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琴
摘 要:當今小學語文教學,面臨著一些困惑:為什么語文課越來越沉悶了?為什么學生越來越不能感受到語文課堂帶給自身的快樂?鑒于此,從小學語文結(jié)構(gòu)化視域下的生活課堂之問題透視、生活課堂理論依據(jù)、生活課堂策略建構(gòu)三個維度聚焦“生活化課堂”,力求讓課堂更具有生活、生命氣息。
關鍵詞:小學語文;結(jié)構(gòu)化;生活課堂
一、小學語文結(jié)構(gòu)化視域下的生活課堂之問題透視
(一)對生活課堂認識的缺位
當今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多地依賴課本,忽略了與生活的關聯(lián),斬斷了課本與生活的橋梁,從而忽略了學生作為本體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的認識,缺乏對“生活世界”的關照。
(二)對學生差異認識的錯位
筆者通過對教師的訪談和平常的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很少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總是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而不是根據(jù)每個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缺乏“適度的課堂張力”,學生很難從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靈動。
(三)對生活教育策略的讓位
語文教學應從學生出發(fā),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連,強化生活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在這樣的情勢之下,“生活課堂”已呼之欲出。
二、小學語文結(jié)構(gòu)化視域下的生活課堂理論依據(jù)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他認為,生活即教育。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要尊重生活的原生態(tài),要從生活中汲取前進的動力。
(二)“以學定教”理念
多元智能觀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能領域,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自己意義上的成功,所以,面對不同的學生,要學會善待、寬容、鼓勵,強化“放大鏡”效應,“以學定教”,讓學生獲取最大化的價值增值。
(三)“活動建構(gòu)”理論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師的職責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
三、小學語文結(jié)構(gòu)化視域下的生活課堂策略建構(gòu)
“生活課堂”,就是讓語文教學融入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教學的支撐點、延伸點。構(gòu)建生活化語文課堂,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
(一)“生趣”在靠近語文中絢麗
生活之趣,趣在知性,趣在意味。當生活遇到語文,憑借教材,因時、因地,才會進入絢麗的新常態(tài)。
1.“情”與“趣”相伴,讓學生獲取真切的情感體驗
“情”與“趣”相伴,是真切情感體驗的激發(fā)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一課時,學習漓江的水一段,“靜”“清”“綠”的特點讓人不由自主地投入感情,仿佛身臨其境,走進了桂林,走進了漓江。教師可以從中挖掘美中的趣味,“看見江底的沙石”,赤腳其中,該是怎樣的景象?“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鞠一捧水,做成玉佩可好?學生聯(lián)系生活,趣中悟情,趣中理解,趣中求知。
2.“形”與“象”相隨,讓學生產(chǎn)生真實的情感共鳴
如果讓書中的形象豐實起來,那么,學生便會產(chǎn)生真實的情感共鳴。以《荷花》教學為例,走進文本,便能仿佛置身生活情境:一池美麗脫俗、清新無比的荷花展現(xiàn)在眼前,或開或半開,或紅或綠,或靜或動,跟隨作者,我們可以賞“冒出”之美。理解“冒”,感受力量;表演“冒”,體悟活潑;想象“冒”,代入自身。我們可以賞“姿勢”之美,想“姿勢”之美,讀“姿勢”之美;我們可以化出“舞蹈”之美,角色體驗,跟隨情感。這樣的“形”與“象”的碰撞,讓語文學習效果最大化。
3.“靈”與“活”相擁,讓學生接受真摯的情感熏陶
生活語文,我們還要嘗試以學生的視角來關注文本,靈活學習,發(fā)現(xiàn)潛藏在文字后的秘密。如《花瓣飄香》閱讀第2自然段時,小女孩仿佛就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了。這個時候,我們要放慢速度,在腦海中過過電影,讓小女孩的一個個動作如慢動作般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不難發(fā)現(xiàn),小女孩的“動作輕輕”,透過輕輕動作的是“暖暖初心”。在學習小女孩給爸爸回信一部分,同樣,讀著信,我們仿佛看到了在南沙當解放軍的爸爸閃爍的淚花,心也不由得柔軟,“短短回信”彰顯的是小女孩的“拳拳孝心”,還有比這更真實的生活、更真摯的情感嗎?
(二)“生情”在感受語文中婀娜
“生情”往往在感受語文中自然而然旖旎、婀娜。如《水》這篇課文的教學,課文圍繞“水,成了村子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來寫,教師抓住中心句,聚焦中心詞,引導孩子厘清課文脈絡,聯(lián)系孩子實際,直指課文核心,有水有什么快樂呢?“有水之樂”“無水之苦”并不是講出來的,而是教師將這種情感悄然傳遞的,生活不管多艱苦,我們都要快樂面對!這樣的情感,是文中所得,更是生活中所得。
(三)“生思”在運用語文中拓展
語文教學應該是生動活潑、充滿著豐富的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要充分拓展語文教育的內(nèi)容、形式與渠道,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1.與自然活動親密對話
要重視為學生創(chuàng)造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的機會和條件。如在《荷葉圓圓》《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等課文教學時,我們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在社會中自主學習。
2.與學校活動交響合奏
生活課堂并不是孤立的,我們的寫話、作文等更多的是從學?;顒又屑橙∷夭?,汲取營養(yǎng)。如學校的植物角,給了學生觀察的空間;學校的花鼓、龍舞社團,給了學生寫作的素材。
行走在生活語文實踐的路上,教師應充分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人文情懷,不斷創(chuàng)新,勇于嘗試。那么,我們的教學實踐將會充滿魅力,綻放童心。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官賽華.生本理念與課堂教學[J].文學教育(下),2009(2):54-55.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基于結(jié)構(gòu)映射理論的小學語文結(jié)構(gòu)化教學研究》(課題編號:D/2015/02/329)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