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清奎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教育理念的改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農村思想品德教學依然存在著諸多不足,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思想品德課在教育理念、思想觀念、學習態(tài)度、社會客觀因素等諸多方面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并采用積極有效的對策就成為社會、學校、家長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初中;思想品德;現(xiàn)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5-0117
當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依然高呼“素質教育”“新課改”,骨子里仍奉行“應試教育”。“轟轟烈烈喊素質、扎扎實實搞應試”是當前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真實寫照。存在教師隊伍的缺乏,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性不高等等問題,面對這些筆者深深地認識到,農村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的嚴峻性和危機感,必須加快落實素質教育,加快推進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下面是筆者對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現(xiàn)狀及對策。
一、現(xiàn)狀分析
1. 受重視程度嚴重下降
思想品德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較低。就我們所在市縣,思想品德以滿分50分計入會考總分,而語數(shù)外分別以滿分150分計入會考總分,相比語數(shù)外來說,思想品德課的分數(shù)顯得有些可憐。許多學校把思想品德課當作副科,對思品教師的工作量計算和考核都有等級區(qū)別。不僅影響了思想品德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也導致了思想品德課程改革難以有序推進和教學效率低下的情況。
2. 教師隊伍素質令人擔憂
由于受師資隊伍的限制和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師隊伍很不穩(wěn)定,學校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大多數(shù)是那些學歷不合格、專業(yè)不對口或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初中三年下來,經常要換好幾個思品教師,這樣的情況在農村初中學校絕不少見。有些教師認為教思想品德比其他學科“省事”,教思品課比較“清閑”。由于相當多的農村思品課教師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專業(yè)培訓,因此對教材吃得不透,對思想品德的教育特點和規(guī)律一無所知。筆者知道,教師的職業(yè)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删褪怯幸恍┙處熞恢虢?,不讀書,不鉆研,不探索,把上課當成一種應付。有的教師以為,教案就是抄一抄,上課就是念一念;上課就是一本書一支粉筆,教學方法陳舊和教學手段的落后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教學方法不靈活,只注重了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沒有注重學習過程;只注重學生死記硬背,而沒有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只注重教師講授,而沒有注重學生的思維活動。而在當前的形勢下,真正教好思想品德課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樣需要教師全身心投入。因此,大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師的素質迫在眉睫。
3. 從學生的情況來看
首先,大部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興趣不濃(不想學、甚至不愿意學),比較熱衷于語文、數(shù)學、外語等學科,不少學生均認為思想品德課學習起來比較枯燥無味,學起來沒勁,也沒有什么學的;其次,學生學習方法比較單一,大都是運用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機械性的死記硬背,缺乏理解性學習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再次,學生認為思想品德所占分數(shù)比例小,平時不用努力學習,到了考試時只管翻書就行。
二、對策(改進措施)
1.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現(xiàn)在從學校、教師、學生到家長,都把眼睛盯在中考科目上,對思想品德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做了明確規(guī)定: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律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環(huán)境意識、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說,新課程強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所以教師在即將走進新課程時,觀念必須先行,而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關注學生的情趣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如現(xiàn)在的初中七年級、八年級教材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這就需要學校重視思想品德課教學,建立穩(wěn)定的思想品德教師隊伍,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努力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吃透教材,掌握教法,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需要廣大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深入實踐、不斷反思、提高素質,鉆研教學,成功扮演好自己作為先進理論的實踐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開拓者、學生學習的領導者的四種角色,實事求是、謙虛謹慎、教書育人,努力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耙菇o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和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已,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fā)言論誤導學生;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
3. 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教學的整合
以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學的重要工具,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思品課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充分創(chuàng)造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為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改變傳統(tǒng)教育的單調模式,提高學習效率。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巧妙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對推動思品教學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有著很大的幫助。
4. 實施多元評價,激勵學生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評價多采用標準化考試對學生進行評價,只注重“對”與“錯”、“好”與“壞”的評價,卻忽視學生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發(fā)展性評價。新課程的評價理念向教師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學科課程的獨特性和學生智力的多元化,使教學評價在變得復雜的同時也更加豐富多彩。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獨特的課程,它要求教學評價必須貫徹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在學生成長的軌跡中體現(xiàn)。評價制度不科學,農村學校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既不考慮課堂教學過程的因素,也不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測評;既沒有教學活動中“過程與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學生在了解、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了沒有。更不看在一堂課中,學生是否轉變態(tài)度,養(yǎng)成哪些良好習慣,體驗哪些情感,獲得哪些知識,鍛煉哪些能力,而是以考試名次定獎懲,同教師經濟利益掛鉤。這樣,教師就不會在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把握,整體落實。而是偏重知識技能,忽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偏重追求結果,忽視方法與過程的指導。因此,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教師應該建立適合農村學校評價的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tài)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
綜上所述,當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農村與城市之間差距較大,這與國家提出的城鄉(xiāng)統(tǒng)籌、均衡教育是不相稱的。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正視當前存在的問題,積極找出對策,解決問題,努力改變現(xiàn)狀。農村思想品德教師更是責無旁貸,任重道遠。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努力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只要上級部門、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齊心協(xié)力,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質量必定會出現(xiàn)嶄新的面貌。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縣大蘆中學 730600)