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論“看得見”,實踐才有效。當前,很多教師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出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耳熟能詳,張口即來,但對究竟怎樣做才是“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卻缺乏思考。對此,文章結合實際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具體運用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29
課題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重點課題“幼兒園教育活動資源建設研究”(XJK015AJC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周叢笑(1968—),女,湖南長沙人,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與特殊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一、直接感知
直接感知是指通過運用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或現象而獲得知識經驗的方法。由于它不是借助語言、符號來傳遞知識,而是強調幼兒感官的參與,因此,這類方法具有直觀形象性,且符合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展示實物或直觀教具等,通過形象傳遞使幼兒獲得對事物的表象,從而加深認識。同時,學前教育強調以自然為師,因此,教師也可以通過參觀等形式,帶領幼兒在大自然、大社會中,通過對真實世界的直接觀察來學習。運用此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認識自然界及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觀察真實的自然界事物和現象,或利用課件、影音資料等使幼兒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增進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二是加強對與幼兒生活環(huán)境相關的社會信息的認識。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相關的直觀教具或組織幼兒參觀超市、社區(qū)、銀行等場所,從而擴大其視野,使幼兒在與社會接觸中建構相關經驗。
三是學習與幼兒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經驗。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圖片、圖畫等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活動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需要與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相結合,若只是給予幼兒直觀事物刺激而缺乏有效的言語指導,那么活動也就失去了其本來的含義。
二、實際操作
實際操作是指幼兒親身參與,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有步驟地操作學習活動,它是一種適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活動形式,是幼兒探索周圍世界、尋找知識經驗間聯(lián)系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探究法、練習法、實驗法等。
探究法也稱發(fā)現法,是指幼兒根據學習情境自己提出問題,并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研究與探索,“發(fā)現”事物的變化及其因果關系和內在聯(lián)系,建構相應的經驗。探究法的優(yōu)越性在于:能提高幼兒的智慧,發(fā)揮幼兒的潛力;能使幼兒產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增強自信心;能使幼兒學會發(fā)現的試探方法,培養(yǎng)幼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態(tài)度;由于幼兒自己把知識經驗結構化,所以能更好地理解和鞏固學習的內容,并能更好地運用它。其基本學習過程是:從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的假設;嘗試探究,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交流分享,總結運用。
練習法是指幼兒通過獨立的智力、體力和情感活動,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有關問題,或反復多次完成某些動作和行為,以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已有的知識經驗,并培養(yǎng)相應的技能技巧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教育方法。運用練習法的基本要求:使幼兒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精選練習內容,注意練習方式的多樣性,不機械重復;注意練習的難易適度;及時檢查和評價練習的結果。
實驗法是指幼兒利用一定的實驗材料,控制一定的條件,作用于一定的對象,以引起事物或現象的某種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直接獲得知識經驗的一種方法。運用實驗法的基本要求:實驗前做好準備,如制訂實驗計劃、準備好實驗材料、控制好安全風險、幼兒自主分組等;實驗中指導幼兒獨立實驗,提醒幼兒認真觀察實驗過程與結果,注意實驗安全,愛護實驗材料;實驗后進行總結分享,收拾實驗材料。
三、親身體驗
親身體驗這種方法是指圍繞一定的教育目標,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或創(chuàng)造一種情感和認知相互促進的實際或模擬情境,引導幼兒在親身經歷中獲得切身感受,形成深刻理解,生發(fā)認知和情感的共鳴,進而將活動中的知識經驗內化為個體知識經驗的教育方法,它包括情境體驗法、移情體驗法、實踐體驗法、交流體驗法等。
情境體驗法是指按照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選擇或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情境,幼兒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沖擊力,誘發(fā)和喚醒其情感體驗,進而達到自我完善。如實際情境體驗、模擬情境體驗和想象情境體驗等。不論是何種情境體驗,均要求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選擇要有針對性和多樣性,除了言語描繪情境、實物演示情境等常用方法,還可以采用音樂渲染情境、圖畫再現情境、影像再現情境等,并注重對情境體驗的交流和總結。
移情體驗法是指選擇或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使幼兒在心理上將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體會、分享他人的情感并產生與之相一致的情感”,領悟他人情感表達的意義,并作出相應行為的教育方法。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情緒情感性和間接性。移情體驗是一種心理活動,幼兒以他人的身份去參與體驗,體會和分享他人的情感,這整個過程是在心里完成的,而不是在實際中擔任他人的角色,其中的“他人”既可以是想象的,也可以是真實的。
實踐體驗法是幼兒通過參與具體的實踐活動形成對社會各方面真實的感受,在感受中自主評價,反思自身先前的認識和行為,進而形成正確的認知和觀念的一種方法,其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包括勞動鍛煉、社會服務活動、社會考察等。實施時應注意四點:實踐目的明確;實踐計劃擬定把握幼兒的體驗需求;實踐體驗活動在有安全保障的前下進行;及時總結提煉。
交流體驗法是一種通過彼此之間的溝通從而獲得認識的教育方法。在形式上,交流體驗既可以作為情境體驗、實踐體驗的重要部分融入這些方法之中,也可以獨立存在;在內容上,既包括師幼之間的交流體驗,也包括幼幼之間的交流體驗。其特征是平等性、互動性、共享性,面對面或虛擬交流體驗均可,運用時應明確交流的目的性,激發(fā)幼兒的自主性,營造一種平等交流的氛圍,堅持對立統(tǒng)一和因材施教的交流原則。
以上體驗教育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也即同一個教育活動往往包含多種體驗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 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 發(f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 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 t201210 09_143254.html.2012-10-09.
[3]周叢笑.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7.
[4]魏玉萍,郭少兵.論鄉(xiāng)土教育資源在農 村幼兒園教育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 程研究(下旬刊),2017(7):107-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