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發(fā)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可見,寫作是閱讀教學的鞏固與發(fā)展。因此,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根據所學文章的內容進行練筆,也就是進行仿寫,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本文將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仿寫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仿寫;教學方法
簡單來說,仿寫就是指模仿范文寫作,要求學生在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事物的理解,寫出在形式上和范文相似但又具有自身特點的作文,這是寫作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還不具備自主創(chuàng)作的能力,這就更加突顯了仿寫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仿寫練習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范文中學習基礎的寫作知識和表達方式,并且讓學生在仿寫中進行應用。此外,教師應該注意的是,仿寫并不是機械的模仿,更不能進行抄襲。為此,本文將從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段落銜接三個方面闡述如何進行小學語文的仿寫教學。
1.遣詞造句的仿寫
詞句是作文基本的構成要素,可以說,在小學語文的寫作中,如果沒有良好的遣詞造句的能力,是很難進行寫作的,或者是使文章的語言枯燥。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的仿寫教學時,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引導學生結合范文的具體語境來理解詞語的內涵,品味詞句的情感和意蘊,并仿照句式靈活表達。同時,在很多文章中還會有一些表示寫作手法的修飾詞等,這樣的詞語看似不起眼,但往往能夠在文章中起到關鍵作用,這同樣是需要學生在仿寫中需要學習的。
例如,在《石榴》這一篇文章中,作者在描寫石榴成熟果皮的顏色變化時,用到的句子是“它的外皮先是青綠色,逐漸變得青中帶黃,黃中帶紅,最后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這是關聯詞中一個典型的用法,用這個句式十分準確地描寫出了事物變化的過程,于是結合這個句式我讓學生進行了仿寫,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所有植物的生長都是有一個過程的,大家在課下的時候可以用‘先是……逐漸……最后……來描寫你熟悉的植物的變化過程”,后來,學生都十分認真的完成了課下的仿寫任務,比如:一個學生寫道:“我把棕灰色的孔雀草的種子埋進了土里,慢慢地,它先是長出了兩片細小的嫩綠色的葉子,逐漸地,葉子變得越來越密、越來越多,最后,在濃密的葉子中,一朵朵金燦燦的小黃花相繼盛開,那樣子就像是翠綠色的翡翠中鑲嵌著幾顆精美的黃寶石,把這幾株孔雀草點綴得十分高貴優(yōu)雅”。再如,在這一節(jié)的授課過程中,我還讓學生用“越……越……越……越……”這個句式進行了課堂隨筆練習,學生思考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春天到了,又到了鮮花盛開的季節(jié),各種美麗的鮮花越開越多,越開越艷”。最終,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生仿寫的語言越來越生動,可見,在仿寫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內容。
2.謀篇布局的仿寫
所謂謀篇,就是用較為合理的順序組織材料,使材料的安排詳略得當,要把最能夠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作為重點來寫,把那些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的材料寫得簡略一些。所謂布局,就是指文章結構的安排,作者會根據需要把一篇文章設計為不同的結構類型。謀篇布局對于一篇文章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良好的謀篇布局能力,不但可以使文章的內容結構更加豐滿,也可以使文章的主題更加突出。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并讓學生仿照文章結構進行寫作練習,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寫作水平進一步提升。
例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這一節(jié)內容時,我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了分析,我對學生說:“從這篇文章的寫作來看,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文章的謀篇布局是采用了先總后分的結構,第一段先總寫了廬山云霧的變幻無常給廬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二、三自然段分別采用總分的構段方式描述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和千姿百態(tài)等特點,在寫廬山云霧的特點時,描述順序是山頭——山腰——山谷——山峰;第二,在串聯廬山云霧的寫作材料時,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聯想”。于是,根據作者描述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云霧的方式,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仿寫任務:根據這篇文章的結構來描寫豐富多彩的校園課間活動。學生思考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站起來讀了一下自己仿寫的內容:“課間活動真是豐富多彩。你看操場上跳長繩的同學,把隊伍排成了一條長龍;踢毽子的同學讓毽子像精靈一樣變化著不同的花樣……大家玩的可開心了”??梢?,在仿寫教學中,謀篇布局的模仿同樣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方式。
3.段落銜接的仿寫
一篇比較好的文章,文章的段落和層次之間是需要用一些句子串聯的,這樣一來,可以使文章的過渡更加的緊密和自然,否則,文章就會顯得支離破碎。因此,在仿寫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模仿一些文章的段落銜接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作文脈絡更加清晰。
例如,在《莫高窟》這篇文章中第二部分分別描述了洞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在寫作中,第二自然段在描寫兩千多尊彩塑時,用“有……有……還有……”描寫了彩塑的神態(tài),緊接著,又用“不僅……還有……”介紹了壁畫的豐富內容,通過這種銜接,使文章的表達更加流暢。因此,在學生的仿寫練習中,我要求學生仿照這篇文章的銜接來描寫自己喜歡的一個景點,在仿寫時,我要求學生注意在文章段落或其他銜接處的自然過渡,多多揣摩用詞是否合理。最終,在多次的練習之后,學生寫作的語言表達也越來越連貫。可見,在學生的仿寫中,銜接處的模仿同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仿寫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不斷完善仿寫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并采用更加恰當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對寫作方法的掌握,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萬英.以范文引路指導仿寫——以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為視角[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1):161.
[2]完興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仿寫訓練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8(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