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悅
摘 要:學習支架是根據(jù)學習者的需要,提供臨時性的、適當?shù)闹С挚蚣?,以幫助學生順利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成為獨立的學習者。本文試圖以實際課堂教學為實例,從尋找新舊知識關聯(lián),注重邏輯豐富語言,關注個體差異三方面,探討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上進行學習支架的搭建,有效地開展語言學習活動。
關鍵詞:學習支架 最近發(fā)展區(qū) 小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4-0169-02
1 引言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課改和中小學課程標準的修訂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 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已經(jīng)成為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队⒄Z課程標準》同樣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边@是英語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基本特征?!熬凸ぞ咝远?,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币虼?,英語學科的學習不應當只是局限在學科知識本身,應以語言學習作為媒介,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為目的。對于處于這一階段認知能力不斷成熟、技能水平正在不斷提高的小學生來說,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學習支架的搭建,能夠在強調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同時,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形成相應的文化意識,是提升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之一。
2 “學習支架”的含義及其重要意義
“學習支架”中的“支架”一詞源自建筑行業(yè)的術語,也被稱為“腳手架”,在建筑房子需要時給予短暫和必要的支持,當樓房建好時,這種支持也就隨之撤去。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將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和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區(qū)域稱之為“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習支架的作用就是要幫助學生順利越過“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通過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適當?shù)?、小步調的線索或提示(支架),讓學生通過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漸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通過搭建有效的支架,能夠使學生在原有的經(jīng)驗和已有的能力基礎之上,通過有效的思維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從而提高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3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效搭建語言支架的策略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搭建語言支架,讓學生在原有的語言基礎之上學習新語言,從而不斷完善語言能力,筆者將結合一位老師的課堂教學——外研社新標準《英語》(一起)第十一冊Module9 Unit2 I want to go to Shanghai的實例分析,具體闡述如何運用支架,有效地開展語言教學活動。
該課是本模塊的第二單元,第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是Daming和Simon在談論紐約的一個重要的地方——聯(lián)合國大廈。Simon在與Daming談論聯(lián)合國大廈的同時,向他介紹了聯(lián)合國的有關內容,Daming表達了想要游覽聯(lián)合國大樓的意愿。在本模塊的第二單元,主語境是Mr.Smart一家圍坐在一起討論中國的城市上海、桂林和昆明,而蘇老師在進行文本分析之后,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設計為travel wants,教學目標為“通過閱讀,學生能對主題下的文字進行信息分類,提取文本結構,嘗試仿寫想去中國的地方”。在這節(jié)課中該師是通過兩條線推進的,一條是明線,即語境的發(fā)展。這節(jié)課從Daming 和Simon對話開始,引入小鳥的travel wants,進而猜測老師的travel wants, 引出本節(jié)課的話題。接著,大家一起了解Smart一家的,從了解smart一家的travel wants目的地,到了解更多的目的地,最后談論他們自己的travel wants。除了這條語境發(fā)展的明線外,這位老師的這節(jié)課還能讓大家感覺到其中暗含的一條暗線,即語篇結構支架的構建。通過這條語言支架的構建,新舊知識不斷滾動,學生的語言能力不斷完善。
3.1 尋找新舊知識關聯(lián),提煉語言結構支架
搭建支架的第一步是要激活學生的舊知。建構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當兒童原有的認知結構面對新的問題情境時,會產(chǎn)生認知沖突,他們想努力去解決這種沖突,或同化,或順應,引起原有認知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得到了發(fā)展。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更要注意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研究顯示,用70%的舊知帶動30%的新知效果最為理想。這節(jié)課新語篇,但是主要內容卻不新,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語篇里大多數(shù)的句式結構都是他們學習過的,新的地方在于將這些語言如何有機地組合起來談論本節(jié)課的話題。課堂伊始,該師利用課文中的小鳥引出了該節(jié)課的主題,在小鳥的視線中,孩子們看到了許多中國的城市,既有他們較熟悉的,也有他們不熟悉的,在小鳥的指引下,孩子們重溫了… Is in the south\north\…of China的句式用法,這是該節(jié)課話題所需要的語言“元素”之一;接著通過老師通過帶領學生了解Smart一家想要去的城市——昆明、上海、桂林,老師準備了許多城市的圖片,在了解這些城市的過程中激活與主題有關的舊知,給予學生大量的信息輸入,重溫了Its…place. Its in the… of China. Its got… There are…等句式結構和許多相關的詞匯。教師巧妙地利用舊知引出新知,實現(xiàn)以舊帶新的過程。在文本呈現(xiàn)完之后,老師在讓學生回顧昆明這個城市的時候,就帶領著學生們提煉出了表達travel wants 可以涉及到的幾個要素,trait,location,scenery,等等,到了這一步老師的支架已經(jīng)層層搭建起來,既有主支架也有分支,這就是這節(jié)課新的部分。一篇看似簡單的文本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張“地圖”,為后續(xù)的學習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