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丁雙成
摘 要:耕作學是一門農學類專業(yè)本科生的專業(yè)選修課。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介紹耕作發(fā)展的歷史、現狀、問題及解決方案。針對耕作學課堂教學所存在的不足,筆者對耕作學課程教學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
關鍵詞:耕作學;改進教學方式;現狀
耕作學,亦稱農作學,其課程性質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種植制度、養(yǎng)地制度的技術體系及其理論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其核心內容是研究作物結構與布局、復種、間混套作、輪連作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以提高土地生產力為目的的一系列用地養(yǎng)地相結合以及土壤耕作的技術和措施。農作學把農業(yè)生產當作一個系統(tǒng),從農業(yè)發(fā)展的全局研究綜合的農學技術體系,解決農業(yè)生產在時間、空間上的優(yōu)化問題。農作學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發(fā)揮獨特作用。本課程是農學專業(yè)、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和生物育種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或專業(yè)限選課程。學習耕作學之后,學生們將具備以下能力:(1)耕作制度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資源分析方法;(2)作物布局、復種、間套作、輪連作、土壤耕作、土壤培肥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技術;(3)初步掌握耕作制度設計的綜合技術,樹立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就如何提升種子專業(yè)的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 耕作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學生對耕作學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
大學階段,學生們將主要的學習精力都放在了必修課及英語水平認證的學習上,再加上耕作學多開設在大三階段,學生們對該門課程的認識不足,思想上不夠重視。同時,本門課程偏理論教學,學生們課上精力不夠集中。值得一提的是,從課程內容上來看,耕作學的內容涵蓋了耕作學發(fā)展的歷史、現狀、問題及解決的方案,看似理論性描述耕作現象的背后,是無數的科學家與時俱進、客觀分析研究的科研成果的總結。而且,耕作學并不是簡單的現象描述,參與其中的學科門類非常多,包含計算機科學、工業(yè)設計制造、自動化技術等。但在學生們未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會認為耕作學就是簡單的土壤翻耕、農作物的種植管理等簡單的信息。
(二) 先進的耕作方式不易理解
目前,課程教學中多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是圖文并茂,授課教師可以制作大量的課件向學生們傳授知識。但美中不足的是,多媒體教學的缺點在于,教學內容平面化。盡管授課的課件內容很豐富,但學生們沒法設身處地地去觀察、體驗先進耕作制度所需的大型聯合機械,只能從文字、圖片、視頻中去獲得相關的信息。當課堂教學傳授過多日常生活里未體驗到的技術、機械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教學效果不好。
二、 耕作學教學方式改進的措施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筆者對耕作學的教學主要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一)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的原因在于沒有認識當下的學習與個人短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比如,學生們知曉大學英語4、6級的重要性,所以花大力氣、甚至報校外輔導班去學習英語,以通過大學英語4、6級考試。同樣,授課教師也要告知學生學習本門課程對他們短期、長期發(fā)展的重要性。同時,授課教師要做到巧用多媒體,將難以理解的,或是學生們日常生活難以接觸的耕作方式、配套機械,通過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的向學生們進行展示。尤其是對關鍵的耕作學技術,要進行細致的圖像教學,讓學生們能夠直觀地觀察到復雜耕作學過程。
(二) 開展教學實習
通過教學實習,使學生掌握本專業(yè)中某一主要工種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學生獲得本專業(yè)基礎知識,為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做準備;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情感、職業(yè)意志、職業(yè)道德以及尊重他人、學習他人和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因此,教學實習的重點在于基本功訓練,以教學為主,不強調完成生產任務。授課教師可以根據耕作學的教學任務,引領學生走進現代化的大型農場,去切身實地地了解體驗現代化的農業(yè)技術、機械。如此一來,課上抽象的知識就能具體化地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通過課程實習參觀等活動,學生們就能加深對復雜的耕作技術的認識程度,為以后的專業(yè)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結語
耕作學是植物類學科的主要課程,掌握該門課程將對其他科目的學習、畢業(yè)論文的撰寫及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針對耕作學課堂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應研究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高教學的質量。(通訊作者:王宏偉)
參考文獻:
[1]黃榮韶,藍芳.新形勢下農學專業(yè)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高教論壇,2006(3).
[2]陳捷,余國源.重慶市渝北區(qū)課題組,農科教結合的課程、教學及辦學模式研究報告[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4).
[3]鄒超亞,陳穎,曹國璠.新世紀農作學(耕作學)發(fā)展與學科建設問題探討[J].耕作與栽培,2002(4).
[4]劉世平,莊恒揚.耕作學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18).
[5]馬春梅,趙宏偉,龔振平.耕作學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分析[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作者簡介:
王宏偉,丁雙成,湖北省荊州市,長江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