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蓓 秦晏倫
【摘要】本文以教學“空間與圖形”的相關內容為例,論述在數學活動中設置問題的方法,提出在數學活動中通過設置問題引出課題、點撥學生、發(fā)展思維、總結提煉等教學途徑,以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問題設置 數學活動 空間與圖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A-0128-02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也是思維活動的教學?!睌祵W重在思維,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有了思考,才能主動構建知識體系,把外顯的數學活動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因此,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活動中進行思考就顯得尤為重要。數學活動需要學生的參與,也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體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問題設置重在“引”
數學源于生活,課堂教學往往通過某個情境帶領學生進入數學的殿堂。情境來源于生活,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問題設置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起了關鍵作用。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賽場上賽跑(跑道分別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喜羊羊獲勝了,灰太狼不服氣了,跳起來喊:“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跑道長!”羊羊們也不高興了,說:“你真沒勁,輸了就找理由,我們的跑道才長呢!”教師適時指出:“雙方各執(zhí)一詞,看來需要一個有智慧的人幫他們解開謎團。同學們來猜猜看,誰的跑道長呢?”學生七嘴八舌。教師引導學生道:“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到底誰說得對?我們得拿出最有力的證據,要擺事實講道理。那么你覺得他們賽跑的路線和我們所學的什么知識有關呢?”“跟上節(jié)課學的周長有關系?!睂W生得出了本節(jié)課的主題。
創(chuàng)設情境是為了數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學生通過熟悉的情境進入課堂,大大增加了學習興趣。然而,教師的目的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引起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把數學融合到情境之中。在情境中設置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正如案例中的教師成功地把周長的概念生活化,學生清晰地知道跑道的長短與操場的周長有關。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開發(fā)生活資源。
二、開展數學活動,問題設置重在“點”
數學活動中,學生可以感受;有了數學思考,學生可以探究。學生體驗到了數學活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才可以落實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開展數學活動是學生獲得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做中學”可以是單一的模仿,“在學中思”就不只是模仿了,讓學生進行數學思考需要教師設置一系列問題,“點”進學生心里,伸到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教學為例,教師開展兩個數學活動?;顒右唬簩W生通過數方格的方法發(fā)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教師提問:“數起來是不是有點麻煩?有辦法化解這個麻煩嗎?”活動二: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教師提問:“為什么要沿著高來剪開呢?”從而讓學生明白沿著高剪才能得到直角,接著讓學生自己再嘗試沿著高將平行四邊形剪開,拼成一個長方形并思考:①拼成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比較,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②拼成的長方形的長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什么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什么關系?
案例中學生通過數方格就能發(fā)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但這并不是活動的最主要目的。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發(fā)現數學知識,才是數學活動的意義所在,才是教師的任務。
三、發(fā)展學生思維,問題設置重在“撥”
數學思維這個領域,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都要獲得一定發(fā)展。所以在數學活動時,教師不光要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在達到原有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思維往縱向發(fā)展。有意識地設置“坡度”,留一個問題“撥”動思維,可以讓學生思維發(fā)散,深化教學目標。
以教學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分類》一課中的練習題為例,問題1:你能確定它們各是什么三角形嗎?有些學生很快便得出了結論:三個三角形依次是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學生討論的焦點集中在第三個三角形上,有學生提出疑問:一定是銳角三角形嗎?任何一個三角形都能露出一個銳角。這時教師利用藏在信封中的三角形展示三種情況,從而明確:光看一個銳角并不能判斷這個三角形到底是什么三角形,每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只有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才是銳角三角形。問題2:如果露出兩個角,都是銳角呢?問題3:三角形中兩個銳角的和可能出現幾種情況?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最后一致得出:在一個三角形中,當兩個銳角之和大于90°時,第三個角就小于90°,它是銳角三角形;當兩個銳角之和小于90°時,第三個角就大于90°,它是鈍角三角形;當兩個銳角之和等于90°時,第三個角等于90°,它是直角三角形。問題4:如果兩個銳角的度數相等呢?你能確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嗎?學生再次得出:有兩個角相等,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這兩個角都是60°,那它就是等邊三角形;如果兩個角是45°,那它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師有意識地設置了題目的坡度,用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組,由簡單到復雜,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這樣一個問題組使整個數學活動充滿了思維的碰撞,讓學生在新的思維平臺上深入思考,沉淀了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提升了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四、總結活動經驗,問題設置重在“理”
《小學數學研究》一書指出: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指在數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時所積淀下來的認識。數學活動的作用是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個過程離不開交流總結。交流能使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總結能使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系統化,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交流總結,厘清知識脈絡,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以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一課為例,教師設置了三個問題。問題1:如何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問題2:在研究面積時我們通常會把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有辦法探究圓柱的體積嗎?把圓柱轉化成什么圖形,怎樣轉化?問題3:切拼成的長方體與圓柱體有什么關系?
教師通過前兩個問題,使學生在數學活動后整合、思考,把形象的立體圖形抽象在自己的思維空間中,使整個體積推導過程清晰;最后一問使學生厘清了整個推導過程,并能通過交流進行總結。在數學活動中,如果教師的提問只限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參與度。提問需要有啟發(fā)性,只有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去觀察、思考、總結,才能達到教學目的。通過這樣的回顧反思過程,可以及時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使知識構成從零散走向系統化。
數學教學活動精彩紛呈,活動中的問題成了思維最好的橋梁,教師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問題點撥學生,提出問題發(fā)散學生思維,利用問題幫助學生厘清思路,讓學生沉淀數學活動經驗,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奠宙,孔凡哲,黃建宏,黃榮良,唐采斌.小學數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朱菊香.讓提問成為有效教學的橋梁——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分析與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6)
[4]楊及安.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06(11)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