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雪萍
【關(guān)鍵詞】 班級管理;學生;個性;情感;家庭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41—01
老師對學生的愛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里沒有血緣的紐帶,沒有愛情之火的熊熊燃燒,有的只是日常瑣瑣碎碎的教育之事。它需要我們有無窮無盡的耐心與細致,更需要我們用平和的眼光看待生命。班級的管理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自我約束,是一種自覺遵守,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默契。這就是教育的境界“默契”,班主任要想達到如此的境界必須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以下幾個方面。
一、細入學生的個性
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有的溫文爾雅,有的剛烈好勝,有的舌如機簧,有的惜字如金,面對一張張鮮活的面容,我們該如何調(diào)整好他們的心態(tài),使他們?nèi)谇⑾嗵?,積極上進。我想班主任首先應細致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并作好記錄,因為學生的一言一行中都會透釋出他們的個性特點,然后在積累并深入了解的基礎(chǔ)上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要做到了然于胸,尤其是那些溫文內(nèi)斂、惜字如金型的學生更應細致、深入地去把握。還有一類學生,成熟而敏感,甚至有些自卑,青春發(fā)育階段的迷惘使家長感到恍如隔代,束手無策。面對這樣的孩子,解放他的思想比提高他的分數(shù)更為急迫。不同個性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與其溝通,其實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都期待著老師對他的詢問和關(guān)注,有時,班主任一次鼓勵的微笑足足可以令敏感的學生幾天都心動不已。
二、細入學生的情感
成人的情感世界紛繁復雜,學生的情感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們會因為老師課堂上幾句不經(jīng)意的話語而黯然神傷,因同學的幾個無心的措辭而郁郁寡歡,因心儀的男孩喜歡上了別人而悲痛欲絕,因上學時父母幾句“多余”的叮囑而倍感厭煩……這些無不困擾著他們,迫切地尋找傾訴的對象,來一場痛快的情感宣泄。此時恰恰是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最佳良機,千萬不可錯失。
班主任與學生情感交流時必須始終堅持恰當、及時、真誠、平等的原則。交流時首先要營造出一個真誠、理解、信任、尊重的意識場,讓班主任與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品味著真情,享受著感動,使思想得以升華,靈魂得以凈化。其次班主任要放下自己管理者的身份,始終牢記自己是傾聽者,力求扮演好一個完美聽眾的角色,不可對向你捧出一片真心的學生表現(xiàn)出絲毫的輕慢,否則對他們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傷害。此外班主任還應提高自身素養(yǎng),努力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要有愛心和耐心,要有極強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的能力,要用科學的方法調(diào)整自身心態(tài),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wěn)定、健康的狀態(tài),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到與學生的交流工作中去,不把個人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和消極的情緒帶給學生,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從而引導學生個性得以良好地發(fā)展。
三、細入學生的家庭
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相反,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極度不利。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時,就特別強調(diào)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條件。
問題學生之所以成為問題學生,最大的根源在于其家長,在于這個學生最直接、最貼近的“精神家園”。父母的喜怒哀樂,父母的離離合合,父母當年沒有實現(xiàn)而寄予自己身上的希望,父母對自己的溺愛和苛求,父母借自己的成績與人相攀比的心理等等,一絲一縷都在撥動學生的心弦。
班主任必須細致、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學生家長的交流獲得學生在家時的表現(xiàn),問題學生之所以成為問題的根源等等,可以與家長在“拯救”學生的觀點、方法、途徑上達成共識——育人先于分數(shù),從而排除在解決問題時可能出現(xiàn)的來自家長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干擾因素,增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力,確保問題能得以及時、有效地解決。對于少數(shù)極個別心理疾病非常嚴重的學生應盡自己所能說服其家長,勸其及時將子女送醫(yī)院就診治療,不要因丟了幾天課業(yè)而失去了一個孩子健全的人格。
四、細入學生的成績
成績是學生、家長和教師都倍加關(guān)注的核心因素之一,身為班主任不能僅僅關(guān)心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應有大局意識,從宏觀上把握本班成績。更要對每位學生的成績了如指掌,從縱、橫兩個角度統(tǒng)計出每位學生的各科成績,并以圖示的形式展示給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各科任老師一起研究他們成績起伏的原因,結(jié)合學生對自身成績的剖析給以他們具體有效的指導幫助,且以這份成績報告分析為依據(jù),與各科老師密切合作,時時提點、督促,幫助每個學生制定具體的目標與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以更好的發(fā)展。
然而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這種默契不是一兩次交談就能獲取的,而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個性、情感、家庭、生活、成績等,真正走入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獲得學生的心理認同,只有火才能點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只有愛才能讓學生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幸福地成長,才能擁有這份默契。我們才能在這樣的默契里收獲著別樣的幸福。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