,這樣的“吃”怎么會有味道呢。如果讓學生一起參與,他們會對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越品越有味道。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問題設計帶領學生一起品讀。比如當讀完一篇文章后,我會提出幾個問題:“故事里哪些部分讓你感到溫暖或‘感覺不錯?”“你在哪里見證了人們的希望或者激動?”“在什么時候你覺得自己也進入故事中了?”“你最先覺得自己跟誰很相像?”“這個故事讓你想起了什么?”“激發(fā)了你的哪些記憶的或聯想?”比如在教學《女媧補天》一課,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幾個問題:“故事里哪些部分感動了你?”“在什么時候你覺得自己也進入故事中了?”“你覺得生活中誰和女媧一樣?”通過幾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不知不覺走入文本中,然后聯系生活實際,架起文本和自己,自己和生活的聯結,這樣的品讀會越讀越有“味道”。
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形成學習共同體,這樣的討論不拘泥于所謂的“標準答案”。他們可以在學習小組中分享自己的體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分享中學生對于課文的品讀更深入,印象也更深刻。
三、“焦點討論法”走進課堂,課堂因辯論更精彩
以往你會看到中年級的課堂上總是會出現幾個愛發(fā)言的孩子,因為他們能猜到老師想要的答案,總是在課堂上大聲說出來,以給老師留下深刻印象,卻從來不愿在真正的討論中去探索其他可能性。而另外一些比較安靜內向的孩子,從來不參與課堂,他們害怕說錯被當眾批評。兩種狀態(tài)的孩子都極度焦慮,把不必要的精力浪費在猜想教師的正確答案上,而從沒有人花時間去發(fā)展自己的片段里和思維能力。
課堂的教學被學生們自發(fā)形成的辯論會所代替,在辯論會上,那種拘謹的情緒不見了,那種只拘泥于所謂的“標準答案”已經不復存在,孩子可以自由言論,提問者和發(fā)言者是平等的。而教師的角色也應該從教授者轉換成引導者,教師應該避免在團隊中陷入“專家”的角色,我們可以去探尋孩子們的智慧并認真傾聽,他們會認可你的智慧。
問題的設計可以輕松地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比如:“在這里的其他人是否有解決類似的問題的經驗?我們在哪里可以找到解決這樣問題的方法?每種選擇各有什么優(yōu)缺點?等等?!?/p>
深入的討論會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轉化為對自己人生的思考,這樣思考更加成熟,更有價值。
四、“焦點討論法”走進課堂,讓“創(chuàng)造”變可能
焦點討論改變了我們的思維,“創(chuàng)造”還有什么不可能呢?課堂的自由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視野也更為開闊。
第一個是將口語交際很自然地融入到課堂。原來的教材安排每個單元一次口月交際,很多時候因為教學進度的需要,有的老師甚至忽略的“口語交際”直接進入作文教學指導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在學生動筆寫之前學生的說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學生聽到寫作就頭疼不已,是因為思路沒有打開;有些學生是寫話沒有頭緒以至于言不達意,那是沒有理清思緒條理不清;有些學生寫作時記流水賬,那是情感表達不豐富只是一味地記錄過程……在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因為說沒有說清楚就開始動筆寫。實際上口語交際在一二年級就已經開始出現,但是往往沒有被重視,大概是因為“考試不考說話”的緣故,很多時候教師只“教”考試內容,不考就不教。現在課堂上已經很自然地將口語交際的環(huán)節(jié)融入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再是特意創(chuàng)設情境,不是單純?yōu)椤敖浑H”而“交際”,自然地流露只為讓對方能聽明白要表達的意思,這不正好是“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能清楚明白第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p>
口語交際教學很自然地與“創(chuàng)造性階段”相結合,口頭表達在很融洽的氛圍中得到鍛煉,寫作也可以輕松地融入課堂。說通說透,寫作就不再是一件難事。課堂上有時候辯論到白熱化時,讓學生靜下來的有效辦法就是動手寫一些,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表達清楚是最簡單的要求,但也是效果最好的,很多學生為了把對方說服就會想盡辦法在措辭和語言修飾上下功夫,寫出來的話自然就能夠生動具體。
“焦點討論法”在閱讀課堂的實踐研究過程中讓我看到了學生思維在變化,在“焦點討論法”的討論流程里,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其他老師交流、共事時,這種方法都可以幫助參與者處理和理解可能遺漏的狀況。在結構化的討論中,不同層面的問題能讓學生發(fā)揮不同的長處和學習能力??梢允箤W生承擔起做決定的責任,從而協助學生、老師和家長形成一種合作的伙伴。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
[2]喬·尼爾森.關鍵在問——焦點討論法在學校中的應用.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