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財妹
【摘要】許多小學生對作文感到頭疼,覺得無話可說,其根本原因是心中無“本”可依。本文從指導學生注意積累直接材料和指導學生廣泛占有間接材料兩個方面闡述小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使學生不再為“無米下炊”犯難,寫起文章來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
【關鍵詞】習作素材 拓展指導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89-02
我們要指導學生尋找作文源——積累寫作素材,并把觸摸到的、品嘗到的、耳聞目睹到的事情記錄下來進行應用,提高寫作水平。那如何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呢?下面,本人就幾點拙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指導學生注意積累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就是在生活中直接感受的,經(jīng)歷的人、事、景、物等。生活既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是文章的源泉,只要將作文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勤于思考、捕捉生活的閃光點,以審美的眼光發(fā)現(xiàn)美,就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一)家庭生活為學生提供素材
家庭生活充滿了酸甜苦辣等各種情趣,為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老師若能引導學生觀察、選擇、運用,文章定會生動感人。如一次有關“計劃生育征文”的訓練中,我讓同學們倡談“重男輕女”的現(xiàn)象,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舉出了自己家里及周圍鄰里中父母、老人等重男輕女的事例。言語中充滿了憤憤不平,感情真摯,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其中,一同學說到“爸爸媽媽對弟弟百般呵護——‘捧在手上怕飛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媽媽在生活中總是顧此薄彼。一次弟弟拿棍子打了我一下,我只說了他一句,他卻哭了。媽媽聞聲趕來,不問青紅皂白,把我罵了個狗血噴頭,還打了我。”言詞如此懇切、真實,反映了一個令人痛思的社會問題——重男輕女的世俗觀。同學們?yōu)榇松钍苡|動,感慨萬千。落筆時,他們寫得洋洋灑灑,淋漓盡致,不再是緊皺眉頭,不知所言。
(二)校園生活為學生提供素材
學生最重要的生活空間在校園,校園生活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我們要引導學生關心自己的學校,關心自己的校園生活,從中開發(fā)校園的寫作素材,讓學生們覺得作文材料處處皆是,作文選材信手拈來。
1.關注校園景色
現(xiàn)在的學校校園是花園。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琳瑯滿目。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校園每種樹木花卉的形狀、生長周期、特性等,關注隨季節(jié)而變化的校園景色,帶領他們在校園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感受大自然。這樣,在關于《校園的一角》、《春天的校園》、《美麗的秋天》等寫景習作時,學生們因有了上述對校園景物的觀察與感受,寫起作文來就有話可寫,寫出特色來,不再是干巴巴的幾句,而是有血有肉的。
2.琢磨校園文化
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作為引領師生教育、教學行為的精神支柱。我們要引導學生琢磨自己校園的獨特文化,讓學生在獨特的校園文化中尋找寫作素材,拿起手中的筆進行記錄與積累。如我們的學校以傳承愛迪生等科學家的思想為己任,走廊等墻壁上與之有關的圖畫和名言處處皆是。于是,我讓同學們拿出筆記本,去校園尋找科學家們的圖像與文字,并查閱有關的內(nèi)容。而后,我給出了我的寫作題目《科學家xx的故事》,學生們分別掏出了自己的筆記本,揮灑自如。
二、指導學生廣泛占有間接材料
小學生在作文中寫真人真事,抒發(fā)真情實感固然好,但他們年齡尚小,生活環(huán)境和活動范圍是有限的,尤其是農(nóng)村學生,見識面更窄,所以想要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更應通過讀、背、聽等途徑來積累。
(一)指導學生閱讀
為了避免學生讀書的盲目性,我常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課外讀物。趣味濃厚的科普讀物、圖文并茂的童話故事、催人淚下的戰(zhàn)斗故事……此外,還給學生推薦相關課本知識的拓展閱讀材料。如學了《草船借箭》后,讓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為了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我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比賽,提出要求:“本月你讀了哪些課外書?你知道了些什么?你得到什么啟示?”并定期評比。后給以打分,分數(shù)高者,獎勵“小紅星”。這樣一來,同學們在閱讀時不僅興趣濃厚,而且知道了閱讀時應注意把握組成文章內(nèi)容的主要材料,掌握文章蘊含的知識和道理,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別人的寫作材料“竊為己有”,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寫作素材。
再者,還應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記錄。記錄是積累,也是儲存。只有日積月累,才能積少成多,寫作時,就不愁沒有寫作材料。記錄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摘錄好詞佳句,優(yōu)美片段。另一種是寫讀書心得,可以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去寫,也可從寫作技巧方面談感受……只有不斷地給學生充電,才能“源頭活水來”,他們才會得心應手地去寫。
(二)指導學生“聽話”
“聽說讀寫”不僅相輔相成,而且有其內(nèi)在規(guī)律。首先會聽,然后會說。兒童在掌握口頭語言的基礎上掌握書面語言。讓“聽”與“寫”緊密結(jié)合,就能走出一條最佳通道。我們的學生閱歷短淺,“儲備”少得可憐。而“聽”的領域是學生最廣闊、最豐富、最生動的“語源區(qū)”。我們要緊抓課內(nèi)“聽”。讓學生從“聽”中受益,學到知識的同時豐富語匯、培養(yǎng)語感。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聽別人談話,聽別人聊天,接受外界的“給予”,并把自己平常所聽到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講給大家聽。久而久之,學生“聽”得多,“收入量”就大了,“庫存”自然也豐富了,作炊有米,何愁寫不出好文章?
總之,作文材料的積累無非來自這兩條途徑,前者很直接、很真切;后者很廣泛、很豐富。它們都很重要,學生須處處留心,時時觀察,多看、多聽、多想、多寫,大腦中材料豐富,就不會再為“無米下炊”犯難,文章也會充實感人。
參考文獻:
[1]施雅萍.構(gòu)建多元評價體系 促進作文能力提升[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3),102-103.
[2]朱永新.共讀 共寫 共同生活[J].福建教育,2017(10),01.
[3]許志輝.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三部曲[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