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梅艷
【摘要】本文以“奇”字為教學設計線索,介紹《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經(jīng)驗:巧解“奇”字,激發(fā)閱讀興趣;搜集奇石,圈定學習范圍;賞析奇石,關(guān)聯(lián)閱讀體驗;體悟“奇”字,拓展認知維度。
【關(guān)鍵詞】《黃山奇石》 教學設計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8A-0096-02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中,《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具有極高的學習價值,教師應從閱讀教學視角進行教學調(diào)整,探尋嶄新的教學方法,如課文題目中有一個“奇”字,這個“奇”字無疑是題目的關(guān)鍵詞,也是整篇課文的文眼。下面,筆者介紹自己從這個“奇”字展開教學探索的相關(guān)經(jīng)驗。
一、巧解“奇”字,激發(fā)閱讀興趣
《黃山奇石》這一篇課文的題目很直接,學生最先獲得的信息就是“黃山上有奇石”,這些奇石究竟呈現(xiàn)什么樣的形態(tài),自然也是學生最關(guān)注的。于是,筆者這樣設計導入語:課文題目中有一個“奇”字,這個字包含有什么意思呢?“奇石”到底是一些什么樣的石頭?這就促使學生看課文插圖、查閱字典,討論相關(guān)問題。經(jīng)過一番準備,學生逐漸達成學習共識:這個“奇”字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奇石”就是特殊形狀的石頭,像人、像物、像動物,像……這時,筆者只需用一句“請你熟讀課文,看看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奇”字是本文的關(guān)鍵詞,全文圍繞這個字展開構(gòu)建,教師從題目的“奇”字開始解讀,發(fā)動學生展開閱讀思考,將學生的思維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搜集“奇石”,圈定學習范圍
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筆者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奇石”,并用筆劃出來。然后,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寫下這些奇石的名字: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最后,筆者讓學生再反復朗讀這些奇石的名字,并讓學生說說這些奇石的名字有什么樣的特點。
筆者讓學生找課文中的“奇石”,其實就是為閱讀教學圈定一個基本范圍,引導學生從“奇石”身上展開學習探究。由于搜集課文中的“奇石”對學生來說沒有什么難度,學生非常順利地完成搜集任務,并自然而然展開聯(lián)想,猜想這些夢幻般的名字后面一定有著豐富的故事。如當時就有學生說道:“這些石頭真是神奇了,連名字都帶有‘仙氣,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夢幻,我認為這些石頭應該都有神奇的故事傳說?!庇纱丝梢姡@樣設計教學,自然地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展開豐富的想象。
三、賞析“奇石”,關(guān)聯(lián)閱讀體驗
在《黃山奇石》一文的教學中,賞析“奇石”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為了讓學生通過賞析相關(guān)段落,強化閱讀體驗,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黃山奇石的相關(guān)圖片,并結(jié)合旁白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你從多媒體播放的這些圖片中看到這些奇石的身影了嗎?你能結(jié)合課文描述和自己對圖片的印象(或體會),用自己的話來介紹給大家聽嗎?這時,馬上有學生響應:提起仙桃,我想到了天宮的節(jié)日、王母娘娘的圣誕——蟠桃會,還想到了《西游記》中的卷簾大將(沙和尚)、天蓬元帥(豬八戒)因為沒有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受到了嚴厲懲罰的故事”“這‘猴子觀海好神奇,一只像猴子的石頭蹲在陡峭的山峰上,面對的是云海,這猴子大概是欣賞云海的。這讓我想到孫悟空,不知孫悟空當年是不是去過黃山。又或許這只猴子在山上眺望,就是要等它的同胞孫悟空路過吧!”……
利用多媒體展示黃山奇石的圖片,既給學生帶來了直觀、生動的學習體驗,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原有知識和學習印象,使學生在教師的旁白引導下對幾個奇石的描寫展開重點賞析。由于學生對文本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也有其他的閱讀體驗,因而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能關(guān)聯(lián)相關(guān)的閱讀體驗,充分地對這些奇石進行了賞析。
四、體悟“奇”字,拓展認知維度
在引導學生做了如上三個教學步驟之后,學生已經(jīng)能梳理課文內(nèi)容,這時,筆者決定讓學生深入體悟文本,拓展認知維度。于是,筆者讓學生再讀課文。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輕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朗讀課文,并鼓勵學生邊聽邊想象:這黃山之上的奇石,會不會動起來呢?
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安靜地聽教師朗讀課文,課堂學習氛圍非常溫馨。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讓學生說說都想到了什么。學生紛紛講述自己的想象:“我在聽老師誦讀時,好像看到一位‘仙人站在山頂,手里搖動扇子,為來往的行人指引道路?!薄拔易钕认氲降氖悄莻€石猴,它透過云海,使勁向遠方眺望,遠處仿佛出現(xiàn)唐僧師徒四人……”對于學生的想象,筆者以積極評價為主,同時布置了這樣的學習任務:這些奇石之所以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視:典型詞語。請你帶著剛才的體驗和感悟再讀課文,找出這些典型詞語,體會其運用的奇妙之處。于是,學生很快就能找出這些典型詞語:“飛”“落”“抱”“蹲”“站”“伸”“啼叫”……在師生一起體會這些典型詞語的特別表達效果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認知維度得到了拓展,課堂也再次掀起了探究高潮。
筆者認為,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并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這樣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對黃山奇石有更多的認知和體悟,同時可以成功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從學生的想象可以看出,學生基本上能達成筆者設計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初衷,能輕松地完成閱讀訓練的任務。特別是當學生還沉浸在想象中時,筆者忽然點出探究“奇石”的“奇”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因素——典型詞語,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閱讀認知和體驗,使學生在解讀典型詞語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對文本的認知,比初讀時的解讀更深入、更全面。
我們常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字詞要是離開了具體語境,就沒有意義了?!饵S山奇石》中到底有哪些奇石,這是閱讀者最關(guān)注的內(nèi)容,也應該成為教師設計閱讀教學內(nèi)容的著力點。筆者介紹了如上教學的操作方法,目的是啟發(fā)語文教師能想到更多的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獲得更多的、精彩的閱讀體驗。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