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琴琴
摘 要:在目前社會,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另外,還需要在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觀念、先進技術的使用和處理信息方面擁有一定的能力性。在目前社會中,語文教育應該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
關鍵詞: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語文教育
小學新課標的調整,應該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國內教育改革的得與失,并借鑒各個國家教育改革的經驗。同時,根據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努力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相協調的小學新課標,充分發(fā)揮科學文化素質的作用,提升小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建設。
一、語文課程體現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以及發(fā)展性
語文這門課程,要滿足大多數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都能受到優(yōu)良的語文教育。由于小學生對于語文教材的反應與認識不同,所以教師應該重視語文課程的引導性,還應該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與此同時還要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特殊體驗進行關注。良好的語文教育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知識,同時還能夠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磨煉。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從學生的整體素質出發(fā),進而提高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程度,要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將語文教育確立在公共基礎的地位。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上,都需要課程設計來填充,因此,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及其基本技能是理所應當的,同時還應確保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最終啟發(fā)他們在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上的完美轉變。語文課程要與學科本身的精神實質相符合,體現出應有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要滿足他們的心理特征,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學習。
二、語文的課程內容不僅要反映出語文學科的特征與社會的需要,更加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1.凸顯語文教學本色
首先要根據具體的語文知識,明確語文知識的本源與蘊含在知識背后的語文思想方式。這方面可以先通過學習語文歷史對語文知識的產生、背景以及發(fā)展過程進行了解,學生明確了語文的歷史,就會掌握語文的中心思想,對于知識的根源和方法也能夠輕易把握。接下來再剖析教材中深層次的內容,因為語文的思想方法及知識的本源都涵蓋在了編排的教材中。其次要在實踐中以語文思想方法和知識本源作為主線來進行教學設計。這方面可以先在語文知識發(fā)生的過程中抓住知識的本源,突出該語文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創(chuàng)建的問題要蘊含語文知識的本源。因此,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基礎是指語文知識,載體是學習的方式,源泉是語文的思想,方法和知識借助于思想的橋梁完美形成了智慧。我們只要牢牢地穩(wěn)固了語文的腳步,學生智慧就能迅猛增長。結合新課程理念,就能夠發(fā)揮出語文教育的價值,凸顯出語文的本色,不僅能夠使得語文課具有“語文味”,同時還找回了語文的靈魂。
2.用貼近生活的課程內容引發(fā)學生思考與探索
由于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所以應該把學生的知識、經驗以及現實世界作為語文教學資源進行教導。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說是一個資源的開發(fā)者,學生本身的經驗、情感、知識等因素都會給學生構成資源,而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資源點,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應該做到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語文來源于生活,并且最終服務于生活,小學語文中很多知識點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語文資源進行教學,可以把學生具備的常識性、經驗性知識充分應用起來,在語文的世界中使他們每個人的能力都能夠良好發(fā)揮。
三、教師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扮演的角色
教師應該把握好每個學生的經驗,為他們分析、引導知識的過程,最終轉換為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消化。這是一個溝通、交融的過程,并不是新信息的點滴累計過程。通過師生交往互動、共同參與,完成了語文活動的過程。而有效的語文活動能夠達到教師與學生的統一,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是整個過程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組織的引導者。所謂的語文活動指的是學生經歷語文化過程的活動,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親身經歷的一種過程。而且語文活動中是需要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的,在這種活動中,需要師生共同協作,達到語文技能、知識、能力交互的作用。學生在探索學習的活動中,扮演的是主角,教師與學生互相學習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共同體。
教師還應該和學生建立和諧、民主、人道、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學習氛圍應當和諧、民主、平等化。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能夠促進自身的成長,教師通過從實踐過程中積累經驗,對于語文規(guī)律的認識會不斷地加深加強,形成自己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語文教學過程不應該是機械地執(zhí)行教材,而是通過豐富的課堂內容教育學生知識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從實際出發(fā),開發(fā)出內容豐富的課程與教材,使得語文教學能夠真正成為具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才智,2019(6).
[2]宋瑩.試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課程實效性策略[J].才智,2019(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