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貞
摘 要:《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學科,而因教育發(fā)展催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典型表述的四個維度中就有“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這一關(guān)鍵內(nèi)容——無論是課標,還是核心素養(yǎng),都強調(diào)“語言文字運用”(以下簡稱“語用”)的重要性。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不但是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重要區(qū)別所在,更是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所在。
關(guān)鍵詞:電子書包;語言文字運用;嘗試
當小學語文教學遇到電子書包,又是怎么一個局面呢?語文學科,通過對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最終指向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根據(jù)電子書包自身功能特點及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提出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的教學策略,只要充分利用電子書包的資源豐富、交互作用強等特性,就能更大程度地發(fā)揮電子書包在語用訓練中的優(yōu)勢,也能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谶@樣的理念,本人做了以下嘗試。
一、運用電子書包強化語用訓練的嘗試
1.話題討論
讓學生利用電子書包的討論功能,針對所給的感興趣的話題、閱讀感受等主題進行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待所有學生完成自己的觀點展示后,要求學生對其他同學的觀點進行跟帖回復。這種當代學生喜聞樂見的“頂帖蓋樓”的新型交流方式,既讓學生充分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鍛煉了語言組織能力,同時還分享了其他同學的意見。教師在討論點評環(huán)節(jié),還可以對學生的帖子進行圈畫批注,并選擇性地分類點評。
2.小練筆
電子書包中大量的數(shù)字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素材。在教學《刷子李》一課時,為讓學生對“人物描寫方法”在感悟的基礎(chǔ)上學會運用,設(shè)計了一個練筆的環(huán)節(jié):
我給學生推送一個視頻,觀察視頻里的人物表現(xiàn),然后再利用電子書包的“互動討論”模塊以回帖形式進行練筆訓練,互相點贊、評價。觀察視頻后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jié)果用規(guī)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這是處理信息能力的體現(xiàn),是適當?shù)厥褂谜Z言技能的體現(xiàn)……語用的訓練落實,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3.單元作文指導
至于在單元習作指導方面,因為有了電子書包,語用訓練更有針對性。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單元習作《我的小伙伴》時,課前,教師在“互動討論”模塊上傳微課《如何寫好習作<我的小伙伴>》,學生觀看后以“回帖”的方式進行習作,并上傳。這個微課可以供學生自主學習需要時觀看,是以解決問題為內(nèi)容定位,同時也是“影子教師”,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能給予學生即時的幫助。
二、對于運用電子書包加強語用訓練的思考
1.電子書包,讓語用訓練的起點不一樣,更有針對性
(1)這前置性學習,讓學生學習語用的起點不一樣
首先,是學習時間存在差異化。傳統(tǒng)課堂的“齊步走”會導致學習基礎(chǔ)好的學生由于要與教師的教學同步,從而沒時間拓展自己的學習空間,基礎(chǔ)不好的學生在與教師的教學同步中,被教師拖著走,一知半解或完全不懂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
其次,學習內(nèi)容微型化。短小的習作微課更加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有利于學生全程保持注意力,更高效地利用短時的學習時間進行有效的知識建構(gòu)。
有了這前置性學習,學生自學中摸索、理解,只要能充分到位,課堂上學生就能更好地把握重難點,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2)這前置性學習,讓教師開展語用訓練的起點不一樣
有了前置性學習,學生把自己的習作、練筆、話題……在電子書包里的“互動討論”上傳,老師就可更清楚學生前置學習的情況,在老師了解了學生哪些會了、哪些不會的情況下,在老師更清晰地捕捉到學生在書面表達上存在的問題后,老師就更清晰自己的教學起點,語用訓練的教學設(shè)計就更有針對性。所以說,從教師角度來說,語用訓練的教學起點也不一樣。
2.電子書包的應(yīng)用,能彰顯語用的內(nèi)涵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研究會理事長陳先云老師,曾經(jīng)用“理解、表達、交流、分享”四個維度來認識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內(nèi)涵。而電子書包運用于語用訓練,其自身的開放性、交互性強的特點,正能彰顯語用內(nèi)涵中的三個維度——“表達、交流、分享”。
其次,因電子書包網(wǎng)絡(luò)強大的交互性,生生、師生間不但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實時互動交流,還可以進行回帖、留言等非實時性互動交流。在這兩種互動交流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非常突出的,而作為發(fā)貼人、推送學習資料的教師,其主導作用并沒有被弱化。
再次,無論是“表達”,還是“交流”,都是學生把自己獲得的想法、知識、情感、價值觀等與別人分享,是有“聽眾指向”進行的分享,是希望“聽眾”知道、理解,以此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滿足——這就是語用中“分享”的內(nèi)涵。
語用,聽起來很難,但電子書包、網(wǎng)絡(luò)平臺對孩子們來說吸引力還是很大的。有了電子書包豐富的資源庫,有了電子書包及時、自由的互動交流平臺,有了電子書包實時評價、反饋的能力,堅持語用訓練,建立階梯式的語用訓練系統(tǒng),通過多表達、多評價,把理解、表達、交流、分享作為一項整體的活動來探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又怎么會是空白呢?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謝麗紅.基于電子書包的互動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