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柳青 趙亮 趙陽
【摘要】社交焦慮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過度的社交焦慮會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等帶來嚴重的影響,目前,很多心理學研究已經關注了社交焦慮大學生的干預,其中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有效。不同的理論取向的團體輔導都報告了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效果,本研究從社交焦慮表現(xiàn)及影響因素,不同理論取向的團體輔導研究以及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干預研究的機制進行探討,探索影響團體輔導干預效果的因素。人際暴露、自我認知調整、社交技能訓練等都是團體輔導中都能夠實現(xiàn)的功能,這些功能能夠幫助社交焦慮的大學生降低焦慮水平。
【關鍵詞】團體輔導 ?大學生 ?社交焦慮 ?干預機制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虛擬現(xiàn)實暴露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心理干預研究(項目編號:SZ1809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241-02
社交焦慮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社交焦慮不僅影響大學生的社會交往,還會影響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人生發(fā)展,國內外學者一直致力于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研究。目前的研究顯示,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具有顯著的效果。不同的學者采用不同的團體輔導技術和任務單元完成社交焦慮的干預。
1.大學生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是指個體對某種或多種社交場合有顯著或持久的恐懼,表現(xiàn)為害怕與別人對視或被別人注視,害怕自己在他人面前有丟面子的言談舉止,害怕當著別人的面吃飯、書寫、演講等[1]。中國青少年的社交焦慮檢出率在7%-16%[2]。社交焦慮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業(yè)成績,嚴重的社交焦慮還容易造成大學生離群索居,社交功能受損,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沖突。
負面評價恐懼[3]、對核心自我認知的偏差[4]、家庭教養(yǎng)方式、社交過程中的創(chuàng)傷性情境記憶等都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程度密切相關。具有社交焦慮的人害怕被別人否定,擔心自己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進而產生社交回避行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如果對孩子過度否定和嚴厲,可能造成孩子出現(xiàn)社交焦慮,擔心負面評價而出現(xiàn)社交退縮行為,也有的大學生出現(xiàn)社交焦慮是因為某些社交失敗的“尷尬”情境記憶對心理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2.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
團體輔導是目前一種較為高效的進行心理輔導的方式,具有相似心理特征的大學生,具備相似的社交焦慮感受,在團體中不僅能夠通過練習和暴露達到降低社交焦慮水平的目的,還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我成長。不同理論取向的團體輔導都在社交焦慮干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1不同取向的團體輔導
2.1.1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取向的團體輔導通過幫助社交焦慮的大學生形成非評價聚焦當下的覺察,識別自動思維,對消極認知進行歸類,運用認知行為治療技術矯正參與者的問題核心信念,促成行為層面的改變。使用社交回避量表、交往焦慮量表作為測量工具,測查團體輔導參與前后的社交焦慮水平的變化,結果顯示,認知行為取向的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有效[5-6]。
2.1.2暴露治療
暴露治療是將社交焦慮的人放置于一個他較為恐懼的社交環(huán)境,通過不斷在社交情境中的自我暴露達到降低刺激引起的焦慮感的目的。暴露治療大多分級進行,比如,對于社交焦慮感強烈的個體,可能最開始給他呈現(xiàn)社交情境,然后通過社交情境錄像展示社交場合,最后將他放置于社交情境中,通過這種系統(tǒng)地步驟完成暴露治療的目標。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心理干預過程中,難以復制真實的社交情境,社交焦慮感強烈的個體也可能在實景暴露中感覺到受傷害而中止干預,出現(xiàn)操作困難。結合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虛擬現(xiàn)實暴露治療,該療法結合了想象暴露和實景暴露的優(yōu)點,可以在虛擬情境中,模擬不同社交場合,幫助社交焦慮的大學生降低面試、公共演講等社交場合產生的強烈的不適感。
2.1.3沙盤游戲治療
團體沙盤游戲治療是一種兼顧無意識和意識層面的心理干預方法。團體沙盤游戲開創(chuàng)以來一直秉承“團體存在心理場,心理場影響著團體的人際關系和團體中每個人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盵7]孟杰等人的研究使用運用交往焦慮量表、自尊量表和簡易應對方式量表測查團體沙盤游戲治療在減輕藥學生社交焦慮方面的干預效果,結果顯示,團體沙盤游戲療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藥學生的社交焦慮水平,增進自尊水平,改進應對方式,提升藥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8]
2.1.4表達性治療
表達性治療通過讓患者聆聽樂曲或參加彈奏,欣賞畫冊或繪制圖畫,書法,觀看或參與情景劇表演,觀看或參加舞蹈等活動,改變來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達到促進其心理康復的重要作用。[9]目前常用的包括繪畫治療、音樂治療和舞動團體治療,在此類團體輔導過程中,社交焦慮的大學生通過感受、體驗和非語言表達的方式,表達情緒,體驗人際互動,并且適應人際環(huán)境的安全與放松的感覺,逐步達到降低社交焦慮的目的。
2.1.5積極心理學取向
積極心理學取向主張人的潛能開發(fā),弱化對心理問題的關注程度,聚焦個體的優(yōu)勢和積極品質發(fā)展,關注個體成長,教會個體使用積極的視角解讀問題,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解決問題。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團體輔導注重個體的自信心訓練、自我展示、價值探索、人際融入與支持,可以有效幫助社交焦慮的個體在團體輔導中挖掘自身潛能,通過團體輔導過程中成功的人際互動經驗獲取信心,降低其社交焦慮水平,完成其他社交情景中的交往行為。
2.2團體心理輔導的作用機制
團體心理輔導在實驗研究中已經證實了其干預效果。但是團體心理輔導改善社交焦慮的作用機制需要進一步探討。首先,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會形成一個特殊的群體。通常由社交焦慮量表得分高分組的大學生組成,設定一定的團體輔導主題和任務,團體成員參與其中,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團體會形成場域,團體成員與團體領導者之間的認同,都會幫助團體的形成。
2.2.1團體的接納性
團體在運作過程中會形成團體凝聚力,對參與其中的每個成員具有接納性,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社交焦慮的大學生能夠感受到團體的接納與包容,這種來自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形成一種安全的、溫暖的人際互動氛圍,也是團體輔導的重要支撐,人在安全的、包容的環(huán)境中能夠更加自信,克服內心在面對人際互動時的焦慮感,降低對他人的否定評價的恐懼感,更加從容地面對人際交往。
2.2.2暴露
社交焦慮的人在人際交往情境中都會出現(xiàn)內心痛苦、想要回避社交情境的想法,社交焦慮是由于外界刺激引起的情緒性緊張,刺激和緊張性情緒形成條件反射,沃爾帕認為,解除恐怖對象,就可以降低社交焦慮。但是,大學生群體不可能自我封閉,拒絕所有的社交情境,但是可以通過積極參與和暴露,降低社交情境帶來的心理不適感,在團體中,參與者可以暴露于較為安全的社交環(huán)境中,獲取成功的社交經驗,逐漸消除以往的不合理信念,這種暴露能夠提升社交焦慮者的自信心,最終達到解除焦慮的目的。
2.2.3自我認知調整
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社交焦慮的大學生可以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和自省,調整自己的認知,改善關于社交的核心評價,同時團體輔導的過程也是人際交往的過程,在團體輔導中,社交焦慮的大學生需要與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互動,需要在團體所有成員面前表達自己,這個過程,他們能夠收獲到一定的人際交往經驗,這些成功的、放松的交往體驗能夠幫助社交焦慮的大學生修正對社交焦慮情境的認知,形成對社交情境的正確認知,可以積極改善認知不合理造成的過度焦慮的情感體驗。
2.2.4社交技能訓練
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社交焦慮的大學生逐步掌握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必須的一些技術,比如傾聽,在團體中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在沖突的觀點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見解等,觀察他人的情緒,觀察情緒和所持觀點的關系都可以在團體輔導中獲取,無論何種理論取向的團體輔導,為確保團體輔導的效果,都會形成良好的團體關系,這個關系形成的過程就能夠對社交焦慮的大學生進行社交技能訓練。尤其是團體輔導老師和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團體話題的聚焦,團體中的表達等過程中都能夠提升團體成員的社交技能。
3.研究評價與展望
總之,不同理論取向的團體輔導在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中能夠發(fā)揮效果,按照場域論的觀點,團體從形成之時起就形成了一個場域,團體輔導過程中所形成的安全、接納的團體氛圍能夠有效緩解社交焦慮大學生的焦慮體驗,同時,在團體輔導領導者的帶領下,團體輔導團體根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指導,開展相關主題活動,能夠幫助社交焦慮的大學生在社交環(huán)境中以放松的姿態(tài)進行暴露,來自朋輩的支持和理解也能夠幫助社交焦慮大學生獲取良好的社會支持,這些資源在社交焦慮降低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團體輔導與個體咨詢相比較,雖然沒有個體咨詢對個案的關注度高,但是能夠將具有某一類心理特征的大學生聚合在一起,在互相支持和陪伴的過程中,也能夠達成團體的干預效果。在未來的研究中,還應該注重團體輔導與生物反饋技術的結合,與生理指標測定之間的結合。目前的團體輔導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自陳量表的測定,加入生理指標測定之后,能夠與主觀報告相結合,對干預效果的測定更加客觀、準確。
參考文獻:
[1]黃慧蘭,劉新民.團體人際心理干預與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社交焦慮的療效[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5):324-327
[2]陳姜,張德甫,吳敏,等.中學生焦慮情緒調查[J].中國校醫(yī),2000(4):257-258
[3]趙程,戴斌榮.大學生負面評價恐懼和社交焦慮[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11):1746-1749
[4]李秀錦,孟迎芳.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與社交焦慮的關系——與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9-34
[5]郭世魁.認知行為團體咨詢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研究[J].高教學刊.2017(3):170-174
[6]張瑾.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團體治療實驗研究[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06-109
[7]張日昇.箱庭療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孟杰,孫巍,田興榮.團體沙盤游戲療法對藥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研究[J].藥學教育,2015(2):76-79
[9]翟書濤.表達性心理治療簡介[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5(6):348-349
作者簡介:
李立(1986.7.9-),女,河北正定人,碩士,現(xiàn)為河北水利電力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