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缺乏豐富的作文素材。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習“負擔”過重、生活狹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師忽視了指導學生積累素材。因此,學生自然會材料枯竭,無話可寫了。所以我們應調動他們的感官去含英咀華,捕捉寫作素材,觸發(fā)寫作靈感。
關鍵詞:調動感官;寫作素材;策略探究
在作文課上,我們經??梢钥吹綄W生無從下手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生缺少生活的體驗;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師忽視了指導學生積累素材。因此,學生自然會材料枯竭,無話可寫了。葉圣陶先生認為:作文教學“從內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強調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獲得并積累生活經驗的能力”。為此,我們應調動他們的感官去含英咀華,捕捉寫作素材,觸發(fā)寫作靈感。
一、 仔細觀察,描繪多彩世界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類對外界的感知絕大部分來源于視覺感受。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又決定了他們對直觀感知的對象興趣最為濃厚。因此,我們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這繽紛絢麗的世界,并且指導他們對所看到的事物進行積累,作為寫作的素材。
學生們樂于親近大自然,春的生機勃勃,夏的枝繁葉茂,秋的碩果累累,冬的銀裝素裹,自然界的豐富多彩陶冶著學生們的情操。在明媚的春光中,我?guī)ьI著學生們去春游,學生過慣了緊張的學習生活,在郊外猶如一群出籠的小鳥。春游回來,同學們記錄下了這次活動的感受:“東風吹來了,溪水暢流,春姑娘笑著走來,逗得那桃花兒綻開了粉紅的笑臉,喜得那梨花兒抖開了一副副素巾?!倍嗝疵利惖拇禾斓漠嬀戆?!讀起來不僅感受到了美,而且被這位同學的快樂所感染。這種快樂不僅僅是春游的快樂,也是寫作的快樂。
不僅是大自然,社會、學校、家庭中的種種現(xiàn)象也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材料。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就會為孩子的習作提供一泓不竭的清流。要引導學生懷著細膩的感情去觀察,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個細節(jié),每一個片段以及人物的行為舉止、音容笑貌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學生將親眼所見記錄成文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 用心傾聽,歌頌精彩生活
“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會造成學生與社會、自然脫節(jié),學生沒有用心傾聽過大自然美妙的聲響,又怎能將大自然的語言轉化為優(yōu)美的文字呢?教師在課內外應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傾聽社會、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響。學生在各種比賽中聽到了激烈的歡呼、吶喊聲,在家務勞動中聽到了鍋碗瓢盆的進行曲,在田野上聽到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樹林里聽到了“處處聞啼鳥”……學生的聽覺內容極大的豐富了,就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了。
除了引導學生傾聽大自然的旋律,我更注意抓住有利的時機、偶發(fā)的事件引導學生用心傾聽、感悟、積累。有一個夏日的午后,同學們正在教室里聚精會神地聽課,突然電閃雷鳴,天色瞬間暗了下來,學生們再也沒有上課的情緒了,我見此情景,干脆讓學生放下書本,向窗外望去,讓學生細聽風聲、雨聲、雷聲。雷雨過后,學生個個爭先恐后暢所欲言,接著讓學生記錄下這場雷雨,學生便興致勃勃,躍躍欲試了。通過聽、看、說、寫,學生挖掘出了自身的能量。
三、 親身實踐,抒發(fā)真實感受
學生對親自動手完成的事情印象深刻,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才有真實的感受與體驗,將之記錄下來,文章才能有真情實感,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本學期初過完元宵節(jié),在一次小練筆中,我要求學生寫寫自己是怎么過的,本想這題目并不難,可沒想到,批作文時卻令我啼笑皆非。我們還是先看看孩子們是怎么寫的吧!
☆……湯圓可好吃了,有韭菜餡的,有菠菜餡的,還有肉餡的……(這還是湯圓嗎?不活脫脫是品種豐富的餃子?)
☆……我們做出的湯圓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小魚,有的像荷葉,有的像……(誰見過這樣的湯圓?)
☆……我們一起做湯圓,媽媽和面,爸爸搟皮,我管包……(這明明是包餃子的流程嘛?。?/p>
☆……煮湯圓了,媽媽煮了一個多小時,終于把湯圓煮熟了……(這不成了鐵打的湯圓了?)
我是越批越氣,越氣給的分就越少。孩子們怎么了?簡直是瞎寫嘛?可靜下來反思這種現(xiàn)象,這難道僅僅怪孩子們嗎?孩子們是不是有些無辜?應該說,他們絕對是吃過湯圓的,可又有幾個和家長一起做過湯圓呢?“只要你學習好,家里什么都不用你干!”這恐怕是我們大多數(shù)家長常說的一句話吧!孩子們的世界里于是只有讀書、睡覺,他們過早地脫離了生活的源泉,于是乎才有了這筆下奇形怪狀的湯圓。
所以每次作文前,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考慮寫作的素材,同學間互相啟發(fā),拓寬思路,要求必須要寫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并鼓勵學生再次動手操作,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動作、語言、內心的感受。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寫作靈感被激活了,文章也就信手拈來了。
教師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把握機會,撥動學生的情懷,觸發(fā)他們情感的漣漪,使之迸發(fā)出真實的感情。例如,在考試結束后,學生都想知道自己的考試成績,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在公布成績之前讓他們先來暢談自己的心理感受。只要我們善于從學生的親身經歷中去開拓學生的情感空間,挖掘情感資源讓學生在情感的共鳴中,受到熏陶,作文時真情便會自然地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
四、 博覽群書,采擷精神果實
俗話說:“開卷有益”,“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課程標準》也提出:“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因此,我在課內外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課前三分鐘讓學生們自主交流自己最近讀的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體會。這些體會可以是對全文的總體感受,也可以是對文中某一情節(jié)或細節(jié)的體會,既可以針對文章內容談感受,也可以由文章內容想開去。課后作業(yè)中必有閱讀內容,既可以是老師、同學推薦的書目,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大大地激發(fā)了,閱讀量也逐漸增大了,學生作文的素材自然也豐富多彩了。就這樣學生養(yǎng)成了閱讀后掩卷而思,及時寫下體會的好習慣。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樹立大語文觀,開放課堂,學生就會擷取到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甘瑜芬.淺談小學寫作素材積累指導策略[J].讀與寫,2017.
[2]趙露.淺談小學生習作素材積累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7.
作者簡介:
陳文莉,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光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