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需科學處理“預設”與“生成”兩者之間的關系。在設定好目標之后,經(jīng)由師生的努力及合作,形成新的、具有一定價值的目標,進而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與預設性的統(tǒng)一。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預設;生成
引言
綜合實踐活動將學生的生活與社會生活、相關知識融合在一起,屬于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特點就是生成性。為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需依據(jù)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精心預設。教師通過預設實踐活動的主題、情境,指導學生自己通過學習,獲取相關知識。
1 “生成”與“預設”具有密切聯(lián)系
部分教師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并不需教師提前進行預設。但是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其他學科一樣均需進行精心預設,為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需在課前進行預設。怎樣的預設才可形成良好生成效果則是我們需深思的問題。
1.1以學生為本進行預設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為自己處于主要地位,認為學生的思維需跟隨自己的思維,不能違背。假設教師一直堅持此種思想,將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教師需重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需尊重學生,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如此才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某教師在進行綜合實踐教學時,讓學生介紹了自己的學校,之后由教師點出了“護綠在校園”這一主題,并向學生展示了部分學生破壞環(huán)境的圖片,要求學生分析這些學生的行為是否正確。此教師的錯誤之處在于,展示的照片都是負面照片,這將影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此種教學方式不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也將影響教學效果。
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觀念將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積極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需尊重自己的學生,信任自己的學生,給予學生發(fā)展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及想象力,這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1.2簡化課堂結構
教師需在教學前進行思考及設計,明確教學重點及學生可能存在的疑惑點。如此才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提升教學效率及教學效果。
(1)花時間講解重點、難點
任何一堂課,都不可能完美無缺。若教師過于重視教學的完美性,將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及科學性,致使整個教學過程過于擁擠,因此教師需盡量簡化課堂結構,明確教學重點及難點,如此才可在豐富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保證教學質量。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訪問活動時,由于學生對訪問了解較少,學生并未掌握訪問的要點。絕大多數(shù)學生疑惑的是訪問前需進行什么準備工作、怎樣才可保證訪問可順利進行,這些也是教師教學的重點。為突出重點,教師在教學前進行了預設。
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景:學生通過何種方式了解聽課教師如何度過自己的十歲生日。之后,教師安排學生在課堂上模擬辦公室采訪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教學效果較好。然后,教師選擇一名同學到講臺與教師進行模擬。由于緊張與害羞,學生并未完成模擬采訪任務。由此,學生直觀的了解到采訪的難點。教師就這些難點與學生進行了討論,并制定了采訪方案,以保證采訪可順利進行。通過此種方式,可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有用知識。
(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孔子曾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逼浜x就是,教師教學需適當、適度,在學生“不悱”時,教師需適當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及思維能力。因而,教學前教師需預設學生學習的重點及難點,并適當進行點撥,以提升教學效果。
《走進民工》這一課,由于學生并不了解何為“民工”,因而學生更想了解“民工的經(jīng)濟收入”“留守兒童生活狀況”等幾點問題,這也是此次教學的重點及難點。由于教師在課前已有預設,因此在學生提出問題時,向學生展示了幾張照片(民工工作環(huán)境、學生為留守兒童捐款等圖片)。學生通過觀看這些圖片,提出了幾點新問題:“我為民工子女獻愛心”等。此時,教師又展示了公辦學校為民工子女免除學雜費、書本費;為民工建設社區(qū)等。這些圖片使學生更加懂得怎樣關愛弱勢群體。
教師在學生“悱憤”時進行適當點撥,可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這對拓寬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3精心設計課堂細節(jié)
教師在課前,不僅需進行預設,還需精心設計課堂細節(jié)。一些細節(jié)方面的設計,可充分展現(xiàn)教師的綜合素質及教學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豐富、生動的課堂教學,大多出現(xiàn)在課堂教學細節(jié)之處。因此,教師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時,需重視課堂細節(jié)設計。教學活動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就是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因而,教師需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
仍以《走進民工》一課為例,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相應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為學生展示本地區(qū)建筑圖片,并要求學生形容現(xiàn)在的發(fā)展情況(大多數(shù)學生會以“蒸蒸日上、美好”等詞形容)。之后,教師向學生展現(xiàn)民工的工作圖片、生活圖片,并要求學生形容其生活。由此兩組圖片,學生可了解到民工這一弱勢群體的生活與困難,并了解這些民工群體對城市發(fā)展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影響。此時,教師可提出本課主題——走進民工。
此種方式不僅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學生通過圖片可直觀的了解到民工對對城市發(fā)展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了解到民工是值得我們尊重、愛戴的。此外,此種方式也可使學生了解怎樣關愛弱勢群體。此種教學方式可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升教學立意。由此可見,細節(jié)設計可提升教學效果。
2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2.1合理利用現(xiàn)場教師
部分教師在上公開課時,過于重視學生的表現(xiàn),并未與聽課教師進行溝通及互動,這些教師也可作為綜合實踐課的教學資源,例如:教師在上某節(jié)公開課時,學生需設計調查問卷,而學生并不了解怎樣設計調查問卷。此時,教師邀請聽課教研員為學生講解如何設計調查問卷。通過教研員生動的講解,學生了解了如何設計調查問卷,如此不僅可及提升聽課教師的參與度,還可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
2.2科學利用其它教師
為提升學生學習效果,需加強各個教師之間的溝通及合作。當所有教師團結在一起,將有效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及科學性。例如:三位教師分別負責某個實踐活動的開題、制定計劃及修改計劃三堂課。由于三位教師共同參與到這三堂課中,使得整個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有所提升。此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課堂突發(fā)事件等,以提升教學效果。
3 結語
總之,為保證“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性,教師需深入課堂及生活,充分了解學生,在課前進行科學預設。教師需注意的是,切不可過于追求完美扼殺學生的“真實”,如此才可保證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有用知識。
參考文獻
[1]黃粥治. 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 考試周刊,2016(24):156-156.
[2]黃俊紅. 淺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究性和生成性特質[J]. 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6(4):36-37.
[3]周嘉.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中生成資源的有效利用[J].新課程(中),2017(06):22.
作者簡介
王景輝,1986年10月,女,漢,江蘇淮安,本科,淮陰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