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彥
摘 要:在小學,大多數(shù)學校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不注重學生的想法和接受程度,因此許多學生養(yǎng)成依賴習慣,不愿意自己思考,而小學的學習模式與學前教育大不相同,如果不改變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那么對于學生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礙。所以在小學學習中要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按照教學大綱講課,學習語文可能是枯燥乏味的,而從學前教育轉入義務教育,學生需要適應新的學習模式,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果沒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作為支撐,他們無法跟上老師的上課節(jié)奏,不僅無法學好小學知識,而且沒有辦法為初中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小學語文學習對學生的學習生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教學反思
中華燦爛的五千年文明流傳至今,語文課程教學是傳承中華文化最有效的一門課程,從語文教育教學中感受中國文人不屈不撓的品質“任爾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從語文教育教學中感受武將誓死報國的品質“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感受“坐懷不亂”的品質,感受“一諾千金”的品質。母親為自己縫補衣服這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就是一個情感因素,每個家庭不一樣,家長與家長之間也存在差別,但都是愛孩子的,可能表達的方式不同。有的家庭以言語苛責為主,有的家庭以適當懲罰為主,有的時候僅僅是一份將感情全部融入進去的簡單不能再簡單的飯菜。可以讓學生講述關于自己與母親的一些小故事來理解母愛,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思維,讓學生理解家長不易,孝順家人,努力地學習。我國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教育資源不平衡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廣袤無垠,資源豐富,但是我國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日漸凸顯。在黨的十九大工作會議上,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jīng)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目前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說,我國發(fā)展不平衡、發(fā)展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將會存在。我國教育資源發(fā)展水平總體較好,教育資源現(xiàn)在將要成為某些地區(qū)的支柱,但是目前我國偏遠地區(qū)的教育資源量卻少之又少。我國的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各地形勢都不一樣。東部沿海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高,教育資源最多,中部地區(qū)的教育資源次之,西部的教育資源最少,這就是我國教育資源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
我國民眾對于教育資源的熱情依舊未減,在強大的文化背景下,為何有的學校以及其他培訓機構運行的風生水起,有的學校以及培訓機構卻瀕臨倒閉,這便是我國教育資源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由于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教育資源、教學質量良莠不齊,阻礙了教育面向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我國的綜合教育資源量并不多,加上一些地區(qū)的學校肆意的濫用,對我國的教育資源造成了大量的破壞,綜合教育資源量更少了。
二、教學模式陳舊,學生興趣不足
讀與朗讀不是一個概念,有感情地讀叫誦?,F(xiàn)在很多的學校在上語文課的時候,讓學生進行朗讀課文,但是并沒有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沒有感情的朗讀只是在念課文而已,沒有絲毫的意義,而且還浪費上課時間。朗讀,將感情用聲音來進行表現(xiàn)。而聲音又恰恰能將情感進行完美的表達,或哀愁,或歡喜,或亢奮,或平靜。在一些語文課堂上,也有學生進行課文的朗讀,但是大多是沒有感情的,沒有感情的朗讀那叫念課文。不同的人對于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不同的感情。朗讀,融入自身的情感,感受作品的魅力。所以說,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作品是一種能更好地感受情感的方式。學生作為一名朗讀者,首先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充分了解并熟悉自己所朗讀作品的內(nèi)容,所要表達的情感和主題,只有自己清楚明白了,才能做到更好地向聽眾傳遞和表達。當然,每個朗讀者對同一個文學作品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這與朗讀者的個人經(jīng)歷以及自身細膩的情感存在一定的關系,這也賦予了每篇文章獨特的個人魅力。然后,朗讀者要做到充分將自己的情緒感悟融入文學作品中。
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加深和鞏固學生思維深度是我們當今教育的主題,小學語文不像學前教育一樣只要求簡單的聽、說、讀、寫,它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拓寬知識面,增加學生對語文探究的興趣,傳統(tǒng)單一的語文教學方式早已不適合我們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做到融會貫通是我們教學中的目的。我們應該注意,教學過程中,越是難度大,越是高度大,我們越應該跟緊時代把握每一次改革機會,改變教學中任何不合理的地方,切實做到與學生一體化,真正做到讓學生愛上課堂這一目標。我們在實際操作起來時一定要高度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時時刻刻保持高漲的情緒。課堂本就是一個老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大環(huán)境,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根本無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而如果沒有學生的配合,一個再好的老師都無法將自己的知識全部交給他人,如果是這樣,那么這樣的課堂對教學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的課堂是極其失敗的,所以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當前我國小學教育的問題還有很多,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是逐漸提升,促進教育資源的平衡,促進中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既定的政策,相信在以后我國的小學語文教育會向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改進,未來的教育會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雷鳴強,陳鈞.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新內(nèi)涵新機制[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2]常旌.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學管理中的思考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7).
[3]李孝春.淺論小學管理中的主動學會式管理[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