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波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梁和媒介。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而能否科學地設計出新穎、巧妙、擊中重點、觸及難點、激發(fā)思考的問題,將成為課堂教學是否高效的關鍵。本文中筆者對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設問”進行了幾點思考,以期對初中歷史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設問
一、“有效設問”的基礎:根據(jù)教學目標、課程內(nèi)容和學生情況進行設問
課堂上為了將知識傳授到位,常用的方法是設置一些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但在課堂上會遇到許多問題,教師是絕對不可能全部都提出給學生思考,所以就要依據(jù)教學目標有主有次、有輕有重的提出來。教師只要提出重要和難以理解的問題與學生一起探討,才能圓滿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一旦設問與教學目標不一致,就會讓學生感到模糊不清,不知所措。所以,判斷一節(jié)歷史課堂是否有效的關鍵在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養(yǎng)程度是否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課堂中花樣再多、氣氛再活躍、學生參與度再高,如果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yǎng)提高不多,這堂課就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因此,教學目標、課程內(nèi)容和學生學情是設問的基礎。
例如,講“隋朝的滅亡”時,出示如下兩首詩:
唐代詩人胡曾《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p>
晚唐詩人皮日休《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p>
設問:“兩理由?!边@樣的設問就是根據(jù)課標“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眮碓O問的,同時也是在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二、有效設問的關鍵:設問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不管什么類型的設問,不能撥動學生心弦,引發(fā)學生思想共鳴的設問就無法產(chǎn)生應有作用,就算不上是有效的設問。因此,能過吸引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設問才是有效的。
例如,講完“三大戰(zhàn)役”后,出示漫畫《三年來的蔣介石》,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的同時設問:
“1.你能通過觀察畫面猜想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猜出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意圖嗎?”
“2.看完這幅漫畫后,你想對大家說什么呢?”
雖然學生在課堂中看到的圖片不少,但往往是照片或地圖,內(nèi)容較為呆板,而漫畫這種形式的圖片比較少見,能夠立即吸引學生,使學生認真研究漫畫、思考問題,進而將眼中所見與心中的感受和所學知識進行連接,形成語言表達出來,使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有效設問的原則:循序漸進、難易適度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提問的難度應當以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能回答上來為宜。問題太淺,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也不思考;問題太難、高不可攀,學生不會動腦筋。
例如,講“鄭和下西洋”時,設計了以下一組問題:
“1.明朝時的‘西洋是今天的哪里?鄭和何時共幾次下西洋,最遠到達什么地方?”
“2.明成祖為什么要派鄭和下西洋?”
“3.鄭和為什么可以七下西洋?”
“4.鄭和下西洋都做了哪些事情,與哥倫布、麥哲倫等人遠航的所作所為做一下對比,有何不同?”。
實踐證明,通過這一系列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的問題,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開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反之,講“人工取火”時,如果提問:“人工取火對原始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起到什么作用?”
這個問題就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范圍,因為學生沒有學習原始的火耕和手工業(yè)的冶煉、制陶等方面知識,因此就會出現(xiàn)課堂學生回答不上冷場,或者學生胡編亂造的回答等現(xiàn)象,既拖延了上課時間,損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又會擠占教學重難點突破的時間,極大的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問題設計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靈魂,通過各種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是每一個老師的永恒追求?!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高質(zhì)量的課堂設問,可以達到引發(fā)興趣、激活思維、促進互動、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可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進行自主學習,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M].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附件教育出版社.
[2]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M].教育科學出版社.
[3]提問技能訓練[M].天津教育出版社.
[4]何曉蘭.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寧夏教育網(wǎng),2011(1).
[5]白恩懷.初中歷史教學應用有效設問之關鍵點分析.
[6]曾皓.初中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