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素玲
【摘 要】數學例題的最主要作用是通過范例說明數學概念,從而幫助學生形象的進行理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例題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能充分發(fā)揮例題的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會有順水推舟的功效。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本文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對新課改下初中數學例題教學的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和反思。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例題教學;現狀;兩面性;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4-0158-01
一、新課改下初中數學例題教學的現狀
經過簡單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在目前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階段,例題教學不僅在數學教學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仍然存在著一些與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要求不相符的地方,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例題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從自身的觀點和經驗出發(fā),對一道例題的難易及適用程度進行主觀分析,課本上的例題通常只是幫助學生對某一基礎數學要素進行基礎的入門學習,老師卻往往認為這種例題過于簡單,對于深層次的學習沒多大用處,這其實是老師沒有正確認識例題的作用。跳過基礎性的學習直接切入正題,不能以學生的角度去看待新知識,對學生的估計不足,也不利于大多數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
2.過分依賴于例題教學。
過分依賴于例題教學,這與前一種情況處于兩個不同極端,這會間接造成教師在課堂授課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數學例題,其最根本的目的是通過實例幫助學生對某一數學要素進行理解。過分依賴于例題,就會忽略“舉一反三”的功效,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缺乏激情,思維跟不上教學要求,這對于數學的學習也是弊大于利的。
3.學生沒有真正掌握主動權。
教師在備課時,根據自身的教學方法,習慣主觀地對例題進行篩選,從而定下了思路和課堂走勢,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學生能不能理解、能不能透徹地理解這樣的問題。例題選擇的太簡單,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不利于有效做到舉一反三。例題太過于復雜,又不利于大多數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且,老師主觀選擇例題的做法,實際上也是將全部學生一概而論,忽略了不同學生之間的不同實際情況,這些對整體的教學質量都是有不好的影響的。
4.教師對于例題本身的講解缺乏多樣性。
有一部分的老師過于死板、不會反思,只是單純的把例題與其他題目混為一談地進行講解,忽視了例題存在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指導功能。沒有對例題進行多方面的、不同方法的講解,沒有從例題中進行引申、挖掘。這一系列做法不僅都沒有很好詮釋例題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導致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fā)散,并致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趨于低下。
二、新課改下初中數學例題教學的變革
1.例題的安排應切合學生的學習情況。
為了學生能夠更好的從例題當中學到知識,從而去解決其他更為實際的數學難題,在選擇例題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除了要考慮難易程度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外,還應該進一步考慮怎樣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需求。其大致方法我總結為“增”、“減”、“調”。先說增,不可否認部分例題的難度確實過于簡單,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補,既充分地講授了例題中想要表達的基礎知識,又對某一難點進行了突擊。所謂“減”,例題的難度不宜過大,應該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置,如果難度過大,我們應該本著先由基礎著手的原則,對部分難點進行適當刪減。所謂“調”,即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安排例題出現的時機,不應該過于死板的拘泥于書本。
2.以整體和部分的觀點看待例題。
一道例題是一個整體,但它也是由不同的部分組成的。若課堂上教師只是單純的對某一道例題進行了解答、分析,則學生最多只是明白了這道題怎么做。因此也就要求我們教師應當以學生為基點,對教材進行全面分析,對例題進行拆分講解,囊括出難點、重點、易錯點。對各個知識點進行錯位搭配,讓學生通過一道例題抓住多個知識點進行學習。
3.講清所包含的方法。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改中明確提出,老師不應該只是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在例題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自身的經驗,全面點透學生如何分析、如何思考,即讓學生知道老師在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是怎樣一個思維過程。例如,在求一個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時,教師應該告知學生的是:(1)如何將不規(guī)則圖形通過“割補法”轉化成規(guī)則圖形,并運用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求算公式來解答。(2)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一堂能為學生傳授思想的課才是有深度有意義的。尤其是作為性格、思維正在逐漸發(fā)育成型的初中生來說,這樣的教育對他們的意義并不僅僅局限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上,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通過優(yōu)秀思想的傳播,從而對學生的人生產生良好的影響。
4.將主動權交予學生。
針對于某些特定的例題學習。例如,在講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時,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同學作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MN,在MN上任取P1、P2……,連接P1A、P1B、P2A、P2B、……請同學們猜想各條線之間的聯系。然后,運用相應的數學工具來證明剛才的結論,并由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這樣,學生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發(fā)散思維得到了訓練,課堂上的氣氛更為活躍,課堂教學質量也就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對于數學教學來說,無論是在初中或者高中,例題教學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加強、改進數學例題的教學,并合理的運用在課堂上,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思維智力的發(fā)散都是非常重要的。運用多樣化的、科學的例題教學,使初中數學的素質教育得到全面的發(fā)展,這也是擺在眾多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點。
參考文獻
[1]劉輝.初中數學例題教學現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陳澤夫.淺談初中數學例題教學[J].學周刊,2011,0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