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紅波
摘 要: 小學期間是最開始接觸寫作的教學階段,如果從一開始就能找準正確的方法,讓孩子們愛上寫作,并用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們從入門到提高,對初、高中的學習階段,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本文從對小學語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著手,探討關于如何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手法。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寫作 問題
小學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師們需要花心思研究的課題。很多孩子們最初接觸寫作,整篇文章沒有主題、內容空洞,或者是流水賬式的日記,或者離題萬里。雖然背了很多詩詞、成語,卻不能做到融會貫通,導致各種辭藻堆砌,不知所云。如果教師仔細分析孩子們寫作中的問題,找出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孩子們寫作的興趣,掌握寫作方法與技巧,想必就會對提高孩子們的寫作水平有所幫助。
1.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師對于寫作教學指導不當
一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因為考慮到小學生沒有太多的寫作概念,可能會導致對文章的結構認識不足,會讓學生背誦、記憶優(yōu)秀作文、古詩詞、名人名言、成語等,卻沒有能對這些背誦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幫助小學生們理解這些背誦內容的內涵,或者幫助小學生明白這些例詞、例句適合運用的場面。小學生的記憶力尚可,但理解能力有限,在缺乏足夠理解的情況下,往往只知道死記硬背,卻不會實際靈活運用,可能會出現(xiàn)一篇文章寫下來到處是格言警句、華麗的辭藻,但詞不達意,僅僅是詞、句的堆砌,卻不能有機融合成一個整體。而且,小學生的想象力較豐富,如果僅僅一味要求按照模板、按照范文,就會讓他們的寫作思維固定,制約了他們的想象力,過于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范文,也會讓他們在學習、記憶過程中感覺枯燥乏味,從最開始的對寫作好奇,轉而變成對寫作厭煩,在缺乏興趣的驅動下,寫作水平自然難以提高。
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寫作時大多是立足范文,卻不注重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沒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中發(fā)生事件的觀察能力,學生就沒有觀察的意識,缺乏對事件表達的能力。比如記錄一次學校組織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有積極的情感體驗,但由于沒有正確的指導,學生不知道哪些內容值得記錄,或者說確實對某些場景有了一些感悟,想記錄下來,卻因為缺乏足夠的觀察,難以仔細描述。甚至會有一些學生脫離實際活動中的內容,根據(jù)自己平時讀的寫作范文進行編造,將一篇敘事作文變成了由虛假的故事拼湊成的文章,內容與感情都不真實,真正值得記錄的內容卻沒能得到如實記錄,完全喪失敘事作文的寫作意義。
1.2學生沒有足夠的寫作素材支撐
一些小學生都有過拿到作文題目,或者為了完成周記,坐在書桌前苦思冥想,卻半天寫不出來一個字,或者擠牙膏式地拼湊字數(shù)的經歷,這樣的文章多半為流水賬式,或者文章內容牽強,難以讓人作為一個整體去欣賞,末了,還有可能被老師要求重寫,又陷入一個苦思冥想的死循環(huán)中。有些學生可能會直接查找自己手上的優(yōu)秀小學生作文的書籍,找到與自己作文題目相類似的文章,不動腦子、不加修飾地謄抄,甚至可能抄的內容還與文題不符。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小學生生活經歷較少,或者說并不注意平時生活素材的積累,對生活中這些確實是需要記憶的素材沒有用心記,卻只記了一堆范文、例句?;蛘哒f,因為缺乏足夠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對一些值得記錄的事件,哪怕在經歷了全過程后,還是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怎么寫,或者因為沒有細節(jié)支撐,導致整篇文章只有干巴巴的幾個字,沒有血肉只有骨架,更不用說在文字中體現(xiàn)出自己的情感和觀點。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沒有靈魂,沒有深度,沒有自己的體會,也沒有打動讀者的能力。
2.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策略
好的文學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雖然小學生在文學修養(yǎng)上無法和作家相比,但是在寫作上都有同源性,就是生活。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需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對生活中事件的觀察,同時也需要多讀書,多思考作者們的寫作方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文章前后的邏輯聯(lián)系等,加強平時寫作基本功的積累。
2.1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學生怕寫作,往往是因為對寫作沒有興趣,不可能想到主動提高寫作水平。若能讓學生們對寫作產生興趣,那么,寫作就不再是負擔,而是吸引學生不斷探索的桃花源。因此,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走到學生中,與學生們交流寫作素材,給學生適當?shù)慕ㄗh與指導。在命題作文時,盡可能圍繞學生們熟悉的事物,幫助學生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在學生結束寫作后,點評文章時,要以鼓勵為主,在鼓勵中穿插針對性的建議,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寫作信心。在信心的指引下,逐漸讓學生發(fā)現(xiàn)寫作的樂趣,激發(fā)寫作欲望。
2.2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習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培養(yǎng)學生從小愛讀書的習慣,通過對各類書籍的閱讀,各種寫作風格的接觸,不同的寫作手法、技巧、內容會在學生的腦海里慢慢積累,時間長了以后,學生腦海里儲存的內容多了,并且因為是自然閱讀,脫離了以往死記硬背的模式,各式例句處于一定的語境中,上下貫通,在寫作時,如果遇到類似的語境,適合這種語境的詞句就會在學生腦海中涌現(xiàn),做到“下筆如有神”。而且,教師需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這樣,當學生養(yǎng)成習慣后,在自行的課外閱讀中,也會不自覺地邊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對作者的寫法、寫作技巧進行自主學習,或者針對閱讀內容作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等,將閱讀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
2.3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
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的寶庫。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習慣,讓學生習慣將生活中遇到的事,獲得的感悟,或者開心,或者感動,隨手記錄下來,哪怕是寥寥數(shù)字。這樣學生在不斷寫的過程中,會慢慢從流水賬過渡到對事情構思完善后再下筆,或者對整件事例加上一些藝術加工,運用一些課本上學過的寫作技巧,等等。在不斷的實踐運用中,學生會覺得寫作素材越來越豐富,在拿到作文題后,哪怕不一定能寫得很好,但至少會有東西可寫,不會讓人覺得空洞無物。
2.4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思維
寫作思維的提高,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遇到事或看到事物,勤于觀察、善于觀察,邊觀察邊思考,對事物的細節(jié)描寫能精于刻畫,由表及里,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比如對常見的社會現(xiàn)象,可以通過對社會現(xiàn)象本身及各式評論的觀察,尋找這些事內含的規(guī)律,并從中發(fā)掘內涵,當自己腦海里有靈光一現(xiàn)的想法時,及時記錄,事后再做整理,并以此為依據(jù)和內容,將其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5培養(yǎng)學生修改的習慣
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修改自己文章的習慣,當一篇文章寫成時,往往自己不會意識到自己文章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每天看一遍文章,自行修改。學生在不同時間讀自己的文章時,可能會發(fā)現(xiàn)每讀一遍就會有新的問題出現(xiàn),在原文的基礎上不斷修改,讓自己的文章變得更加完善。或者,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讓組內學生相互修改,一方面不同的學生可以從對方的文章中取長補短,另一方面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寫作思路,會給對方帶來新的啟發(fā)與靈感。這樣在下一次寫作時,學生自然就會避開之前不夠完善的寫法,改用深思熟慮過的方法,讓文章更有質量。
3.結語
小學生的寫作水平關系到學生們今后升學過程的應試成績、平時生活中的表達能力,教師需要仔細分析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引導與培養(yǎng),使學生們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贊關杰.淺談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五屆世紀之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
[2]付世敏.探究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小作家選刊,2017(12).
[3]楊秦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個性化輔導策略運用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9).
[4]董靜.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5).
[5]李通玉.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面臨的瓶頸及提升措施[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