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社會中出現各種低俗文化,部分中小學生受低俗文化的影響出現無道德底線、無紀律性、集體觀念淡薄、法制意識弱化等問題,若不及時進行思想教育,此類人群會對社會產生危害。我們將教師譽為園丁,因此教師需從小便對祖國未來花朵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情懷培養(yǎng),使學生在內心樹立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對愛國主義的認識?;谖覈斍艾F狀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是刻不容緩的,且為歷史老師不可推卸的教學責任,本文使用影視資源對我國歷史中愛國主義內容進行挖掘,通過時事教學、名人名事教學、參觀歷史紀念館等方法對初中學生進行歷史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名人名事;歷史紀念館
愛國主義是民族發(fā)展、生存的紐帶和精神支柱,但我國學生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老師并未對傳道、授業(yè)、解惑之間關系進行正確處理,歷史教學僅僅為讓學生掌握應試考試知識及解題方法、步驟,以提高學生應試考試成績,導致在歷史教學中嚴重忽視了初中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等基礎性教育,且歷史教學中未巧妙利用我國歷史優(yōu)勢對初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導致我國學生當前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各種鍵盤俠,下面就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學方法進行匯總。
一、 課堂教學中立足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歷史責任感,負重感
課堂是當前我國教師對初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場地,歷史則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方法、手段,因此歷史老師在教學中需巧妙融入歷史事件,提高初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達到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如:歷史老師在為學生講解夏、商、周等國家出現、形成,齊、楚、燕、趙、韓、魏等春秋六霸的稱雄、分裂,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建立大秦帝國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認知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對社會進步、人民發(fā)展的影響,提高初中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
愛國是保證祖國統(tǒng)一,任何企圖分裂國家、破壞我國統(tǒng)一的行為均是違背我國人民意愿的。建軍節(jié)、建黨節(jié)等紀念日的設立,不僅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建軍、建黨時間,而是讓我們銘記歷史,記住我們之前受到的屈辱,及時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使初中生在歷史教學中知得失、明榮辱,做到以史為鑒、以史為鏡,因此歷史老師在對初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學時,可有效結合歷史事件、歷史紀念日,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印象,在歷史紀念日可組織學生參與到相關活動中,感受到祖國統(tǒng)一的艱難,如:在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時,組織學生包粽子、龍舟比賽等方法使學生了解到“端午節(jié)”對我國的影響,了解屈原對我國發(fā)展的貢獻,堅定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在以后生活中堅定自己愛國信念,守護好祖國和人民。
我們當前經歷的一切都是歷史的產物,教師在培養(yǎng)初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時,首先需對初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其歷史感責任感。當前我國初中歷史多講解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如:人類由低級動物發(fā)展到高級生物,社會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逐漸過渡,不管是人類、其他事物均是不斷變化而來。講解中可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進行,遠古人以獸皮、樹葉為衣,經過歷史發(fā)展紡織品、絲織品出現,且各個朝代衣服、首飾均不同,結合我們當前衣食住行便可了解到歷史發(fā)展的艱辛。歷史教學本身是一個長期、持續(xù)不斷感染學生的過程,為提高學生掌握程度可通過講解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提高學生對歷史教學的注意力,讓初中學生了解到一切事物均在發(fā)生持續(xù)變化,該方法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的進取精神,還可培養(yǎng)其對身邊事物變化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奮發(fā)進取的思想,提高其開拓、進取能力。
二、 歷史人物講解中結合名人名言名事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jié)
列寧講過愛國主義是歷經千百年沉淀的對自己祖國的情感,所謂“知之深才能愛之切”便是這個道理,我們只要了解自己祖國的歷史才可能更愛祖國?!睹献印分刑岢龅摹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念,金錢、權利均不可以動搖中華兒女民族氣節(jié)。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華羅庚等人,均于新中國成立后毅然回國,參與到國家經濟、政治發(fā)展中,他們那一個在國外不是學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些人的回國也充分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了我們現階段的幸福生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后,錢學森等一大批留學國外的科學家回國為新中國的發(fā)展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智慧。錢學森回國面對美國政府的關押、軟禁均毫不動搖,而后經周恩來總理等人的斡旋,于1955年順利回國;華羅庚為回國放棄美國高薪工作,于1950年回國;李四光、錢三強等均在面對外界誘惑、壓力時選擇回國,為新中國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所謂時勢造英雄,但前提是英雄需順應時勢,縱觀我國的發(fā)展,歷史人物、英雄人物不計其數,這些名人、偉人不僅書寫了歷史,還為我們傳遞了愛國主義情懷,因此在對初中學生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結合歷史人物、事跡對相關歷史進行講解,使學生在掌握名人、名事基礎上,對學習名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情懷進行學習,為其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如:講解曹操這一人物時,可結合《孫子略解》《兵書摘要》《夢的新書》等,使初中學生感受到曹操民族氣節(jié)、政治抱負、守護人民利益的決心、信念,使其認識到名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講解郭沫若時,可結合《漂流三部曲》《小品六章》等,讓學生認識到郭沫若的愛國情懷;在講解朱德、陳毅時,可結合1928年井岡山會師事件、1948年淮海戰(zhàn)役,讓學生感受到朱德、陳毅、朱德等人愛國主義精神。
三、 參觀歷史紀念館,培養(yǎng)學生的時代感
在對初中學生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主義引入課堂同時,要進行課外教學,歷史老師可帶領學生進入當地歷史博物館,組織學生借助物品就我國歷史的發(fā)展進行參觀、感受、學習、感悟。組織學生參觀歷史紀念館、紅軍紀念館,讓學生確實感受到紅軍期間的艱苦條件,在嚴峻國內外形勢下我國人民是如何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情懷,從而艱苦奮斗,建立了當前獨立、自主、富強、和諧的新中國,培養(yǎng)學生的時代感。
在對初中生進行歷史教學中,首先要從近現代史開始,主要是近現代史更接近我們的生活,學生學習中感受能力、代入能力較強,近代史是1840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現代史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在對初中學生進行歷史教學中,時代感的培養(yǎng)不能離開近代史、現代史,結合近現代史、鄉(xiāng)土教材,為初中學生講解唐胥鐵路的建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fā)展,還可將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進行對比,發(fā)現我國當前發(fā)展中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提高初中學生民族責任感。
四、 根據時事熱點分析教學,培養(yǎng)學生憂患意識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口的限制,獨生子女成為家長的“小太陽”“掌心寶”,導致一部分學生學習、生活中經不起大風大浪,不善與人溝通、交流,生活中缺乏競爭意識、憂患意識,因此歷史老師在教學中需做好心理疏導、采用因勢利導方法進行心理教育,使學生可對歷史進行觀察,掌握到歷史發(fā)展的艱辛,提高初中生責任感。
回顧歷史我們發(fā)現每個朝代開國君主均知道打江山的難,明白只有經過勵精圖治,國家、社稷才能長治久安,而每個朝代后期均是統(tǒng)治者貪圖享樂、政治腐敗導致的王朝滅亡,待學生了解歷史發(fā)展道理后,結合當前事實,引導其思考,在當前21世紀激烈競爭狀態(tài)下,經濟在全球化發(fā)展、政治出現多極化、科學技術更是日新月異,如果我們不具備綜合發(fā)展的能力,不論是國家、個人,均會被社會淘汰,因此我們需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跡,結合當前時事在教學中穿插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了解政治、經濟時事的同時,掌握歷史發(fā)展,明白不管是在以前、現在、以后愛國主義教育永遠不會過時,近5年來我們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規(guī)劃,保護我國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我國人們在共產黨領導下堅決抵制破壞行動,為維護我國的利益、安全打下堅實基礎。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將歷史與當前形勢相結合,讓學生在關注時事、國家安全、利益同時,將愛國主義作為學生、生活、成長的基礎,國慶時組織學生觀看“國慶閱兵”,了解1949年~2019年我國的發(fā)展,在莊嚴、肅穆的國歌、升旗儀式中加深對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在當前現代化裝備的盛宴中,感受到我國70年來的進步與發(fā)展。
五、 結束語
老師可在歷史教學中穿插愛國主義教育,利用歷史學科的優(yōu)勢,通過各種途徑將歷史資料、信息滲透到歷史教學中,提高初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是凝聚人心、堅定信念,確保我們人們可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的基礎,也是保證我國統(tǒng)一發(fā)展的力量。我們在進行歷史教學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教學方向,向學生宣講正確的歷史觀,歷史教育中結合教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紀念日、紀念館、時事熱點,采用與時俱進的方法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使我國學生在初中時期便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可扛起愛國主義偉大旗幟。
參考文獻:
[1]丁小明.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9(28):42+59.
[2]鄭月云.讓愛國生根 讓情懷落地——關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的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19(20):63-65.
[3]侯錦才.初中歷史教學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運用實踐[J].科教導刊,2019(1):138-139.
[4]徐曉燕.論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20.
[5]丁水清.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J].重慶與世界,2018(10):73-75.
[6]莊國真.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數碼設計,2017,6(11):152-153.
[7]繆世娟.歷史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可或缺憂患意識——以一堂初中歷史抗戰(zhàn)課的教學為例[J].才智,2016(19):165.
[8]孫雅平.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5(18):156-157.
[9]鄒宇.“中國夢”引領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文教資料,2014(18):173-174.
作者簡介:
李沛軍,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于家鎮(zhèn)向陽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