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林
摘 要: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倡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課程中成為重要研究內容。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思想簡單、管理意識差,如何更好的滲透德育知識還應制定可行性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學生今后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實踐途徑
打破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實行個性化、興趣引導教學有助于學生教育工作開展。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有利于引導學生思想意識建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健全人格、吃苦耐勞精神等,通過傳統(tǒng)理論說服教育難以調動學生思想情感。因此,只有通過有效方案與途徑在無形中融入德育知識,才能確保德育教育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德育教育必要性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滲透德育知識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學生思想引導、品德意志教育。首先,小學語文德育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有利于形成尊老愛幼、勤儉節(jié)約、樂于助人美好品德。其次,滲透德育教育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提高綜合素養(yǎng)、文明懂禮,有利于學生今后發(fā)展;同時為國家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二、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現狀
1.德育滲透過于理論化。
現階段,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較為理論化,缺少實踐性,學生個性情感意識未得到重視。當前,多數教師注重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行為是否符合行為規(guī)范,缺少學生心理與情感考慮,一味的強調死記硬背、生字詞語默寫等,完成作業(yè)即算完成任務要求。
2.過于注重智育,輕視德育教育。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fā)展,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更注重就業(yè)與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盡管小學與學生就業(yè)有較大距離,而當前德育教育重視度的增強給學生帶來較大壓力。因此,過于重視智育教育并成為學生學習好壞的評價標準。義務教育時期,因為人才競爭影響而忽視德育教育,多數教師注意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詩詞、閱讀文章的背誦,缺少學生人格教育、思想意識樹立關注。
三、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實踐方法
1.情境教育,滲透德育知識。
小學語文課程有著鮮明的藝術形象性,教師單一的灌輸、說教方法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要求,構建相應情境有助于學生思想意識調動,保證德育有效性,教師創(chuàng)建滿足教學內容與學生個性特征的教學環(huán)境。
比如,在《長城》教學時,教師可以按照班級人數劃分為3組,各組選擇2名導游并圍繞課文內容展開,由小組成員提問。此時,教師幫助答疑解惑構建和諧氛圍。該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問題設計展開情景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質并引導學生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崇敬,對勤勞的人民熱愛之情,提高了學生德育素質。
2.發(fā)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教師應從細節(jié)處展開,將小的細節(jié)教育體現出大的道德目標。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素質教育的元素,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來說是最好的教學資源。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課程內容深入研究,對課文全面了解,從小小的細節(jié)之處發(fā)掘出大大的德育教育內容,從而促進德育工作目標的良好實現。比如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半截蠟燭》懂得為了國家的利益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國家機密,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經過《慈母情深》的課堂學習,了解掙錢不易、給錢慷慨是母愛的深厚,支持讀書、崇尚文化是母愛的深刻,大愛無言、春風化雨是母愛的深遠。讓學生用心體會慈祥深刻的母愛,使他們學會以誠實、勇敢、善良來回報為孩子艱辛付出的偉大母親,懂得愛親敬長的深刻意義。其實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美篇章,都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和情感,但它們都有同一個教學目標,那就是讓學生對于不同的文章都能夠擁有不同感受,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不同方面的道德品質。
3.運用豐富教學手段落實德育教育目標。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也在漸漸地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這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落實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教師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課程學習,從而將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地融合,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體會理解,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刻印象。比如在學習《草原》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方式,將一些具有草原風景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圖片感受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和牛羊成群組成的牧場風光,體會蒙漢兩族人們團結友愛的和諧畫面。聲情并茂地給學生讀出身處草原的美好感覺,喚起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沉浸在課文中,去體會老舍先生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課文背后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利用文章中的情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huán)境、珍惜資源的文明行為以及熱愛人民、和諧團結的道德品質教育。使學生輕松地理解課本內容,深刻地受到道德品質教育,從而實現道德教育和文化素養(yǎng)的雙重提高,最終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鑒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善于利用課程內容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德育功能發(fā)揮到極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秀的人文素質氛圍,使學生時刻都能受到文化素養(yǎng)的熏陶,從而培養(yǎng)出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磨礪出學生的堅強意志,樹立起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讓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繆華莉.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J].亞太教育,2016(01).
[2]顏峰.試述小學語文教育滲透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才智,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