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略讀課文;《慈母情深》;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103—01
略讀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人教版實驗教材為例,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略讀課文篇目編排呈不斷遞增趨勢,編者在選文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視。那么,略讀課文怎么教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略讀教學要“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jù)需要搜集信息”。筆者基于以上要求,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為例,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帶領(lǐng)學生走進“深深的母愛”,引導(dǎo)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品詞析句,于文章精要處悟真情。完成了略讀“略而不簡”的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略讀能力,積淀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 回顧方法,教扶有“度”
以《慈母情深》為例,筆者將課堂教與學的情況全面展示出來。通過《地震中的父與子》導(dǎo)入本文的學習,并給學生歸納了學習略讀課文的基本方法。1.初讀文章,粗知大意。2.再讀重點,圈點批畫。3.三讀感悟,暢談感受。4.四讀積累,拓展延伸。
分析:略讀課文,通常安排在單元精讀課文之后。這就要求教師要把單元目標、精讀課文目標與略讀課文目標結(jié)合起來,重視略讀課文在單元整體中的地位與聯(lián)系。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回顧單元主題——父母的愛,并利用《地震中的父與子》中偉大的父愛和父與子之間的深厚情誼為線索導(dǎo)入課文。為了讓學生把書讀薄,把長文讀短,嘗試運用精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對課文進行質(zhì)疑,幫助學生理清文章主線——深深的母愛。通過回顧略讀課文的自學方法:初讀感知——再讀圈畫——三讀感悟——四讀延伸,提示全班學生進行略讀課文的自主學習。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學習課文就變得有的放矢,不再盲目了。
二、整體感悟,瀏覽全文
讓學生們打開課本,把課文讀通、讀順,生字多讀幾遍。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并就重點詞語請學生們嘗試用屏幕上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分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略讀,重在考察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钡种恼麓笠獠⒉灰馕吨梢择R馬虎虎,草草了事。只把讀書停留在初讀階段,不加以咀嚼反芻,讀到的文章就會隨時間消失殆盡。在教學中,筆者發(fā)揮主導(dǎo)作用,放手讓學生掃清文字障礙,把課文讀通,出示文中“失魂落魄、震耳欲聾、龜裂、忙碌、攥”等詞語,檢測學生自讀效果。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用動作演示、解詞、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攥”“震耳欲聾”“龜裂”等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chǔ)上,同桌用這些詞語互相練說課文內(nèi)容。學生在不斷地練說中精煉語言,讀懂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大意,為再談感受,提升認識奠定了基礎(chǔ),賦予了“粗知文章大意”較為豐富的內(nèi)容。
三、圈點批畫,交流讀“精”
《慈母情深》寫出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情。請學生們再讀課文,畫出描寫母親外貌、動作、語言的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并做好批注。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討論后,師生達成共識:課文中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環(huán)境描寫,集中表現(xiàn)了慈母深情,同時反應(yīng)了“我”當時的感受和體驗。
分析:略讀教學不等同于略讀。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學會略讀方法,培養(yǎng)略讀能力。受教學時間限制,學生要尋找準確的著力點把課文讀“精”。學生處于一種自然閱讀的狀態(tài),找句子、勾畫關(guān)鍵詞語、寫出感受。課堂上,以研促學,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歸納、批注感受,培養(yǎng)了感悟提升能力。匯報時,以導(dǎo)促學,發(fā)揮教師主導(dǎo)作用,深入有效地開展多層次閱讀。學生層層深入,細細品味,揣摩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環(huán)境刻畫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可謂一舉數(shù)得。
四、讀寫結(jié)合,課外延伸
教師推薦《母親的存折》文章,進行拓展閱讀教學。
分析:學完課文,學生還要跳出課文,舉一反三,順向遷移,總結(jié)自己的收獲。文章抓住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這位貧苦、瘦弱、辛勞的母親是那么的深愛著兒子,兒子也特別感激自己的母親。賞析文章后,教師引導(dǎo)學生利用學習鞏固寫作方法,抓住動作、語言,寫一個有關(guān)母愛的小片段,讀寫結(jié)合,渾然天成。
總之,教師的教學行為應(yīng)當是多元化、開放性的。略讀教學也不例外。讓學生在有益的語言實踐中,運用各種閱讀技能,自主探究,對文本形成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會,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