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運朋
摘 ?要:信息化教育要求教育與技術的有機融合,以提高教育質量。教育與技術的融合過程中,要求正確看待技術與教育之間的關系,不能只停留在技術使用的表面和形式上,盲目跟風,而是要對現(xiàn)有技術進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技術究竟應該怎樣促進教育。當下,電子書包應用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熱點,掀起了電子書包進課堂的熱潮,但在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了跟風的現(xiàn)象,需要對相關問題現(xiàn)象進行深入細致探討,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背后的問題本質,即教育中的技術使用的認識誤區(qū),進而針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電子書包;技術;整合
中圖分類號:G434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0-0012-03
一、引言
在信息時代,社會強烈依賴于教育,教育將處在社會結構的核心位置。若是說過去任何技術對教育還只是參與、輔助、可有可無的工具的話,那么21世紀以來,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和規(guī)模進入教育領域,指引著教育由封閉轉向開放,由傳統(tǒng)轉向現(xiàn)代,由手工制作轉向信息技術化的巨大變革,這種變革不斷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深化。因此,對新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并探尋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才能更有效地運用技術促進教育發(fā)展,從而促進社會的有效進步。
二、研究背景
1.教育信息化的推進
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適應變化與創(chuàng)新是信息時代的生命線,只有學會了合作/協(xié)作才能生存與發(fā)展,只有掌握了更新更多的信息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信息時代呼吁新型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性學習、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以及基于技術的學習在當今社會的號召愈演愈烈。
在全球信息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始終密切關注信息化的走勢及其對教育變革的影響,這些關注體現(xiàn)在一系列政府的綱領文件與教育規(guī)劃當中。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不斷頒布綱領,其中都明確要求重視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教育技術手段的現(xiàn)代化水平與教育信息化程度。
2.電子書包的興起
教育信息化在推進,新技術在不斷更新,電子書包作為一種新技術應運而生。其作為現(xiàn)代媒體技術的新熱點,主要采用嵌入式技術的基礎支撐軟硬件平臺。電子書包可視為一種以網絡、移動設備為基礎,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的軟件為架構,動態(tài)開放教學資源為靈魂,支持移動學習甚至終身學習的數(shù)字化學習空間[1]。同時,近年來政府支持電子書包發(fā)展,把其作為一個政府行為,促使電子書包的應用掀起新的熱潮。上海市電化教育館張迪梅認為發(fā)展電子書包是順應社會和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其功能意義已是傳統(tǒng)書包所不及的[2]。
三、電子書包的跟風現(xiàn)象及反思
電子書包已被多個地區(qū)提上教育議程,得到了電子書包關涉群體的廣泛關注,有觀點就指出電子書包代替?zhèn)鹘y(tǒng)書包及其的發(fā)展應用已是必然,但要對在普及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尋求一條電子書包的發(fā)展之路。[3]
1.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受到阻礙
現(xiàn)行的教學目標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層次,然而在這三個層次里無不體現(xiàn)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的目的最終也應歸結在學生思維的提高。然而,學生的思維應該怎樣培養(yǎng)才能更加有效呢?這是很多學者所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主動建構自身知識結構的過程逐步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只有從小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進行思考解答,在這種反復訓練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但是,由于電子書包連接著互聯(lián)網,學生遇到問題只需網上搜索即可找到滿意解答,自己就沒有進行真正的思考,進而也不能形成對問題的獨特見解,思維也就逐漸變得懶惰起來。
2.學生書寫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阻礙
電子書包上輕松快捷的復制、粘貼、轉換等功能,再加上電子郵件的收發(fā),師生更加青睞于電子檔,而對于繁雜又慢的傳統(tǒng)紙筆使用減少??墒牵@樣雖提高了作業(yè)速度,卻忽視了學生書寫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了書寫能力的逐步退化。
3.學生學習偏重于間接經驗
學生學習一些新知識時,需要通過自身的直接經驗和前人或他人的間接經驗才能獲得。電子書包將現(xiàn)實中能實現(xiàn)的或不能實現(xiàn)的統(tǒng)統(tǒng)囊括其中,給學生造成便利,對于應該通過親身經歷去觀察體驗的知識,他們大多利用電子書包,就足不出戶的完成作業(yè),可視效果往往不理想。過分依賴間接經驗并不利于知識的有效獲得,知識是需要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共同作用獲得的。
4.電子書包本身也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電子書包包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樣信息,其格式應該統(tǒng)一標準,兼容性強,易于移植。而電子書是電子書包的主要內容,與傳統(tǒng)紙質書本相比,其人性化、非線性化、智能化且可以重復使用的優(yōu)點不難發(fā)現(xiàn)。但是,格式不統(tǒng)一,很難轉換甚至無法轉變。此外,電子書的內容多是名著小說,資源少且收費,成本較高。其次,電子書包的硬件、軟件也需改善,其學習平臺所必備的師資、教學資源、教學管理以及網絡支撐還很不完善。已開發(fā)的網絡教學平臺,分類混亂,學生需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尋找資源,不僅浪費時間,也容易讓學生失去信心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再者,每個人的知識體系都由科學知識、本土知識和個人知識三個部分構成,且這三部分內均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分,電子書包太過于注重顯性知識。
四、電子書包應用的理性思考
1.技術促進教學:技術支持教育的理想
技術作為人的創(chuàng)造物,它的本質不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因此要從人出發(fā)去理解和認識技術,從技術出發(fā)來認識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根據馬克思的觀點,技術不是什么抽象物體,技術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外化,它所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技術才能夠正確地改造并正確使用技術。在技術時代,一切外物的價值都在于其是否滿足人類的需要為評價指標,其存在價值也就在一定限度內得到體現(xiàn)[4]。
眾所周知,教育的信息化已是大勢所趨。數(shù)年的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相關概念已獲認可,即在教育領域廣泛而深入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與發(fā)展的過程[5]。筆者通過教育研究、總結經驗等方法,總結發(fā)現(xiàn)許多學者均對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持有不同觀點,存在爭議。
在回顧了1912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研究,克拉克總結出傳統(tǒng)的設計者在使用特定的媒體來傳遞教學時并沒有太大學習收獲。他認為,傳統(tǒng)媒體只是承載教學信息的載體并不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像用卡車運輸食物并不能引起營養(yǎng)的改變一樣。在他看來,對于一個給定的學習目標,影響認知過程的媒體操作方法是必需的。要想獲得成效,設計者就必須找到一種能將認知過程解釋成學習者能夠理解的標準系統(tǒng)的方法。根據克拉克的觀點,知識的傳播和運用何種媒體是無關的。這種觀點還是有點欠佳的,運用更加恰當?shù)拿襟w技術可以使傳播更加智能化、形象化,提高傳播的有效性。媒體技術的恰當運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然而,在1991年,Robert Kozma提出了和克拉克不同的觀點,Kozma認為,克拉克的卡車媒體觀使得媒體本身與方法之間產生不必要的分歧。他提出學習的一種交替理論,即學習者通過從周邊環(huán)境獲取信息,并與已有的信息進行整合來策略性地完成自己的認知建構過程。按照Kozma的觀點,媒體在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Kozma還總結出了視聽媒體作為學習工具的優(yōu)缺點。有的學習者會忽視傳輸設備,而對于有的學習者,Kozma認為,媒體的精心使用將會使他們在建構知識方面獲益。和克拉克的觀點相比,Kozma呼吁繼續(xù)媒體的對比研究。
另外,加拿大著名的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曾經指出,媒體是人體的延伸[6]。并認為媒體即是信息且有冷、熱之分。據此,則印刷品是人眼的延伸、無線電廣播是人耳的延伸、電視則是人耳和眼睛的同時延伸、傳聲器是嘴巴的延伸、計算機則是大腦的延伸。每一種新媒體的出現(xiàn)都是一種延伸,而每一項新的延伸,都會使人的各種感官的平衡產生變動,都會對人的能力進行發(fā)展。在麥氏的思想視野中,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而是人的身體、精神的延伸。媒介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覺方式和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麥氏從一種人性化的角度解說了媒體技術的作用,給人以思考,媒體技術這種智能化技術怎樣才能更有效地來延伸人類。但是萬能媒體是不存在的,各種媒體技術都是互補的,應該有效組合使用,新媒體技術也不是傳統(tǒng)媒體技術的簡單更替,而是一種補充。施拉姆也認為“全能媒體”是不存在的。
筆者綜觀這些學者的觀點認為,從媒體技術本身的屬性來看,媒體技術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密切相關,要注重媒體技術的內在本質。媒體技術是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發(fā)明而來,它又反作用于人類本身。如課本不僅僅呈現(xiàn)的是文字,而是一種文字思維,是我們與古人的對話交流;圖像所展現(xiàn)的也不僅僅是線條和顏色,而是一種整體效果,是畫者所傳遞給我們的一種思想內涵;語言也是說話者的自身的想法;計算機則是用多種呈現(xiàn)方式來表達設計者的思維的,因此計算機又叫做電腦。所以,筆者認為媒體技術是一種很有智慧的思維,承載著傳遞者的建構過程。只有將媒體技術結合教學實踐,并與教育進行整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2.走出技術使用誤區(qū):技術優(yōu)化教育的前提
要走出新技術使用的誤區(qū),就必須對師生雙方提出較高要求。在教師方面,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教學監(jiān)控能力以及信息素養(yǎng),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應該包括對信息的敏感性、應用能力以及整合教學的能力。在學生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篩選信息能力以及有效利用信息能力。師生信息素養(yǎng)提高了,才能理性應用新技術,有效促進教學。師生自身素養(yǎng)提高了,才能夠理性對待新技術,并進行正確使用,走出技術使用誤區(qū)。
3.理性應用技術:技術優(yōu)化教育的保障
(1)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新技術的應用,互聯(lián)網的普及,使得許多信息唾手可得。在這浩瀚的知識海洋里,學生不能只依賴于新技術,要從小培養(yǎng)善于思考的習慣,在自己真正思考過后再向他人討論或者網上搜索解答。教師也要善于啟發(fā)引誘學生,讓學生多動腦筋,多思考。此外,紙質書籍更具想象力,更加易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一些多媒體所呈現(xiàn)的直觀效果、虛擬現(xiàn)實就多有不足了。所以,新技術固然可以將現(xiàn)實中觀察不到的現(xiàn)象或者難以實現(xiàn)的過程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呈現(xiàn)。但是,新技術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面就顯得不是那么有優(yōu)勢,新技術并不是處處都適合使用,更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而是要合理使用。比如說對于有的現(xiàn)實中很難實現(xiàn)的內容可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呈現(xiàn),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對于化學生物等的實驗,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以直接經驗獲得,理解才更深刻。而對于種子發(fā)芽的實驗可通過實際生活觀察和多媒體的模仿結合使用方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要注重學生的書寫能力
學生在網上搜索答案比較方便,搜索到之后只需復制粘貼便成為自己的東西,現(xiàn)在網上也不斷出現(xiàn)一些新技術,如何復制那些不易復制的內容,如何將書本內容復制到電腦上等。有的老師甚至也明確要求學生必須使用電子檔,電子郵件的使用便利,也推動著電子檔代替手寫版的更替,自然這種種便利使得師生們樂此不疲。自古就有字是人的門面、字如其人等的說法,強調手寫書寫的重要性。中國書法是一門很深的藝術,沒有基本的工筆很難實現(xiàn),而這工筆的實現(xiàn)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鍛煉。電子檔固然方便,但萬不可忘本,把祖國的書法丟棄腦后,仍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
(3)要注重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結合
一些新知識經過新技術直觀形象的展現(xiàn),的確使得很多難以理解的知識更易接受,也易于學生自身知識的建構。人類的進化,知識的拓展也正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理論的基礎之上逐步發(fā)展的,很多的理論知識都是經過間接經驗獲得的,然而,直接經驗也是很重要的,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也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更具有說服力。
五、結論
理性對待新技術,做到技術與教育的有效結合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從而促進技術的發(fā)展。這就要求做到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即信息技術作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知工具、教學活動的主要媒體,真正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的各個教學要素中。因此,筆者希望,師生可以結合自身條件,考慮媒體技術的特征,理性思考,合理選擇適合的媒體技術來輔助自己目標的實現(xiàn),不要不假思索的一味跟風。這就要提高學習者及教育者們對電子書包等技術的全面認識,樹立正確的技術觀,加強對技術的研究與利用,在加深對其認識的基礎上,有效使用。
參考文獻:
[1]楊曉新.基于云平臺的電子書包構想[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1):24-27.
[2]張迪梅.“電子書包”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推進策略[J].上海市電化教育館,2002(6):87-89.
[3][6]張立銘.電子書包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探討[J].公共計算機教研部,2011(5):91.
[4]弗里德里?!だ?技術哲學導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3-24.
[5]祝智庭.現(xiàn)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3.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