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茹
摘 要:課程設置是指一定學校選定的各類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將課程分為分科課程和活動課程,試圖以北京順義三中的特色活動課程為基礎來闡述以因材施教,尊重學生興趣為原則進行的特色活動課。
關鍵詞:課程設置;因材施教;興趣;特色活動課程
一、課程設置
教育改革推動了課程研究的不斷前進,國內(nèi)外學者對課程的定義也是各成一家,本文中我們限定,課程指古德萊德提出的“正式的課程”,即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計劃中所規(guī)定的列入學校課程表中的課程。①
課程設置主要規(guī)定課程類型、課程門類、學時分配及各科目、各活動項目在各學年的安排順序,并簡要規(guī)定各類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要求。
中學課程類型一般為:分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分科課程是根據(jù)各級各類學校培養(yǎng)目標和科學發(fā)展水平,從各門學科中選擇出適合一定年齡階段學生發(fā)展水平的知識,組成各種不同的教學科目。如學校普遍開設的語文課、數(shù)學課等?;顒诱n程是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而開設的課程。如盧梭強調(diào)教育必須要適應兒童自然發(fā)展過程。他說:“不要對你的學生進行任何種類的口頭訓練,應該使他們從經(jīng)驗中取得教訓”“我們只主張我們的學生從實踐中去學習”。②杜威也認為兒童是活動的主體,他說:“學校課程中相關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③
總之,分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的基本課程,二者相互補充。分科課程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活動課程則根據(jù)學生興趣、需要設置,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者相輔相成。
二、因材施教
說到因材施教,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則是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因材施教解釋為:“針對學習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實行不同的教育?!雹芸傊虿氖┙淌轻槍W習者個性以及其他不同教育因素,教育主體用于處理教育活動與社會和人的發(fā)展之間關系的一種教育思想。
三、興趣
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早在公元1世紀時就提出了興趣說。他指出學生應該學習他們想要學習的東西,也就是說,課程設置應建立在學生興趣之上。作為學校、教師和其他教育主體,我們需要知道學生的興趣在哪里,正如英國心理學家蘇珊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提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兒童的發(fā)展,它的方法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的直接觀察之上。人類思想史上最有意義的轉(zhuǎn)變之一是,現(xiàn)代社會關于兒童的自由是教育的基礎的觀點,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為徹底的實驗”(轉(zhuǎn)引自《夏山學校的尼爾》,Jonathan Croall,1983,162頁)。
四、實例——北京順義三中特色活動課
去年有機會到北京順義三中進行教學科研活動,三中校長關于課程設置的理念深深震撼著我。
在與三中老師進行教學科研活動座談時,三中老師最先提到的就是他們學校關于課程設置方面的與眾不同,他們認真全面地分析了學校當前的處境:生源較差,師資老齡化,地方教育部門投入較少等。面對這樣的非重點中學,學校學生的出路是什么?他們考不到重點高中該怎么辦?這些問題油然而生,于是,在校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決定開設特色活動課,以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啟發(fā)他們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興趣,試圖幫孩子們尋找他們似乎不能通過學習成績通往未來的新“出路”。
于是學校開設了“小畫家”“小科學家”“小播音員”“小歌手”“實驗室”等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活動課程。據(jù)校長和老師實際實施情況,自從開設這些活動課程以來,以這些活動小組為基礎的代表隊參加了很多市區(qū)的比賽,并獲得了很多獎。校長說,這些獎很重要,它不僅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們自信心,告訴孩子們,你們也很優(yōu)秀!
盡管我們在強調(diào)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多元立體的評價體制,但是不得不承認,如今多數(shù)學校仍是以成績?yōu)闃藴?。所以,在這種大背景下三中校長和老師的努力讓我們看到,特色活動課程是一切以學生興趣為基礎,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一切為了孩子健康成長!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教育!
其實課改以來很多學校也都開設了活動課程,但是很多都作為課余活動,沒有真正重視,更沒有像三中一樣精心設置。三中成功的活動課程告訴我們,活動課也可以很精彩,只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切實結合自己學校的情況,堅持因材施教,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有耐心有信念地走下去!
學校課程設置的改革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為了教育,為了孩子,為了明天,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美]亞瑟·K埃利斯.課程理論及其實踐范例[M].張文軍,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05.
[2]王策三.教學論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3]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8.
[4]張如珍.“因材施教”的歷史演進及其現(xiàn)代化[J].教育研究,1997(9).
[5]謝開勇.關于因材施教的斷想:兼談因材施教的內(nèi)涵與外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