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解
摘 要:生成性課堂教學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材不斷碰撞,創(chuàng)新的火花不斷迸發(fā),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的過程。通過案例談談對初中科學的生成性資源的利用。
關鍵詞:初中科學;預設;生成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币虼宋覀儽仨毸伎既绾瓮ㄟ^“預設”去促成“生成”,如何通過“生成”去完成“預設”的問題。
一、開放的預設,凸顯動態(tài)生成
預設與生成是一對孿生兄弟,預設得好,才會有效生成。生成的效果,直接取決于預設的精心準備。而在整個生成過程中,開放的預設恰恰是生成的最佳時機。科學課堂也是這樣,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用提前預設來達到有效生成。在這里,需要特別指明的是,良好的外界環(huán)境對于預設與生成十分重要。
[案例1]種子萌發(fā)需要哪些條件?
在“探究種子萌發(fā)條件”的教學時,一個學生突然問:種子如果沒有種皮能不能萌發(fā)?根據科學教學參考書的要求,只需讓學生探究出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即可,但是,基于課堂生成有效資源,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好機會,教師改變了原有的教學進程,其跟同學說,讓我們一起用實驗證明吧。
在這個案例中,雖然按照教材的目標要求,只要進行種子萌發(fā)的外部條件研究,而不需要探究種子的內部條件。但教師要了解相關知識,多預設幾套教學方案,當有課堂生成時,以便隨時切換,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學生即時表現,并加以適當影響、引導,既幫助學生增加知識,提高能力,又保護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自主精神。
二、及時的挖掘,拓展動態(tài)生成
在科學課堂中,動態(tài)生成的效果直接取決于挖掘生活資源的程度。一堂生動活潑的科學課堂,離不開及時地挖掘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第一來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們缺少發(fā)現的眼睛??茖W課堂要利用好生活中的身邊資源,有效挖掘拓展,使之更好地為科學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服務。這樣,科學課堂的生成就是精彩紛呈的、令人羨慕的。
[案例2]澄清石灰水為何沒有變渾濁?
一氧化碳性質這一知識點學習時,在演示用稀鹽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并檢驗其性質的實驗時,由于課前準備太倉促,拿了一瓶濃度較高的鹽酸。結果在把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時,產生了與預期不同的現象:澄清石灰水沒有變渾濁。
在科學實驗中,任何一個微小的差錯都會影響實驗結果的生成。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該考慮的細節(jié)問題考慮周全,才能讓實驗產生預期的效果。當然,意外的出現也會提醒教師在實驗中更加細致、更加認真地準備每一個實驗。所以說,失敗的實驗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遇到意外情況或與預期不一樣時,教師應及時捕捉實驗失敗原因問題,挖掘出其中的錯誤資源,通過師生共同分析和比較,學生自我探索、體驗等方式,把錯誤轉化為一次新的學習。這樣的動態(tài)生成反而會給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學生之間出現共同興奮點,課堂更會呈現柳暗花明的意外驚喜!
三、適時的點撥,催化動態(tài)生成
在科學課堂上,老師的點撥能開啟學生的心智,進一步提升動態(tài)生成的效果。教師要注重適時點撥,春風化雨,從內心深處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以達到催化生成的目的。
[案例3]澄清的石灰水為什么又變清了?
在“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過程中,我原來設計的教案,是當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結論。但課堂上,渾濁的石灰水變澄清了,這出乎教師的“預料”,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啟發(fā)他們思考: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因為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而后來渾濁又變成澄清,可能是碳酸鈣和二氧化碳又生成新的物質了。此時,教師在將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學生:由于那位同學在吹氣時,吹入二氧化碳過量了,二氧化碳與生成的碳酸鈣、水繼續(xù)反應生成了一種新的物質碳酸氫鈣,所以又變澄清了。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借助了上個實驗失敗的情形,相機生成問題,這樣得出的結論水到渠成,沒有嫁接的痕跡,巧妙地引出相關問題,又合情合理地解釋了之所以出現前面問題的原因,為學生正確做實驗打下了基礎,這樣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就感覺到如魚得水,學習不是之前那么吃力了。可見,適時地點撥對于學生理解問題非常重要,關鍵是培養(yǎng)了學生及時思考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只要把生成性資源利用妥當,把科學課堂打造成學生樂學愿學的家園,進而把科學教學成績提升一個臺階,也不是一件難事。
參考文獻:
[1]唐海艷.初中化學課堂中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的利用[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8(7).
[2]林華.“意外”的收獲:初中科學課堂生成性資源利用的案例[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10(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