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受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許多家長和教師束手無策。造成這種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者方式刻板、硬性灌輸、忽視情感等。要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必須走進他們的心理,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要找出心理的根本問題、對癥下藥;最重要的是要傾注愛心、奉獻真情,才能撬動他們的心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guān)鍵詞】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心靈 愛心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團體心理輔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與方法研究》,編號:16C34。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85-02
在我國,青少年一般是指12—18周歲左右的公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問題,一直是當前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是關(guān)系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戰(zhàn)略工程”,更是關(guān)系到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希望工程”。受網(wǎng)絡(luò)游戲的沖擊和社會一些不正之風的影響,由于家庭和學校教育不當,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錯位;理想信念模糊;“個人主義”泛濫;法律意識薄弱等等。造成這個局面,不單屬于哪一個人,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yǎng),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已迫在眉睫。
然而,對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許多學?;蚣彝o不頭疼表示:孩子們做什么都不愿意配合,我行我素、無法;無天蠻橫自大、自私無禮,還美其名曰是“有個性的新生代”!家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沖突日益凸顯。
造成這種局面,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這些家長和老師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方式刻板、硬性灌輸、忽視情感、知行脫節(jié)等問題。當下,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在不斷增加。它處于青春期最敏感的階段,是心理問題的多發(fā)期。據(jù)調(diào)查,90%的青少年都有逆反心理特征。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職業(yè)就是研究人,長期地、不斷地、深入地研究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因此,做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僅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上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用科學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去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走過人生的歧路,更應該學會和孩子們打交道,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通過與他們的交往,將價值理性內(nèi)化成個體需求的教育理想、外化為自覺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才將有實質(zhì)性的效果。
那么,思想道德教育應該如何走進青少年的心理呢?
首先,德育教師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走進學生心理的前提。從本質(zhì)說,德育教師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學生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同一性,他們都是青少年靈魂的塑造者、思想的引導者,對其成長成才有重大影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兩者的教育內(nèi)容與功能互補: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又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礎(chǔ)。因此,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長規(guī)律,從深層次上去分析和認識學生的行為與立場,使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得到實質(zhì)性的提高。
其次,找出根本問題,對癥下藥:走進學生心理的關(guān)鍵。青少年處于生理發(fā)育十分迅速時期,但心理發(fā)育比較緩慢,身心處于非平衡狀態(tài),自制力、辨別力不強,很多看似思想道德問題,可能實則是心理問題。家長和教師們一定要仔細了解,認真分析,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給孩子們貼上“思想品德差”、“無可救藥”、“問題少年”等極具歧視性的標簽。筆者曾經(jīng)接觸過一位17歲高職女生,早戀、偷盜、夜不歸宿……,是所有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問題女生”,認為她“思想道德敗壞”,學校準備對其進行勸退!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跟她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談,發(fā)現(xiàn)其所謂的“道德問題”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是人際關(guān)系問題!由于不會與人交往,沒有朋友和閨蜜,在學校找不到歸屬感和認同感。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社交需求)是人類之本能,當它此處不能被滿足時,就會從彼處去獲得。就像筆者提到的女孩一樣,由于在學校得不到歸屬和認同感,就從網(wǎng)吧、社會上去尋找,于是出現(xiàn)了早戀、通宵上網(wǎng)、夜不歸宿等違反道德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成效,必須要找到孩子們的根本問題,才能撬動他們的心靈,對癥下藥,決不能無的放矢、空說教條、自說自話。
再次,要傾注愛心、奉獻真情:走進學生心理的保障。教育歷來是一種充滿人性、充滿靈性的實踐活動。傾注愛的心血、架起“情”的橋梁,才能實現(xiàn)“心”的交融。原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曾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重要的品質(zhì)就是熱愛學生?!睈?,是一種力量、一種品質(zhì),是教育成功的秘訣。尤其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愛是基礎(chǔ)、是本質(zhì),是走進學生心理的保障。只有傾注愛心、奉獻真情,教師才能真正地走入學生的心靈。
筆者班級有一個學生張某,脾氣非常暴躁、臟話連篇、桀驁不馴。同學老師們都避而遠之。筆者也曾做過思想工作,但收效不大。后來,轉(zhuǎn)變了工作方法,不再給他講大道理,而是默默地用行動關(guān)心著他。比如,經(jīng)常和他聊家常、生病了給他送藥、上課回答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都給予鼓勵、課外活動也請他出謀劃策……,在集體中他感受到了溫暖和被重視,有一天,他終于向我坦露了心事,由于家庭的復雜原因而導致的種種自暴自棄的行為,他說得淚流滿面,我也聽得心酸感慨。經(jīng)過幾次交心的談話以后,這個學生改變了很多,后來還拿到了勵志獎學金!通過這個事例,我深深的感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撬動心靈,根本在感召心靈!思想政治教育絕不是大道理和教條主義,而是要傾注真心和愛心,走進學生的心靈,如春風和細雨,拂去學生心靈的每一粒塵埃,滋潤學生的每一寸心田。
作者簡介:
尹月(1975.10-),女,漢族,湖南湘潭人,湖南電氣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