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盛夏
【摘要】本文論述分角色朗讀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提出低年級語文教學應該揣摩文本角色的性格,要給相關對話標上朗讀符號,要借助頭飾展開合作表演,同時要利用相關的播音軟件進行評價和修正等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 分角色朗讀 低年級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2A-0050-02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朗讀作為一項重要的閱讀策略,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理解、感悟、鑒賞等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部編版低年級教材中,有不少課文都提出了分角色朗讀這個要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進行分角色朗讀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如何使分角色朗讀變得更具操作性和評價性。下面,筆者結合自己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經驗,談一些思考和體會。
一、設置分層選項,把握角色性格心理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要做好分角色朗讀,就要把握文本中人物角色的性格和心理,顯然這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為了降低難度,筆者在教學時分層設置選項,讓學生拾級而上,從而提高分角色朗讀的效率。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寒號鳥》時,文本中有幾段喜鵲和寒號鳥的角色對話(如下表所示):
[喜鵲 寒號鳥 寒號鳥,別睡了,大好晴天,趕快做窩 ①傻喜鵲,不要吵,天氣暖和,正好睡覺 ②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 趁天晴,快做窩?,F(xiàn)在懶惰,將來難過 ③傻喜鵲,別啰嗦,天氣暖和,得過且過 ④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 ]
學生在進行角色朗讀時,往往忽略文本角色的心情和性格,因而朗讀時過于平淡,缺乏趣味性。漸漸地,學生對朗讀提不起興趣。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筆者特意設置了三個層次的選擇題——
層次一:讓學生判斷角色的性格
你認為喜鵲的性格是(? ),寒號鳥的性格是(? )。
A.懶惰,不聽勸告
B.勤勞,為他人著想
層次二:讓學生揣摩角色的心理
你覺得喜鵲說話的時候心情是(? ),寒號鳥在說“傻喜鵲,不要吵”的時候,心情是(? ),寒號鳥在說“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的時候,心情是(? )。
A.真誠,著急
B.有點后悔,還有點害怕
C.毫不在乎,也不耐煩
層次三:讓學生定位朗讀的基調
你覺得應該用(? )的語氣朗讀喜鵲說的話,用(? )的語氣朗讀寒號鳥說的“傻喜鵲,不要吵”這些話;用(? )的語氣朗讀寒號鳥說的“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這些話。
A.響亮,語速稍快,有點急切
B.緩慢低沉,毫不在乎
C.低沉,語速緩慢,聲音顫抖
完成以上三個層次的習題作業(yè)后,學生不但能夠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文本角色在當下的心情,而且能夠準確定位文本角色說話時的語氣、語音和語調。通過對選項的理解和篩查,學生明確了喜鵲和寒號鳥這兩個角色的性格,就能夠把握寒號鳥和喜鵲在對話時的音色和朗讀的基調,并很容易就進入分角色朗讀的特定情境中,順利完成分角色朗讀的任務。
二、利用聲音符號,調整角色情緒狀態(tài)
朗讀是聲音的藝術,高低、強弱、快慢、輕重都能表達不同的情緒和情感。因此,在進行分角色朗讀時,筆者特意帶領學生進行體驗和感受,針對不同的聲音要素(聲音的快、慢,輕、重,停頓,延長,節(jié)奏,上揚等)展開練習,并列出一張大家都能夠記住的聲音符號表(如下表所示)。
[聲音特點 聲音符號 快 慢 ~~~~~ 輕 △ 重 ▲ 停頓 ‖ 節(jié)奏 | 延長 下滑 ↓ 上揚 ↑ 顫抖 ]
在學生掌握了聲音元素的運用之后,教學《寒號鳥》這一課時,筆者先引導學生針對角色性格和心理定位朗讀的基調,緊接著,讓學生用紅筆劃出有關角色的對話,并根據(jù)這些對話,標上相應的朗讀符號。比如,在喜鵲和寒號鳥的第一次對話中,學生在書上做了如下符號標記:
借助這些聲音符號的標記,進行分角色朗讀時,學生就會清晰地認識到,要運用技巧,把聲音讀得響亮一些,或者是放慢一些,讓聲音拉長一些,或者是顫抖一些,從而直觀呈現(xiàn)文本角色的情緒狀態(tài),讓文本角色更加真實立體。經過多次的角色磨合之后,學生逐步學會把聲音調整到一個適當?shù)臓顟B(tài)中,準確地表達出文本角色內心的特定情緒,如表現(xiàn)出寒號鳥的害怕、喜鵲的急切。借助這些符號化的聲音處理,學生對豐富的文本角色把握得更準確,也更有興趣投入到分角色朗讀中來。
三、借助表情渲染,領悟角色神韻
低年級學生在進行分角色朗讀時,往往不太注意細節(jié),雖然能夠把握聲音的一些要素,但是不能夠表現(xiàn)出角色獨有的神韻。我們都知道,在平時的網絡聊天中,有時候雖然沒有文字,只有一個個的表情圖片,卻能真實地渲染當下聊天者的神態(tài)。鑒于此,在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特別關注文本中的提示性語言,并針對這些提示性語言進行表情渲染。
比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狐貍分奶酪》這篇課文時,狐貍第一次給熊哥倆分奶酪時說:“這事好辦,我來幫你們分吧!”文本中是這樣描寫當時狐貍的動作和神態(tài):“狐貍笑了笑,把奶酪拿過來掰成了兩半?!痹谶@里有一個細節(jié)——“狐貍笑了笑”,這個“笑”,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笑”,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表情,學生如果沒有仔細地分析和揣摩狐貍的內心活動,就無法演繹出“笑了笑”的表情和當時說話的語氣。為此,筆者給學生設置了兩個表情包(見圖1和圖2),一個是奸笑,一個是憨笑,讓學生選擇:狐貍的“笑了笑”,是哪一種笑呢?
學生立刻就辨別出了這兩種笑的不同,認識到狐貍是很狡猾的,他并不是想要真心幫助熊哥倆分奶酪吃,而是想要騙取熊哥倆的奶酪吃。在揣摩了狐貍的內心之后,學生聯(lián)想到圖1的表情包,在朗讀時立刻表現(xiàn)出了一臉的陰險和奸笑。然后,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狐貍是這樣的奸笑樣子,熊哥倆還會上當嗎?學生經過引導之后,明白了狐貍的“笑了笑”,是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這種表情,實質上就是心里在奸笑,臉上在憨笑。由此,學生經過反復練習,就能在分角色朗讀中準確把握狐貍的狡猾心情和復雜的神態(tài)表情。通過不斷的揣摩和練習,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狐貍當時的狀態(tài),并能通過聲音和情感的變化,領悟并表現(xiàn)出文本角色獨有的神韻。
四、搭配角色裝飾,深入故事情境
有教育學者曾經指出,給學生戴上相關頭飾,配上道具,穿上戲服,裝飾一番,裝飾后的學生已經不是自己,而變成了文本中的人物,他就能夠在對話表演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和體驗人物的言行和喜怒哀樂。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學生可以依據(jù)自己的理解和個性,重新構建一個嶄新的角色。這種角色扮演的閱讀策略能夠讓學生很快進入故事情境,深入文本角色,大大提升學生的分角色朗讀能力。鑒于此,在教學中,筆者常常會事先做好課文中角色的頭飾,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角色,在分角色朗讀的時候進行裝飾表演。
比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筆者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頭飾,對課文的角色進行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有的扮演小蝌蚪,有的扮演青蛙媽媽,有的扮演老水牛等,而且在進行對話交流時學生會有目的地模仿角色的口氣說話,如模仿小蝌蚪和青蛙媽媽對話時,表現(xiàn)得非常親熱;模仿小蝌蚪和長大后的自己神奇地相遇時也能夠表現(xiàn)出驚訝和高興。通過佩戴裝飾物,學生的角色感增強了,能很快就進入故事情境,同時,互動性的角色扮演又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增強了生活和學習的關聯(lián)性。
總之,朗讀文學作品是幫助學生積淀人文底蘊的有效途徑,而分角色朗讀則能夠讓低年級學生加強互動交流,促使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深入文本,深入理解角色和文本內涵。雖然課堂上只有幾分鐘的分角色朗讀,但是其對于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雙.統(tǒng)編本教材朗讀指導之我見——以一年級下冊為例[ J].語文建設,2018(8)
[2]方德佺,李凌云.探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學習”之道[ J].語文知識,2016(12)
[3]劉吉才.例談分角色朗讀中的旁白[ J].教學與管理,2016(26)
[4]吳濤.朗讀——語文課的支點[ J].學周刊,2018(26)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