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學案”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適應素質教育而生,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啟發(fā)學生的合作精神?!皩W案”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是教師自主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教學的過程,既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體系的改革,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導學案教學模式;物理教學;應用
素質教育之前,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高中物理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說教為主。教師利用黑板授課,講述理論知識,學生只是在講臺下聽講。大部分的課堂狀態(tài)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只有滿屏的公式。教師和學生缺乏有效的互動,課堂上缺少有效的溝通,教師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生有時也無法跟上教師的思維?!皩W案”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適應素質教育而生,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啟發(fā)學生的合作精神。
一、 高中物理“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
導學案包含學習的總體目標、重點學習知識、疑難點分析、課前預習、師生合作、自我測評、教師點評、擴展訓練等內容。教師設計導學案的過程也是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教學的過程。
二、 高中物理“導學案”教學模式的教學原則
(一) 分解目標
將高中物理教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分解成部分目標,針對每個小目標設計課時。比如高一物理教學第一章運動的描述,分成五個小節(jié)10個課時來設計。
(二) 設置問題
教師通過復習舊知識、播放生活物理知識微視頻等方式引入問題,通過問題的設置,進行新知識導入,向同學說明生活中有哪些問題,激勵學生膽大心細地解決問題。問題的引入要密切聯(lián)系教學目標要求,堅持由簡到難、前后貫穿,層層滲透的原則,形成梯度鏈。從而將學生引入物理知識學習,探索生活與物理的關系,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
(三) 激勵點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學習結束后,讓學生自我點評為主,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過程中能力的不足以及在學習上的重點。教師要勇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切身融入物理學習中。
(四) 前后關聯(lián)
教師將學習內容分為一個一個單獨的小模塊,每個小模塊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內容完整。把握模塊之間的連續(xù)性和相關性,既可以復習到之前的知識要點,又可以學到新的技能。在最后的設計中,將所有小模塊綜合到一起,熟練綜合運用所學知識。
三、 高中物理“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實際操作
(一) 備課
備課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物理組教學負責人提前組織物理老師進行說課,針對學習目標和具體的學習內容,研究教學方法,并對“導學案”任務進行細致分工。初稿形成后,進行修改討論通過后方可形成正稿。在上課前提前將“導學案”發(fā)放給學生,正式上課的時候收上來對學生的意見進行綜合整改,完善教程。
(二) 課堂討論
“導學案”的重點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課堂上應給學生留下思考和提問的時間。教師鼓勵學生多提問、多思考,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節(jié)物理課我們要學什么,我們學的重力加速度定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運用到了萬有引力定律等等。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鼓勵的同時,將學生的互動過程進行記錄,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點和創(chuàng)造點。
(三) 課后鞏固
“導學案”有自我測評、教師點評、擴展訓練的環(huán)節(jié)。在課程結束前進行小測評,然后讓學生自我點評為主,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過程中能力的不足以及在學習上的重點。最后教師進行綜合點評,幫助學生鞏固本節(jié)物理課的知識點。當堂測評、當堂點評,會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后進行擴展訓練,通過實踐、驗證、實驗等方式繼續(xù)鞏固課堂所學。
四、 高中物理“導學案”教學模式的注意事項
(一) “導學案”是教師和學生集體共同的智慧。在編制“導學案”備課時,需要全體物理教師共同研討編訂;在發(fā)放“導學案”時,需要學生提交反饋;在總結時,需要教師記錄學生的思維點和創(chuàng)造點。所以說,“導學案”不僅僅是教師的智慧,也融入了學生的智慧,是教師和學生集體共同的智慧。
(二) “導學案”設計應方便教學?!皩W案”設計應通俗易懂,要點清晰,學生看的明白;學生活動要按照標題、順序進行排列,學生方便操作;字體大小設置合適,行間距保持標準1.5倍;“導學案”要留有一定的備注地方,方便學生提建議和老師做課堂匯總記錄。
總之,“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是教師自主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教學的過程。“導學案”教學模式應堅持分解目標、課堂討論、激勵點評和前后關聯(lián)的原則,在備課、課堂討論和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既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體系的改革,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海燕.“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s3):68-68.
[2]吳芝豪.“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考試周刊,2014(88):146-146.
[3]姜萬和.關于“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6,34(7):36-36.
作者簡介:
靳曉剛,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靖遠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