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楓
摘 要:薄弱學校的存在是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一大阻礙,對薄弱學校實施改進是各國的普遍做法。歐盟多個國家的經驗表明有針對性的薄弱學校支持策略是有效的。文章選取荷蘭改善薄弱學校的小型實驗KEA為例,探索荷蘭在薄弱學校改進中采取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并結合我國教育狀況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薄弱學校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學校改進;薄弱學校;歐盟國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09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8-0016-02
20世紀以來,許多歐盟國家積極倡導和加入“學校改進”的研究和實踐的潮流中來,各個國家開發(fā)了許多項目來推動其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其中,荷蘭改善薄弱學校的小型實驗KEA(KEA項目:一種用于減少不利教育條件的小型實驗,是荷蘭鹿特丹市學校咨詢服務中心的一個高效能學校改進方案,該項目的實驗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在算數(shù)和語文方面的成績)從埃德蒙的“五要素”模式中得到啟示,其出發(fā)點以高效能學校改進的五個特征為基礎:強有力的教育型領導;安全有序的校園氛圍;對學生成績的高期待;強調基礎技能;對學生的成績進行經常性評估,為處于薄弱學校的學生提供優(yōu)良的學習體驗。在實驗發(fā)展的過程中,改善薄弱學校的小型實驗KEA在探索荷蘭薄弱學校改進中提供了具體、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這些方法和措施也為我國薄弱學校改進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一、荷蘭針對薄弱學校提出的改善策略——以小型實驗KEA為例
(一)加強并支持學校領導
在荷蘭的學校改進案例中,大量的時間都被用在了使學校領導明確實驗項目的目標上。學校領導是薄弱學校改進的核心力量,但多數(shù)薄弱學校的領導并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養(yǎng)和培訓。因此,小型實驗KEA的參與者認為,通過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的方式,使用培養(yǎng)、指導和溝通互助等手段,進一步支持薄弱學校領導提高學校領導的領導能力和工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薄弱學校實現(xiàn)長效的改變。
(二)營造安全有序的校園氛圍
在KEA項目中,在激勵性校園氛圍的引導下,學校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提高學生的成績。咨詢人員定期走訪課堂,之后便對課程進行全面性評估,對大多數(shù)教師來說,這是很難的一步。結果被公布出來之后,教師的積極性便被激發(fā)出來了。教師將其教學計劃和學生的成績結合,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實證明,學生的成績越好,教師就看到越大的可能性,便會獲得更大的積極性,這會使得最終的成果達到甚至超過預期的目標。
(三)采取學生成績高期望的激勵措施
小型實驗KEA發(fā)現(xiàn),一般民眾甚至是學生家長對薄弱學校的成績及薄弱學校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會產生較低的期望,這類較低的期望會對學生的自尊、志向和學習動力甚至是教師的授課質量及課堂效能產生消極影響。在KEA項目的教學實踐中,薄弱學校采取對學生成績高期望的激勵措施,通過更高的期望,問題的溝通、解決以及學生項目的有效評估來改善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同時,KEA的項目負責人指出,在不同教育階段,學校的課程設置必須符合邏輯且組織緊密,學校需要為每一個學生設置他們都能達到的較高期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我預期效果。
(四)確保高效的課堂教學策略
在課程編制上,相關研究人員分析了參加KEA項目的學校的課程編制后,編寫了一系列的新課程。新課程依據學生行為對實質教育內容和目標進行了非常明確的闡述,并提供了相應的教學建議,改進了部分短期測試。
在教學方法上,參與KEA項目的學校被要求廣泛采用直接講授模式進行教學。直接講授模式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對直接講授的方法進行嚴格的分析,得出在采用直接講授模式進行教學時,先要澄清課程和教學內容最實質的部分,還要有鮮明的目的性,使學生獲得可見技能。同時,應增加更多的短期測驗,以便在更短的時間內獲知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采納高效能教學方法的建議。二是根據直接講授模式開展課堂觀察,并使之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相關聯(lián)。在KEA實驗的幾年中,這些工作由CED咨詢人員來實施,此后便由負責管理和支持的教師來完成。課程要進行全面的準備,不僅是任課教師,而且進行課堂觀察的相關人員也要進行周詳?shù)臏蕚浜团嘤枴?/p>
(五)采取經常性評價
參加KEA項目的教師被要求推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及形成經常性評價。
當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時,薄弱學校的教師可以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相互評價等方法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和疑惑。其中,科學且符合學生學習目標的評價可以提高學生信心,精心設計的形成性評價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擴大學生的參與度。
此外,經常性評價的對象除了學生還應包括教師。KEA項目中曾將課堂觀察作為教師評價的主要方式。研究表明,教師參與到課堂觀察中,確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大多數(shù)教師很難對其在教學活動中已然形成的行為進行反思,因此,內部省悟是非常有必要的。每個教師都有很值得改進的地方,通過課堂觀察,可以讓學校教師直觀地了解其自身的不足。因此,可以說課堂觀察作為學校咨詢的一種方式,是使這些方面得以突顯的唯一方式。
二、荷蘭改善薄弱學校的小型實驗KEA對我國實施薄弱學校改進的啟示
(一)多元主體,共同促進薄弱學校內生發(fā)展
從荷蘭改善薄弱學校的小型實驗KEA來看,以荷蘭為代表的歐盟國家,在薄弱學校改進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學校領導、學校教師及學生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與此同時,以小型實驗KEA為例的多項薄弱學校改進項目也認識到內生動力是學校改進的動力源泉,只有滿足學校內部主體的需要,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內部主體的內生動力,實現(xiàn)薄弱學校內涵式發(fā)展,最終辦成使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一,學校領導者是薄弱學校改進的核心力量,其改進意愿和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改進的成效。學校領導者應將其參加職前培養(yǎng)、職后培訓的理論內容與學校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形成科學、健全的,真正服務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學校管理方式;重視課堂教學活動,鼓勵教師合作與交流,構建高效的學習型組織,確保每位教師都能采用高效的課堂教學策略;重視課程編制,了解不同階段學生所需的教育內容和目標,在教育教學管理、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新的嘗試和探索;總結自身辦學經驗,并參考國內外薄弱學校改進的成功經驗和方法,堅定不移走以教育效能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fā)展道路。
第二,教師是薄弱學校改進的中堅力量,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業(yè)成績的主要因素,教師的改進意愿將直接左右學校改進的實施與發(fā)展。因此,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師對學校改進的認同感,首先,學校應引導教師產生學校改進的外部意愿,鼓勵教師樹立與學校改進目標相符合的改進目標,從而產生改進的責任感。其次,學校有義務使教師意識到自身在學校改進中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義,使其產生拉動學校改革的內部意愿。最后,政府和學校應為教師提供教師職前培養(yǎng)、職后培訓、教師交流等平臺來夯實自己的專業(yè)基礎,提高教師自身教學能力,并讓其分享教育教學經驗及教學方法的機會,以此確保每一位教師都能在課堂使用高效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能。
學生層面,在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應注意薄弱學生自身基礎較差的特點,也要考慮到薄弱學校和弱勢學生的特殊處境和特定要求;同時應適當?shù)靥岣邔Ρ∪鯇W生的期待,增強薄弱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盡量減少客觀條件對教學效能和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影響。
(二)三管齊下,建設多元聯(lián)動的評價機制
從KEA項目來看,高效能學校改進項目需要提升自我評估的水平,因此建設多元聯(lián)動的自我評價機制顯得十分的重要。
首先,薄弱學校應建立學校自我評價機制,這將有助于薄弱學校客觀地了解自身發(fā)展狀況。自我評價機制是學校制定教育教學目標的前提,是學校改進過程中進行路線調整的基礎,也是評判學校是否達成教育教學目標的標準。
其次,建設專業(yè)化的學生評價機制。專業(yè)化的學生評價機制,可以使教師和學校通過這個機制定期測試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即對學生進步狀況予以評估,對結果進行診斷,并將其結果同國家標準或學校制定的期望目標相比較。
最后,積極尋求第三方咨詢機構評估。薄弱學校除了建立上述評價機制以外,也應打破常規(guī),尋求KEA案例中CED這樣的外部評價機構予以幫助。只有整合各層面的第三方評估,才能真實有效地提高薄弱學校的教育效能。從歐洲發(fā)達國家學校教育評估工作的發(fā)展脈絡,不難發(fā)現(xiàn),專業(yè)化、標準化、系統(tǒng)化的第三方評估,尤其是專業(yè)評估機構開展的評估,是薄弱學校改進的必由之路。
(三)資源創(chuàng)生,建設安全有序的校園環(huán)境
在校園基礎建設方面,改進薄弱學校,僅僅依靠學校的自身力量遠遠不夠,還要整合外部資源,獲得外部力量的有力支持進行資源創(chuàng)生,建設安全有序的校園環(huán)境。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薄弱學校的經費投入,對農村和偏遠地區(qū)的薄弱學校實施傾斜政策和補償機制。健全薄弱學校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大力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實現(xiàn)優(yōu)質數(shù)字教育資源共享。
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薄弱學校應積極建設帶有高期望、激勵性的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具有互動性、滲透性和傳承性,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升學校文化品位的重要載體。對薄弱學校來說,高期望、激勵性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僅會對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效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引導學生間產生良性競爭。
參考文獻:
[1]孫河川,高鴻源,劉揚云.從薄弱走向優(yōu)質——歐盟國家薄弱學校改進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諶啟標.學校效能論[J].江西教育科研,2001(6):24-26.
[3]顏婉芬,許 明.英國公立中小學薄弱校的改進策略[J].考試與教育,2008(4):81-86.
[4]盧乃桂,張佳偉.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進走向結合的理論基礎的探討[J].教育學報,2007(5):3-7.
[5]楊道宇,溫恒福.中國大陸學校效能研究十五年[J].中小學管理,2009(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