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茹
摘 要: 大學英語是一門融合知識、能力及素質的綜合學科。由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制約,大學英語課堂對人文知識重視程度不高。項目式教學模式為當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注入多元文化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深厚文化底蘊,提高個人修養(yǎng)。
關鍵詞: 項目式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 多元文化滲透
大學英語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規(guī)模最大、重視程度較高的基礎課程之一,是最令人擔憂同時也最值得探討的課程之一。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束定芳曾調查顯示,“有70%以上的教師坦承自己課堂教學的方法仍然是‘語法翻譯法。他們也知道交際法是目前時髦的教學法。但由于種種原因,如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的語言功底、有限的時間、學生的數(shù)量、考試的壓力等,教師和學生最終發(fā)現(xiàn)還是‘語法翻譯法更‘貼近實際”[1]。近十幾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活動從未停歇,不同理念的教學思想、形式各異的教學方法以各自特有的優(yōu)勢嘗試為新時期大學英語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但在實際教學中,因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講授模式依然普遍存在。這種課堂缺乏語言的交流與互動,限制了學生自由實踐的機會,阻礙了學生使用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習慣和能力的養(yǎng)成,反而助長了學生的惰性,滋生了學生的依賴情緒,使個性化、自主性學習無從談起。這樣的教育必然導致如下結果:經(jīng)過十幾年的漫長學習,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無法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無法借助英語了解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生活中看不懂英語信息、新聞,讀不懂英語作品,造成英語學習費時低效的普遍現(xiàn)象。
2007年,教育部印發(fā)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guī)定“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2],明確指出了大學英語課程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知識技能,更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本質上,英語教育從設立之初就屬于人文主義教育,傳輸英語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匯通、發(fā)揚中西方文化之精華是這門學科一貫的目標訴求。然而,在當前教學實踐中,受應試教育影響,往往將“教學要求與考試要求混淆,助長應試教學風氣,其結果只能任由四、六級考試這一隱性但實際有效的大綱在學生的學習動機中發(fā)揮真正的作用”[3],造成了大學英語教學過度重視語言技能,強調單詞、詞組、句型結構、語法等碎片化知識,忽略對語言文本的思想文化內涵、內在邏輯結構的分析,缺乏人文性和思辨性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忽視文化的熏陶,結果是學生即便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在實際應用中思維僵化、語言蒼白、思辨能力差、知識面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不足。這樣的教育造就的是一個個性能良好的考試機器,而不是精通語言本身,又了解語言所承載的英美國家文化的語言學習者和掌握者。
一、運用項目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注入多元文化的優(yōu)勢
依據(jù)《課程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中,將語言基本技能與人文知識融合傳輸,使英語課程回歸人文學科本位,才有利于培養(yǎng)合格的、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所需要的新時代的外語人才。《課程要求》明確了“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新教學模式應能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2]。因此,若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外文化背景知識、加強文學作品思想解讀能夠使學生獲取多元文化、文學知識,并成為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有效途徑,那么項目式教學法為多元文化注入大學英語課堂提供了有效的操作模式。
項目式教學源于二十世紀初美國的一場教改運動?!?0年代,被引入到二語習得之中;90年代,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它以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及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為基礎,指在一定時間內,學習者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運用學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借助多種學習資源廣泛而深入地探究某一復雜問題,通過系統(tǒng)地分析研究獲取某種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4]。它要求師生依照學習任務,合作完成一系列項目活動,每一個項目包含幾大階段:項目的提出與問題設計、項目的調研與可行性研究、項目的目標及任務設定、項目實施計劃與過程安排、項目成果展示與評估等。整個教學過程是以項目任務為中心進行的,要求學生主動、廣泛地搜集與項目相關的信息與資源,加以分析、整合,由教師引導實現(xiàn)設定項目目標,體現(xiàn)了學習的多樣性、靈活性及主動性。這種方法與《課程要求》中倡導的教學模式思想不謀而合,體現(xiàn)了其他教學模式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1.項目參與中,提升責任感、主動性,重塑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基礎,當下大學英語課堂中諸多問題歸根究底的癥結之一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在漫長辛苦的學習過程中,大量需要識記、背誦的零碎知識點會影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加之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不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模式、保持課堂活力,而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則會耗盡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英語課程的全部期待。項目式教學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全程自主參與研究與討論為主要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結合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共同設定項目方向及研究問題,然后分解任務,即分配給具體的任務小組,其后進行大量調研、分析、整合資料及得出結論工作都有賴于任務小組每一位學生的積極參與。由于在項目小組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或者承擔了一定的項目任務,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積極投入后續(xù)任務的探索實踐中。而且,項目成果匯報更能讓學生體驗成就感和價值感,幫助其重塑對英語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2.項目調研中,鍛煉邏輯組織與批判思維能力。
英語國家都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廣博龐雜的文化,由此衍生的文學作品是風格迥異、思想豐厚。傳統(tǒng)英語課堂上,教師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如此博大精深、龐雜零碎的知識體系講授完整、透徹,而且教師的直接灌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和內化,很容易產生混淆。借助項目式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對學習內容按照不同的任務類型有序梳理,制定不同項目任務的學習主題與學習目標,能夠更加系統(tǒng)化地習得相關的人文知識。學生無論在前期的任務梳理、制定項目主題,還是在項目任務的調研、查證過程中,都需要進行一定的分析、篩選、取舍活動,最終形成條理清楚、涵蓋全面的項目任務或者邏輯嚴密、思維清晰、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的項目成果。這些過程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邏輯組織和批判思維能力。
3.項目實踐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凸顯個性特長。
在項目整個實踐活動中,學生從確定項目主題、規(guī)劃項目進程、安排項目活動,到項目調研及項目成果展示的每一個過程中,不可能簡單地照搬照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小組成員結合各自的興趣愛好,選用能夠反映他們能力和特質的方式方法,經(jīng)過集體策劃而構建起來的。每一個項目乃至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他們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體現(xiàn)。因此,這是一個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才能、凸顯學生個性特征的良好機會。
4.項目評價中,開拓視角、訓練心智。
項目評價可以分為橫向的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及縱向的階段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它的意義在于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動態(tài)跟蹤、反饋、調整和發(fā)展,形成個人學習檔案,可持續(xù)地觀察學生學習狀況,使學生橫向能了解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縱向上能看到自己的發(fā)展?jié)撃堋m椖吭u價環(huán)節(jié)具有教育、激勵、發(fā)展、導向功能。這種多維度交互式的評價方式,有益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開拓視角,進行自我反思,取長補短。積極地獨立思考、自主評價,避免對教師見解的過度盲從,有益于學生心智成長,有益于提高判斷是非、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項目實施中,強化團結協(xié)作和組織規(guī)劃能力。
項目式教學借助小組合作模式,由教師指導,學生具體實施完成。任何項目成果都是小組成員集體的智慧和付出,因此,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還能感受到團結協(xié)作的力量,同時鍛煉駕馭、組織規(guī)劃項目任務的能力,這些體驗是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上無法獲取的,卻是他們受用終生的財富。
二、運用項目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注入多元文化的實踐探索
項目式教學的種種優(yōu)勢必須是在教師指導和學生參與、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項目方向和課程主題等要素的有效結合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xiàn)的。為此,下面將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三單元Fame and Success為例,嘗試探討運用項目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注入多元文化的相關實踐原則。
1.確保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動態(tài)追蹤。
項目式教學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學生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主動參與。教師在項目展開之初,就要對全班成員有合理的分組安排,每組分配以明晰的任務;而且督促每個小組制定出具體的項目實施計劃和任務細化安排,體現(xiàn)每個成員的任務責任,最大限度地保障全員參與的原則。在項目研究階段,教師更要進行實時追蹤,跟進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關注學生的研究進度,并施予必要的引導和幫助,防止學生進入誤區(qū)或困境,保證學生參與的順暢及項目任務的高效完成。例如,在Fame這篇文章中,談到了名利、財富和成功。這個話題雖不新穎,但是值得每個人深思,尤其對于幫助大學生擺正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構建正確的人生理想,意識到生活的本真與價值,避免受到當下浮華的社會風氣影響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經(jīng)過師生商討,項目研究大主題確定為the basic ele-ments of success,再劃分子課題,結合教材內容,相應的子課題包含三項,success based on wealth, success based on fame,以及success based on the well-being of human beings。然后,教師和學生合力搜尋符合相關課題的經(jīng)典文本,經(jīng)過篩選,最后確定第一項子課題結合西方文學史上四大典型的“守財奴”人物故事展開,第二項子課題結合英美文學經(jīng)典作品《名利場》、《嘉莉妹妹》、《了不起的蓋茨比》展開,第三項子課題以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和霍金《我的簡史》展開。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三組,每組承接一項子課題任務,再結合每組任務主題,幫助各小組設計相關研究問題,學生結合研究問題和研究任務做出具體的項目計劃。由于課時有限,大量的閱讀、論據(jù)資料的篩取、整合需要學生課外進行,為避免學生課外學習的盲目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和學生展開討論,提供合理的建議。本項目計劃為期兩周,第一周分解完成閱讀任務,并從文本中摘取相關論據(jù)。第二周小組內部分享摘取的論據(jù)并進行篩選、整合、分析并得出研究結果,研究成果要求以課件和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視角,鍛煉辯證思維和批判能力,同時是幫助學生塑造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階段,更需要教師積極、正確地引導,使學生徹底領悟、接受、拓展及內化相應的知識及觀點。
2.確保項目任務的針對性、合理性。
運用項目式教學法展開教學,一定要確保項目任務和課程主題的高度契合,體現(xiàn)針對性、相關性,保障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有效結合,體現(xiàn)此種操作模式的合理性。首先,要充分掌握教材中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并加以適當外延。比如,F(xiàn)ame一文探討了名利帶來的負面影響,涉及人們對于成功的不同認知。結合這一主題,師生最終選定了貼近主題的九部文學文本,通過文本中不同國家不同歷史背景下,主人公對于成功的不同理解、追求及結果,讓學生從正反角度認識成功的本質內涵。例如,在子課題一中,學生通過文本了解了世界四大守財奴及他們的人生故事,蘇聯(lián)封建農奴制下的沒落地主潑留希金,英國十六世紀資本原始積累初期的高利貸者夏洛克,十七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的資產者阿巴貢,十九世紀法蘭西革命動蕩時期的暴發(fā)戶葛朗臺。從占有財富程度看,他們相對各自時代的普通民眾無疑是成功者,但他們生性貪婪、吝嗇、冷酷、兇狠,執(zhí)著于瘋狂斂財?shù)倪^程之中不能自拔,毫無道德底線,喪失了人性,淪為了徹頭徹尾的金錢的奴隸。子課題二中,學生在《名利場》中看到了出身卑賤的蓓基追逐浮華、虛榮、名利的畸形人生軌跡和她的自我毀滅之路;在《嘉莉妹妹》中看到了鄉(xiāng)下姑娘嘉莉為擺脫貧困,出賣貞操,憑借美貌,擠入美國上流社會的虛無人生;看到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揮金如土的頂級富翁蓋茨比失意、迷惘的人生。子課題三中,從海倫·凱勒和霍金的人生故事里,學生看到了主人公身處逆境,卻以堅韌的毅力克服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開啟了他們傳奇性的人生,留下了無價的社會科學財富。三個項目小組在匯報各自研究結果的過程中,學生感觸到了有錢有名利的“成功”人生并不令人羨慕,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應是物質財富占有度和社會地位的高低。隨后,在開放式討論中,他們得出了成功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合理的人生目標、相應的社會責任、端正的品性素質、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等。
項目式教學將本單元內容由最初的篇章拓寬到九部文學文本,把課文的道德說教轉換成了主人公故事的真切體味,加深了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文本可以學到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歷史、社會、民情,了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洞悉西方社會的文化風俗。從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看,本項目設計發(fā)展了學生的知識結構,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內涵,達到了在語言課堂上注入多元文化知識的初衷。
3.確保項目成果的實效性和價值性。
項目式教學成功與否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價值意義上。為確保項目成果的質量,關鍵之一在于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動態(tài)追蹤與幫助,確保研究過程扎實、有序、系統(tǒng)進行。比如,在這一單元中,引入九部文學作品,為期兩周,盡管依據(jù)子課題分解了閱讀任務,但對于一些閱讀速度慢、英語基礎薄弱的同學依然是一個大問題,學生沒有讀懂文本內容,自然談不上有實效的成果見解。此時,教師可以搜索介紹一些作品的簡寫本、中文譯本,相關學術論文等資料,幫助學生解決閱讀困難、取證困難的問題。其次,教師要善于運用項目評價機制,在學生進行項目研究過程中,介入過程反饋、階段評價,避免學生研究過程中的導向失誤影響項目成果質量。項目成果匯報完畢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積極自評、他評,再次清晰有序地梳理各項目小組成果中有實效、有價值的部分,以便其他同學接收、內化;同時指出各小組欠缺部分,幫助項目小組完成反思、改進和提升。最后,教師要根據(jù)小組之間的不同學習表現(xiàn)給予客觀評價,進行評分并以平時成績納入期末成績當中,以便督促和保證學生學習效果。
三、結語
新時代社會背景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更高的期望。大學英語教學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鞏固語言技能、拓寬知識緯度、深化知識結構,以滿足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于外語人才的普遍需求。項目式教學模式為當下大學英語課堂注入多元文化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助于學生積累文化知識、深厚文化底蘊、提高個人修養(yǎng),有助于學生在多種文化差異中辨識出科學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構建正確的人生導向,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8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3]程曉堂,康艷.關于高校英語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6):40-44.
[4]王勃然.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項目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東北大學學報,2010(2):168-174.
項目基金: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項目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7〕GHB20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