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良都
摘 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及時把握契機,在智慧碰撞中合作交流、突破重點;在思維困頓合作質疑中突破難點。學生學習過程中,在面對困境時,把握住小組合作的良好契機,該出手時就出手,合理解決。
關鍵詞:小組合作;契機;課堂教學
在經濟騰飛的當今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刻不容緩。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皆教育。也就是說在生活中處處都隱含著教育的契機。下面筆者就以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案例來說明。
一、在智慧碰撞中合作交流中突破重點
教材的重點是教學的“硬骨頭”,如果采用老師的滿堂灌,往往效果適得其反。這時,如果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就會你一言我一語,茅塞頓開,解題的思路也就會漸漸明朗起來。這樣就有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講解七年級社會“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課題時,針對黃土高原現象形成的原因時,我采取了讓學生小組活動的形式:
活動:黃土高原的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根據以下組圖,歸納出造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從2個方面)
1.根據以上圖片歸納原因(從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方面)。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活,那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改變當前的情況呢?
在這個案例中,如果讓學生個人去分析,難度就比較大,課堂的重點就難以突破;而此時把握小組合作的契機,讓每一個學生運用材料去分析、理解并討論得出結論,效果就更明顯。
二、在思維困頓中合作質疑,突破難點
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廣度有差異,意見往往不統(tǒng)一,這時候正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好契機。通過讓學生互相說理由,不僅問題會越辯越明,而且學生間的包容意識也會得到及時的培養(yǎng),學生間的對話精神也會得到積極的發(fā)揚。對于學習中困頓的問題,通過小組每個成員的說理、質疑,難點就會得以解決。
如在講解“絲路明珠”時,針對綠洲在絲綢之路的作用,我采用以下2張圖:“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和“消失的古國——樓蘭”讓學生小組討論:1.綠洲對于絲綢之路具有怎樣的意義?2.從絲綢之路的古今對照,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對于古國樓蘭的消失,歷史研究方面有很多的版本,一般認為是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所致。學生對于這方面的爭論有很多方面的,但從爭論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地理觀和環(huán)境觀,可以啟示學生增強環(huán)保意識。
經過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合作的意識得到了加強,對于知識的判斷、思考、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路漫漫其修遠兮,盡管在打造高效課堂的嘗試中,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摸索中,我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的傳統(tǒng)觀念和學生的被動習慣還需指導轉變,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和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還需培養(yǎng)提高等等;一旦出發(fā),也只能上下求索,風雨兼程。作為教育一線的老師,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及時把握小組合作契機,打造高效課堂,人人有責!
參考文獻:
傅永曙.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論[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