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婧
摘要:通過課外閱讀調查,進行“該讀什么書、怎樣讀書收獲大”的指導,教學生挑選書籍,教給蘇軾、張志公的讀書方法,通過實踐訓練,取得初步成效。
關鍵詞:課外閱讀;國學經典;讀書方法
新生入學時,筆者對全校學生做了課外閱讀調查:近一半學生喜歡課外閱讀,極少數不大喜歡;大部分愛讀玄幻、神狐鬼怪等庸俗讀物。讀國學經典、名著的雖不乏其人,但不知道讀什么的也不少。到底應該讀什么書、怎樣讀收獲大呢?看來,需要老師悉心指導、幫助。
讀書是了解生活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書籍也給了我們智慧和知識,但社會是復雜的,書籍也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有適合學生看的,也有不適合看的。
讀書是生活情趣的一種表現,但不加選擇的什么書都看,并認為是高雅情趣的表現,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這是混淆了高雅生活情趣和庸俗生活情趣的區(qū)別。高雅的生活情趣是健康、向上、文明、科學的,我們要選那些內容健康、形式活潑、有正能量的書籍來讀,并以此陶冶高雅的情趣。
現代作家吳伯蕭的名篇《書》談到讀書與人生的關系:書籍是會提高人的,從野蠻到文明,從庸俗到崇高。高爾基又曾這樣說過:“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小小的梯子,我向這上面爬著,從獸類到人類,走到更好的理想的境地,到那種生活的憧憬的路上來了。填是這樣,讀書愈多,應當愈富于睿智,愈具有眼光。因為那樣可以經驗的多,見聞的廣??!小氣的人該會大方一點,狹隘的人該會開曠一些?!皩W問就是力量!”有人這樣強調說過。自然,也還是有俗不可耐的讀書人的,正像有博雅的文盲一樣。但愿是博雅的人再讀一些好書,我想他會像純鋼之出于生鐵,更近乎爐火純青了。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之所以才識卓異,震古爍今,善于讀書且講究讀書方法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他的讀書方法有以下幾點:
第一,博覽群書。
從童年開始,蘇軾就在母親的教導下努力讀書,既讀古人的書又讀同時代人的書。博覽群書使他具有了廣博的學問,為他的文學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熟讀深思。
只讀不思,或草草而談,效果都不會好。蘇軾認為:“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對某些書,不是讀一遍就丟開,而是有計劃地按不同要求和目的讀許多次,對問題也總是一個一個鉆研。日積月累,基礎扎實了,就能隨機生發(fā),揮灑自如。
第三,善于運用。
他不但善讀,更善于運用。他經常不受經典的束縛,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書中的史實和典故。有時為了行文的需要,還別出心裁地自編典故,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博覽、熟讀、善用是緊密聯系的,其中尤以熟讀為重。如果一味追求數量,廣泛涉獵,就易流于膚淺。因此,須在博覽的基礎上熟讀,才可自由運用。
那么,怎樣讀收獲大呢?
張志公先生教給我們一個方法:讀一篇文章,“要粗讀一遍,想一遍,再細讀一遍?!边@樣,我們讀一遍就會有一遍的收獲。第一遍讀,要粗讀。所謂粗讀,即不管文章多長,一口氣讀下去。有不認識的字,不能解釋的詞,不甚明了的內容,都不停下來查詞典,不細想,只要“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就行。粗讀一遍后,就要想一遍。
主要想這么幾點:
1.文章談了什么問題?說了什么事?
2.是寫給誰看的?為了什么目的而寫?
3.說了幾層意思?前后幾層是什么關系?想這一遍是大有用處的。讀報紙刊物,往往只讀一遍,就丟一邊,過幾天印象就模糊了。若讀后略想一想,把上邊說的那三點回味一下,印象就深刻多了。這樣才不白讀,才能從中得到點什么。
倘若文章很重要,在粗讀一遍、想一遍后,還要細讀一遍。這次細讀,目的在于進一步消化。
要求是:
1.驗證。第一遍讀后,所得的印象對不對。對的,加深它,鞏固它;不對的,糾正它。
2.求解。不理解的詞語,弄不懂的地方,要查工具書,要思考、揣摩,文章前后內容的聯系照應要搞明白;主要的,次要的,要分清楚。還要動筆墨,劃重點,寫批語,做讀書筆記。
3.求透。要體會文章蓄含的意思,玩味粗細的情境,領略其論斷與評價的分寸。
“粗讀一遍,想一遍,細讀一遍”,這就是張志公讀文章收獲大的訣竅。日常讀書學習,我們也可以按照這樣的步驟來做,堅持下來并養(yǎng)成習慣,不但能提高文學鑒賞能力,而且寫文章的能力也能得到切實的提高。
通過一學期的訓練,要求學生認真挑選書籍,指導讀書方法和訣竅并加以訓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絕大部分學生學會了有選擇的閱讀,能夠感知課外閱讀的魅力;不少學生還能背誦一定數量的精彩語段,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有些學生還能熟練掌握科學的閱讀技巧,逐步增強了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不愛閱讀的學生也能有興趣、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