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摘 要:“知人論世”是孟子所提出的理念,其屬于一種修身尚友的道理,通過后人的不斷開發(fā)和詮釋后,在新時代之下逐漸成為一種文學批評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關于古詩詞領域的主要觀念。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知人論世”的教學方式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其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特征決定具體的教學過程,對于學生的能力提升有著一定推動作用。對此,探討“知人論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具備顯著教育價值。
關鍵詞:“知人論世”;中學語文;教學運用;教學方法
引言
“知人論世”屬于文學內容閱讀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當代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和價值。對于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后人非常認同,魯迅先生提過“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這一種表述本身也是對“知人論世”的高度贊同。對此,為了更好的提高中學語文教育水平,探討“知人論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具備顯著教育價值。
一.做好課前準備
首先,作為中學語文教育者,在課堂開始之前需要先做好課堂教學內容的總匯與掌握,對于古詩詞應當做到準確的掌握與解讀,對于部分古詩詞并不需要以“知人論世”的理論進行解讀,例如對于高中語文中的《詩經》便不需要以“知人論世”進行解讀,因為并沒有具體的作者、時間以及歷史背景,所以并不能以“知人論世”的角度進行分析,對于這一類文章教師應當做好提前的篩選和剔除[1]。
其次,需要按照教育的目標決定“知人論世”是否使用。例如在《杜甫詩三首》這一內容的教育而言,其中三首詩詞在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方面并不相同,所以對于作者的寫作風格也會有明顯的差異性體現,此時便需要借助“知人論世”這一理念進行閱讀學習,根據不同的寫作背景實現對不同時期的分析,同時按照不同社會環(huán)境對詩詞的風格影響進行總結探討[2]。但是,在具體“知人論世”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的負面表現,例如在《短歌行》這一內容的教育開始之前,便可以先不拋離教材,先對曹操的一生以及軍事家、政治家的形象進行表述,以介紹曹操的形象作為開篇導入內容逐漸衍生到作品的風格,并從個人創(chuàng)作逐漸講解到建安文學特征,甚至還可以將“寧教我負天下人”這一言論作為案例進行分析,這樣教育方式會導致課堂教育內容涉及過多,課堂中許多環(huán)節(jié)都失去教育價值,所以在具體教育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有針對性的選擇和摘取,這樣可以更好的結合課本進行“知人論世”描述,促使教學內容更加滿足教育目標。
二.做好時機選擇
對于不同的文章而言,采用“知人論世”的時機并不相同,在具體的時機選擇方面必然會根據教師的備課質量形成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做好“知人論世”時機的選擇[3]。對于部分文章,尤其是帶有強力的時代特色文章,在教學過程中便需要高度重視“知人論世”的引入,以首先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維情感作為基礎,逐漸衍生課堂,從而實現課堂內容的高質量掌握。例如,在《死水》這一文章的教育中,學生初次閱讀是可能只能夠理解寫的內容是“死水”,對于“死水”的具體含義價值以及象征對象并不了解,此時便需要由教師在課堂開始時做好準備,為學生提供“知人論世”的引導講解,從而為后續(xù)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另外,在一些非古詩詞題材文章教育中,也可以適當的引用“知人論世”進行教學,但是仍然需要做好時機的選擇呢。在小說《變色龍》這一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對周圍群眾的探究實現對文章內容與背景的探討,在分析變色龍之后便可以講解“沙皇統(tǒng)治下的黑色環(huán)境”,例如在閱讀文章中幫助學生提出理解對話臺詞“長官,他本來是開玩笑……,不瞞您說,我弟弟就在當憲兵”。對于這一段對話內容,便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群眾背景,借助對背景的描寫以及對世風人情的理解從不同角度上形成對作者時代背景的理解,從而實現“知人論世”的教育目標。
有部分課文在學生初次閱讀之后會形成一種比較突出的感受與理解,但是并不能明確了解其中某一段或某一句的具體含義以及寫作目的,此時便可以借助“知人論世”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理解[4]。例如在《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一內容的閱讀教育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不知道如何解釋“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其主要是因為學生并不知道韓愈并沒有去世,所以教師便需要借助“知人論世”的方式進行講解,讓學生準確理解侄子收“吾骨”的含義。對于這一類教育內容教師都可以按照“知人論世”的教育理念進行講解,在豐富和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的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形成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知人論世”屬于一種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閱讀屬于學生自主性的一種行為活動,教師不應當替代學生進行感受和干預。教師需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意識與能力,并為學生提供資料的收集、積累,在學生接觸到文本時可以獲得更多的有益價值信息,從而實現對學生閱讀分析水平的持續(xù)性提升。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可以借助“知人論世”不僅可以更好的突出對作者人格魅力的感受與理解,同時對于作品本身的深層含義理解也有明顯的幫助,屬于重要教學理念之一,值得在今后高度重視并不斷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謝海林,陳虹瑾.文學批評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7,21(11):75-77.
[2]陳瑜.論“知人論世”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作用[J].語文建設,2018,No.381(09):15-18.
[3]張存平.一首頗具東方禪道的外國小詩——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18,23(11):44-45.
[4]黃助昌.詩歌教學:“新批評”與“知人論世”有機兼容[J].語文建設,2017,13(0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