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鳳歡
[摘 要] 奧爾托加·伊·加塞特提倡對西班牙的政治體制和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在教育改革方面,他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fā)提出了大學的使命和大學的功能,具有一定借鑒意義。文章通過分析民辦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大綱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問題,反思奧爾托加·伊·加塞特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進而提出幾點關于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和問題的解決思路。
[關鍵詞] 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大學的使命;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8) 07-0016-02
一 《大學的使命》中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
《大學的使命》一書是奧爾托加·伊·加塞特以其關于高等教育改革問題的講演為藍本,修訂而成的。奧爾托加·伊·加塞特?加塞特一生從事過多種職業(yè),而這些豐富的社會經歷,使他在此書中能夠以敏銳的思維對西班牙乃至歐洲的高等教育進行深入而深刻的剖析,引人深思。
(一)關于改革的動因
奧爾托加·伊·加塞特生活的時代,“懶散草率”的風氣滲透到西班牙政府和社會的各個方面。這種作風易于出現,出現之后給人帶來一種舒適安逸的感覺,掉進“安樂窩”而無法自拔,而更為糟糕的是,這種作風傳播速度極快,一旦蔓延開來,“感染者”將視此種狀態(tài)為常態(tài),而非病態(tài),從而得以長期留存甚至愈加頑固。不幸的是,這種作風從社會各界蔓延到大學,并迅速占領之。奧爾托加·伊·加塞特以長期濫用已破損難堪重負的機器比喻政府和大學,被這種作風“腐蝕”的政府和大學已經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奧爾托加·伊·加塞特呼吁改革,但他的改革主張不僅沒有得到支持,反而成為打擊的對象,“瘋子和亡命之徒”成為他這樣改革者的代名詞。改革像麻風病一樣,遭到摒棄和排斥,似乎改革不僅不能促進大學的發(fā)展,反而成為“大學的敵人”。
(二)關于改革的方式
奧爾托加·伊·加塞特認為,大學改革的前提是認清大學的使命,大學改革的實質在于系統(tǒng)而完整地實現其目標。只有真正認識其使命,才能使大學活動真正發(fā)揮出應有的力量。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仿效別國的做法,但如果不愿自己去思考,那么得到的結果只能是一個落后于時代的悲劇性的遲滯現象。而作為改革的推進者,應該是“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的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的每位成員在關鍵時刻都不會令彼此失望,整個群體可以堅定不移地朝著一個方向迅速前進。
(三)關于大學的使命
在奧爾托加·伊·加塞特看來,大學的目的是讓幾乎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大學的功能應該包括三項:文化傳授,專業(yè)教學,科學研究和新科學家的培養(yǎng)。
為此,奧爾托加·伊·加塞特論述了文化和科學之間的關系,他提倡把文化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方向,認為沒有文化修養(yǎng)會對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有關世界和人類的基本思想體系一無所知。開展文化的教學或傳播,才能建立起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體系。而對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奧爾托加·伊·加塞特提出了他認為重要的學科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和修養(yǎng)。
此外,奧爾托加·伊·加塞特認為專業(yè)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解決問題的辦法。他不反對把科學研究納入高等教育的范圍,認為科學正是一所大學尊嚴的象征,但主張專業(yè)教育應和科學相分離,不能把這兩項根本不同的任務混為一談??茖W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而教學旨在傳播和吸收這些創(chuàng)造,如培養(yǎng)一名律師和一名法學家是不同的。奧爾托加·伊·加塞特認為許多出色的學科教師并不是出色的研究者。大學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利用人類智慧所發(fā)明的最經濟、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員”。而普通學生并不需要學習如何從事科學研究。
為了實現大學的使命,奧爾托加·伊·加塞特指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教育學生成為有文化修養(yǎng)、具備優(yōu)秀專業(yè)技能的人;避免目標偏頗而浪費時間;學生真正要學習的知識來源于教學大綱;根據系統(tǒng)、綜合、全面的教學法來設置文化學科和專業(yè)學科;依據綜合能力和教學才能來選擇教師;靈活處理大學對學生們提出的要求。
二 民辦本科院校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yǎng)目標偏失
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規(guī)定著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標準、方向和質量水平,是高校工作的出發(fā)點和重心所在,因此,高校首先必須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具有明確的認識。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部分本科院校將轉向應用型或技術型院校,一時間,應用型似乎成為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必然選擇和定位。面對這樣的改革機遇,任何學校都不想失之交臂。但轉型之路該怎么走?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可供佐證,也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鑒。加之,民辦本科院校所面臨的主客觀原因,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出現單一化、盲目性,定位模糊、目標趨同等問題,甚至出現降低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的現象,沒有結合學校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色。
(二)文化教育遭受冷遇
目前中國大學的教育,特別是民辦本科院校,文化教育這個大學教育金字塔的“基座”似乎“隱身”了,沒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高校之間的角力,關注的也多是“金字塔尖”上的高層次人才,似乎幾位“大咖”在校,學校的“層次”就會不同。而在學生的教育上,也是重專業(yè)輕文化,這一點與奧爾托加·伊·加塞特指出的20世紀30年代歐洲大學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一般,即一味注重專業(yè)的教授,而放棄了文化的教學,致使大學的功能缺失,置大學的使命于身后。
(三)課程大綱失位失效
課程大綱的管理是高校教學日常運行管理的重要部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程大綱主要是教師的基本教學文檔,僅是對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學時分配等進行概述性的書寫,它的面向對象是教師本人或是負責教學大綱檢查、監(jiān)督的專業(yè)、學院,以及學校教務部門、教學質量監(jiān)管部門。幾乎與學生不發(fā)生直接聯系,很多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對于何為“教學大綱”一臉茫然,難睹其芳容,課程大綱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它的重要作用也被教師忽視。比如,對于預習或者學習任務的布置,一般只是課上預留,要求熟悉教材,并不要求學生閱讀相關書籍,查閱有關資料,預習的目的性或任務不明確,沒有針對學習的重難點進行有效思考和總結,多客觀限制少主觀開放性的預習題目,也制約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再缺乏必要的指導,學習收效甚微也是必然的結果。
三 “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yǎng)改革
(一)培養(yǎng)“幸福”的人
民辦本科院校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民辦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應該是“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大批能夠熟練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適應社會多樣化需求的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泵褶k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應突出“應用”二字,但正如楊叔子先生所說,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yǎng)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檔器材。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為出發(fā)點,以人為歸宿點,以人貫串于各方面及其始終;何況是直接培養(yǎng)人的教育?因此,民辦本科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應與精英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相區(qū)別,培養(yǎng)具備一定專業(yè)技術、謀生方法,價值觀正確,能可持續(xù)、全面發(fā)展,追求并獲得幸福的人才。
(二)重構文化教學
奧爾托加·伊·加塞特認為,文化是一種生命信念,一種帶有時代特征的信念。大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或理智,把普通人培養(yǎng)成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使他們處于時代標準所要求的高度。文化傳授是大學的首要任務,而這也是民辦本科院校在群雄環(huán)立的高等教育領域可能的突破點。因此,民辦本科院校要打破樊籠,重構文化教學,辨明文化與科學的關系,開展文化的教學或傳播,建立起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體系。
而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在注重技術、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民辦本科院校應積極開展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具有共同性、核心性、綜合性、非工具性和非職業(yè)性的特征。在大學中,通識教育覆蓋各個學科,不論何種專業(yè)都需要學習。在大學教育中,通識教育應處于核心地位,它具有人文性與超功利性,注重對學生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而它本身又是跨學科、跨專業(yè)界限,是一種基礎性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通過通識教育重構大學的文化教育,從而使學生對屬于這個時代的有關世界和人類的基本思想體系有所了解和認知,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使之成為具有文化修養(yǎng)的優(yōu)秀應用型人才。
(三)發(fā)揮課程大綱作用
要充分發(fā)揮課程大綱的載體作用,首先要突破傳統(tǒng)課程大綱的桎梏,在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進行革新。一份理想的課程大綱應該包含以下內容:一是課程的基本情況概述;二是對課程進行簡要說明,明確課程的學習目標,注意這里的學習目標是區(qū)別于教師的教學目標的,它是針對學生而言的;三是提供課程的學習資料,提出學習要求;四是詳細列述課程的具體內容,包括具體時間、課程內容、閱讀要求、攜帶材料、課題測驗與課后習題等,使學生對每次課的學習內容都十分明確,明白課程的詳細安排和課程邏輯;五是應詳細寫出課程考核方式和形式,使學生不僅知道怎么學,還知道怎么考。此外,還要指明課程的考試安排,推薦一些課程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因此,這里的課程大綱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大綱是有所區(qū)別的,它的“受眾”發(fā)生了轉變,面向對象是學生,語言書寫角度要使學生看得懂、用得上、能用好,從而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紙“契約”。教師需要對這份課程大綱進行充分而有效的解讀,使學生明白每次課程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有哪些知識點,幫助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即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課程大綱,發(fā)揮課程大綱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紐帶”作用。
參考文獻
[1]奧爾托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徐小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潘懋元.我看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問題[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7).
[3]潘懋元,車如山.略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4]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