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問是教學中最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隨著教育的進步和發(fā)展,課堂中的有效提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針對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簡要研究,并就如何實現(xiàn)在課堂上的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出了相應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怎樣實施有效的教學,提高課程學習的效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之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愿意學習、主動學習、樂于學習,課堂上的有效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提問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是教學效果實現(xiàn)的重要因素,是教師教學的必要教學手段。因此,我針對有效提問在語文課堂中的教學策略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檢查式的提問策略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提問中,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尤為重視,而檢查式的提問策略就是檢查學生掌握生字詞情況的最佳途徑。通常來講,掃清字詞的障礙是進行閱讀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始前,通常會采用檢查式的提問策略,其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問題相對簡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課堂氛圍較好。例如:在教學三年級課文《燕子》時,教師在課程開始前,以抽問一些重點、難點字詞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字詞掌握的情況,如“掠過”“稻田”“翼尖”“沾水”等,或者直接將字詞展示在課件上,讓學生們認讀,以檢查學生在家復習生字詞的情況,這種檢查式的提問策略,不僅占用課堂的時間少,還簡單干脆,也是檢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最快、最簡單的方式,頗受教師的歡迎。
二、感知式的提問策略
感知,在這里可以理解為“語感”。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尤其是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感知式提問的策略更加適合高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教師應用感知式的提問策略,促使學生在接收文本資料后,自動形成有效的信息,并通過自身的理解、轉化,把有效的信息再次表達出來。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課程《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時,教師首先讓學生瀏覽課文,并進行提問:“文中二人用了很長一段時間談讀閑書,快速找出小苗和大樹談論了哪些閑書?“小苗”是誰?“大樹”又是誰?”針對教師提出的事實問題,學生通過默讀或瀏覽等方式,快速將有用的信息提煉出來,明確了閑書有《水滸傳》、《三國演義》、《濟公傳》等多本書籍,而“小苗”指的是一位叫苗苗的同學,“大樹”則是指季羨林先生。通過感知式的提問方式,促使學生的感知能力不斷增強,有效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促使學生對語文課文理解得更加深刻,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1]。
三、探究式的提問策略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應積極倡導探究、合作、自主學習的方式,因此,探究式的提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必不可少。無論是在進行人物的形象分析中,還是在品味詩詞意境時,亦或是分析文章的主題時,都離不開探究式的學習,而想要深刻、全面、透徹的理解文章,教師的探究式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提升學生認知水平,培養(yǎng)學生課外自主閱讀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課文《幸福是什么》時,將學生分為四人小組,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文中主題的內涵“幸福到底是什么”。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和自身的理解以及小組的合作、探究,最后總結出“幸福的含義”,并講述認為這是幸福含義的原因。這種探究式的提問策略,不僅使學生的個性受到了充分的尊重,也喚起了學生學習中的共性,促使學生對文章的主題含義理解得更加深刻,而接下來的學習也更加輕松和簡單。
四、拓展式的提問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學習的根本和基礎就是文字材料,針對不同階段,不同水平,以及不同能力的學生,培養(yǎng)學生拓展思維的能力非常重要,而想要拓展就要進行創(chuàng)造。因此,在拓展式的提問設計時,通常要偏重于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設計,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得到有效的鍛煉。在進行拓展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盲目的、雜亂無章的提問,而是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立足于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的一種針對性的、有效的提問,是結合學生個體差異、年齡特點以及思維特征的,適當?shù)耐卣?。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課程《草船借箭》時,不局限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自由發(fā)揮想象,并不被人物和事件所制約,也可以用逆向思維來提問,進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周瑜,面對這種困難重重的情況,你會怎么做?”立足于教材,不脫離教材內容,又能夠在教材的基礎上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思維空間,讓學生在換位思考的情況下,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并獲得新的收獲和啟示,讓學生成長為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
五、情境式的提問策略
情景式的提問策略是教師教學中經(jīng)常應用的一種提問方式,是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將學生思維帶到情境中,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在情境提問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語言組織的能力以及較強的文章綜合理解力。例如:在教學三年級課文《我不能失信》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你是宋慶齡,你已經(jīng)答應了朋友小珍教她疊花籃,但是你的父母勸你改天再教,你會怎么做?同學們七嘴八舌的回答“會留下來教朋友”,“那么接下來思考一下,我為什么不能失信?”然后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談論,并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情景式的提問,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問題,將自己帶入到課文的內容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帶動學生的情感和情緒,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2]。
綜上所述,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茖W、合理的應用提問策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有效拓展,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沈華.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策略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6(23).
[2]黃旭.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策略研究[J].財訊,2016(12):69-69.
作者簡介:
施曄,女,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qū)文化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