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在教學中需要得當?shù)慕虒W方法以及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更高效地吸收知識并對于物理這門學科有系統(tǒng)性地認識。本文探討了在諸多初中物理教學方法中地選擇方法并對于其體例地創(chuàng)新進行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教學;教學實踐
初中物理是初中階段比較重要地課程,也是物理在義務教育階段中黃金時期。這是由于學生在這個時期正是培養(yǎng)物理興趣地好機會,只有有了積極地學習態(tài)度,才能在不斷地進步中收獲成績。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jīng)驗,探討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選擇與創(chuàng)新。
一、注重學生差異,實施分層教學的學習方法
教育是一個“良心”活,教學中講究公平、公正、公開、一視同仁的原則,但是,決不能毫無差別地應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要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這才是提高物理課堂學習效率的關鍵。學生雖然同在一個班級,但是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不同的智力發(fā)育和潛力傾向等,教師必須要通過平常的教學實踐或交流談話,明確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知識接受能力,做到心中有數(shù),然后進行分層教學,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提高物理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所謂的分層教學絕不是只注重智力發(fā)育好,聰明的學生就積極地培養(yǎng),而學習較差的就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而是根據(jù)學生知識體系、能力水平以及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合理地、有效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讓學生在物理的學習中找回自信,這才是教學的關鍵。例如,一個教師在講人教版物理中電與磁的時候,因為電壓與電阻以及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都是抽象的,看不到也摸不著,但卻是真實的存在,假如對物理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學習,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應用分層的教學方法,將理解能力好的學生與理解能力稍差的學生分開,然后重新組合,讓理解能力好的學生做組長,側重對他們的教學,再由他們?nèi)ソ唐渌膶W生。在利用多媒體輔助對物理知識進行分解,動態(tài)的演示。這樣物理課堂學習氛圍更加強烈,很少有走神的學生。課后教師再測試學生對這小節(jié)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結果比平時高很多,可見分層教學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很有效,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二、模擬比喻法學習基本物理概念與規(guī)律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多種測量性器具。在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些儀器在操作使用過程中存在相似之處,因此在教學生利用和操作這些程序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比較方法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和明白其中的操作要領和技巧。例如,刻度尺、溫度計、天平、量筒、電表等操作程序具有相同之處。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利用比較法,引導學生對這些程序進行比較分析。具體來說就是:(1)觀察時,對于刻度尺不能使用自己用已磨損的零刻線;對體溫計使用前要甩;對彈簧測力計、天平、電流表和電壓表等。使用前要校對零刻線。(2)放置。使用時要正確放置(或正確連接電表),刻度尺要沿著所測的直線;電流表必須串聯(lián)在電路中并選用合適量程等。(3)讀數(shù)。使用刻度尺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使用溫度計時視線要與溫度計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使用量筒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使用天平時要把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與游碼在標尺所對的刻度值相加等。(4)記錄。當然,任何測量值都必須帶單位。這樣,即使學生不能嚴格地按教材上的原文陳述.也可按歸納的8個字回憶,然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種知識建構的方法深受學生歡迎。物理概念和基本規(guī)律是學生了解現(xiàn)實世界,理解物理之美的重要內(nèi)容。
一些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往往具有抽象化難以理解的特征,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掌握這些規(guī)律,需要通過模擬與比喻讓學生在心中產(chǎn)生自我認知和自我概念的構建,這些學生對這些概念和規(guī)律不需要死記硬背。就能達到熟練掌握和理解的目的。如在講解電流的概念時,可以通過空氣流動、人流、水流來打比方,講解電阻的概念時,把電阻比成是一條山路,導線的電阻幾乎為零,看成是平路。因此導線與電阻并聯(lián)時,電流當然是走平路而不爬山坡。這樣描述短路的情景生動形象。
三、注重實驗實踐,培養(yǎng)立體能力
物理學也是一門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學問。根據(jù)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學生實驗實踐的能力,也是物理學應該具有的培養(yǎng)目標。以下是應該著重培養(yǎng)的能力。
(一)觀察力
注重學生的試驗實踐的基本是要讓學生熟悉各種物理儀器的操作,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原理構造,基本結構,達到正確操作不慌張。在實驗預習準備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預先猜測結果,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同時物理老師也要在備課充分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最后通過小組或者是自由交流的形式解決問題。在實驗過程中,要著重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老師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提醒學生對每一個現(xiàn)象,每一個重要步驟重點觀察,抓住重點,加深學生印象。這樣在老師的引導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正確高效的觀察方法,通過討論分析,最后總結出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提高學生觀察不單單只體現(xiàn)在課堂的實驗上,作為物理老師可以從日常生活等入手提出問題。
(二)語言表達力
物理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應該承擔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考,發(fā)散思維的責任。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會發(fā)現(xiàn),某些很簡單,邏輯較清晰的答案,學生在表述過程中往往會顯得不知所措。具體表現(xiàn)在說不清楚重點,條理不清晰,甚至很多人回答時磕磕絆絆。其實,學生不是不明白問題的所以然,而是缺少一定的表達組織能力。這點缺憾體現(xiàn)了兩種情況,一方面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夠,要點記憶不扎實;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學生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的欠缺。因此,物理學課堂教育中理應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往往都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不管是表現(xiàn)出來還是潛在的,都潛力巨大。而此時能夠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就是任課老師。物理老師不僅要充分備課,而且在課堂講解過程中還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表達措辭。這就要求老師講課條理清楚,邏輯清晰,前后連貫,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達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四、小結
探究創(chuàng)新物理教學方法需要每位物理老師不斷嘗試、不斷總結,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和引導者,需要有不斷提高課堂效率的意識,同時也要具備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讓學生學到知識,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師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石桂英.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選擇與創(chuàng)新探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7(4)
[2]鄭志明.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選擇與創(chuàng)新探究[J]. 學周刊,2017(35)
作者簡介
唐電生(1976年—),男(漢族),湖南衡陽,衡陽市成章實驗中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初中物理教學。
(作者單位:衡陽市成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